伊春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具答

B. 乃记而去

C.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

D. 忘路远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例句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故人不独其亲

A. 闻水声,如鸣珮环,心

B. 斗折行,明灭可见

C. 怒而飞,其翼垂天之云

D. 其不出于身也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随着赣州高铁的投入使用,使赣州人的未来与高铁密不可分。

B.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C.江西省图书馆开通24小时自助服务,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200余人次。

D.南昌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我爱南昌”的活动,得到很多市民的响应。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涌现。

B. 网络热词在作业中出现频率高,针对这一现象,大家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 骗子们的手段不断翻新,工具也越来越高科技,简直到了使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D. 整体衣柜的优点在于量身定做,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进行设计,又可以做到与整体装修风格天衣无缝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B.“夜捉人”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C.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县吏也一直在那里洗耳恭听。

D.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

2请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 (《诗经·子衿》)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④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时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2)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名句。

①《小石潭记》中表现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记之而去”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在漏雨茅屋中彻夜难眠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家书》被称为“苦心孤诣教子篇”,傅雷教育儿子_______(姓名)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峡之秋

①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现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②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③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④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一层青色的雾。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⑤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轮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⑥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过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三峡秋天总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文中摘要填空)

2本文在写法上随着时间的推进而转移观察点并选择富有特征的典型景物,多角度表现三峡之秋的各自情态。请你根据选文填空。选文描写三峡秋天的早晨、中午和下午的景色,分别突出了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多角度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这句话意思是(   )

A. 月亮出现的时间不确定,估计不准。

B. 山太高,挡住了月亮,看见时,它和山崖贴得那样近。

C. 作者一时没有注意看,月亮很快便升到了山顶。

4指出文中第③、④、⑤自然段加点的三个代词所指代的是什么?

(1)“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根据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文。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特殊的疫情时期,还是静好的寻常岁月,总有一些平凡的人,以善心和善行温暖有需要的人,以自己的微光,照亮世界的某一个角落。

请以“微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目:微光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