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图卡片体现的学习主题是中国( )
朝代:汉朝 人物:张骞 事件:张骞通西域 | 朝代:北魏 人物:孝文帝 事件: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 朝代:唐朝 人物:文成公主 事件:唐蕃和亲 | 朝代:元朝 事件:回族的形成 |
A.政权统一与发展
B.民族融合与发展
C.对外交往与发展
D.经济繁荣与昌盛
2、中俄双方均明确对“萨德”予以批判,并宣布两国将于今年举行第二次反导联合演习 。下列史实与中苏(俄罗斯)在二战中联合行动,共同抗击法西斯有关的是( )
①慕尼黑协定 ② 成立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③雅尔塔会议 ④诺曼底登陆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3、科技改变生活。下列科技发明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大河流域孕育了灿烂的古代人类文明。下列属于“尼罗河的赠礼”的典型代表是
A.
B.
C.
D.
5、有人评论当今国际局势说:“当今世界,巨人林立。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
A.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B.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C.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D.形成了美、中、西欧三足鼎立的格局
6、二战的转折性战役是( )
A.凡尔登战役
B.马恩河战役
C.日德兰海战
D.斯大林格勒战役
7、文艺复兴时期长达三个世纪,催生出许多文化巨匠和杰作。属于该时期的相关人物与作品有
①但丁——《神曲》②达·芬奇——《蒙娜丽莎》
③巴尔扎克——《人间喜剧》④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8、下列不属于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A. 使用小篆作为统一文字 B. 统一货币,铸造五铢钱
C. 车同轨,开凿灵渠 D. 统一度量衡
9、下列被称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是( )
A. 古代埃及人 B. 古代印度人
C. 古代阿拉伯人 D. 古代希腊人
10、1919年7月3日,《申报》报道:“中美通讯社接巴黎无线电云,欧洲和约各国于昨日签字,唯中国拒绝签字。”这一报道说明
A. 北京政府具有爱国精神
B. 北洋军阀对外妥协卖国
C. 中国当时拒绝参加会议
D.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11、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整顿银行
B.调整农业
C.调整工业
D.举办公共工程
12、(美)约翰•R•麦克尼尔在《能源帝国》中写道: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这主要得益于( )
A.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 B. 内燃机创制与使用
C.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D. 飞机和轮船的出现
13、下列湖湘科学家与其科技成就搭配错误的是( )
A.袁隆平—— 研制巨型计算机 B.刘筠——培育湘云鲫
C.黄伯云——发明高性能碳航空制动材料制造新技术 D.陈国达——创立地洼学说
14、某大学近代世界文学研究组要召开一个探讨俄罗斯名著《战争与和平》的写作艺术研讨会,选择谁的照片在会场悬挂最合适
A.高尔基
B.郭沫若
C.鲁迅
D.列夫·托尔斯泰
15、《尚书•洪范》:“武王既胜殷,有寇至举烽火,邦诸侯。”这体现了武王推行的制度是:
A. 郡县制
B. 行省制
C. 分封制
D. 科举制
16、下表所示内容表明郑和下西洋是
A.研习交流的远行取经 B.传播文明的远渡弘法
C.和平友好的远航壮举 D.开疆拓土的远道征伐
17、歌谣“除军阀,国共联手为统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武昌起义 B. 北伐战争 C. 秋收起义 D. 百团大战
18、美苏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华约组织的成立
19、历史人物总是与历史事件相联,下列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 唐玄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 戚继光-抗击倭寇
C.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D. 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
20、一个满身疮痍、风雨飘摇的没落王朝,一个刚经历维新革命,急于扩张的新兴国家,这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只是一向被“天国上朝” 所不齿的倭人,竟然全歼了北洋水师,拿走了巨额赔款,割走了大片领土。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土地制度变革是时代变化的反映。请以序号指示,写出表格中空白处的内容。
22、军队是国之长城,关系国家民族危亡。
(1) 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2)九一八事变后,不屈的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织起 ,抗击日军。
(3)地地战略导弹部队与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共同构成了我国
的战略核力量。
23、杰出人物推动社会进步。
(1)他的作品被誉为“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该作品是______ 。
(2)_________被誉为“美利坚合众国之父”。
(3)1885年德国人_________试制汽车成功,被称为“汽车之父”。
(4)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_________,打开了原子时代的大门。
(5)创作了《哈姆雷特》,为人们的精神世界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的英国人是_______。
24、(1)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神话的战役地点:莫斯科
B.二战重要转折性战役发生地点:斯大林格勒
(2)据图指出:德国东侵苏联的进攻路线有什么特点?
25、日本法西斯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__________上台,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_____策源地形成。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杰出历史人物。
(1) 创作《黄河大合唱》鼓舞抗敌斗志。
(2)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政治家 开创了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先河。
27、历史文献是研究历史的直接材料,请写出下列与之相关的历史文献。
(1)近代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 。
(2)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立法典范的文献 。
(3)华盛顿会议签署的损害中国权益的条约 。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性文献 。
(5)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 。
28、5世纪末,北魏孝文帝迁都____,推行汉化政策,顺应了民族大交融的历史趋势。6世纪末,隋文帝灭掉____,统一全国,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29、根据下列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1)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是: 。
(2)1935年,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成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 。
(3)从1968年起,日本开始了以“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为口号的明治维新。
(4)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摆脱危机并逐渐复苏,同时为资本主义国家 提供了范例。
(5)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以 为背景创作了《英雄交响曲》,抒发了人们渴望光明、为争取解放而英勇斗争的激情。
30、苏联的发展与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________”,要求加快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但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________的政治经济体制。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________发展状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但是,苏联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________、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31、人民军队是党领导下的威武之师。革命年代,它致力于争取人民解放,国家独立。和平时期,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毛泽东担任党代表的部队是哪支部队?该部队是怎样诞生的?
(2)人民军队在革命年代曾有几次会师,这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1934年10月,发生在南腰界的会师是什么?1935年10月,发生在吴起镇的会师又是什么?
(3)1937年9月,经改编后的八路军取得的全民族抗战以来第一个胜仗是什么?人民军队在抗战期间创造了多种打击日军,使其攻防无措,疲于奔命的战法,请列举一例。
32、代化指的是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 等各方面的变革。
(1)“让人们将目光转向人而不是仰望神,是欧洲近代精神觉醒和发展的关键”。据此回答,哪一思想文化运动推动了欧洲近代精神的产生?这一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通过这一改革,俄国由欧洲的穷乡僻壤变成了世界强国,野蛮的俄罗斯社会走向了近代。”请问,材料指的是哪一场改革?这次改革有怎样的局限性?(或者列强这次改革中使“野蛮的俄罗斯社会走向 近代”的内容?)
(3)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通过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初步发展起来。请用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3、你怎样看待美国政府限制农产品生产和销毁农产品的措施?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材料二 在我们的印象里,革命往往伴随着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可是,200多年前,英国却发生了一场完全不同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材料三 19世纪中期,英国的生产能力情况与英国的农业工业比重图。
(1)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对什么事件的评述?这场变革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变革后的主要生产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列举出两例英国在发生这场革命期间其他国家和地区爆发的“伴随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的资产阶级革命。
(3)你是怎样理解材料二中“它影响和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这句话的?
(4)材料三给我们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