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一、选择题(共7题,共 35分)

1、加点字的书写和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zhuì   负( 五脏六   悲天人(mǐn

B.xiá 冽( 海市楼(chén   人寻味(nài

C.蓝(wèi shì   忧心忡忡chōng 惊心动

D.kàn 持(jīn   姗姗来迟(shān   心有灵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我国文学史上,鲁迅、郭沫若、茅盾都是当之无愧的大作家。

B.闻一多当面怒斥国民党特务,他的演讲慷慨淋漓,振奋人心。

C.命运是无法预料、不可捉摸的,能够把握它的只有我们自己。

D.在向老师请教时,小李总是低眉顺眼,老师也常常被他这种谦恭有礼的态度所感动。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    ,    ,    ,         

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

但花朵从来都稀落

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

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

A. ③②④①⑤   B. ②③①⑤④

C. ③②⑤④①   D. ②③①④⑤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B.是否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

C.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我们周围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市很多学校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______它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②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_______的要素呢?

③(叫卖者)得气力足,嗓子脆,口齿伶俐,咬字清楚,还要会现编词儿,脑子快,能_____。

A. 检测 必需 随机应变   B. 观测 必须 随机应变

C. 检测 必须 随声附和   D. 观测 必需 随声附和

 

6、下列关于语法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它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B.“月色给大地带来了一片朦胧。”和“那位老大爷朦胧地记得当年的往事。”这两个句子中的“朦胧”词性相同。

C.“大兄”即长兄,是一种敬称,“小弟”则是一种男性朋友相互之间的谦称。

D.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故我国古诗词里常用“柳”写离别之情或思乡之情。

7、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遥言  气迫  苦涩  九曲联环 B.埋葬  耻辱  蔚蓝  目不窥园

C.渴幕  浊流  草率  契而不舍 D.多嗦  祈祷  遗撼  大厅广众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芙蕖(节选)

李渔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选自《闲情偶记》)

(注释)①目:欣赏。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

A.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是亦不可以

B.自荷钱出水之/高日上

C.其茎叶既生/鲁肃过寻阳

D.白露为霜/迨菡萏成花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

3选文为咏荷之作,请简要分析其赞美角度。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9、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深林人不知,__________。(王维《竹里馆》)

__________,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马上相逢无纸笔,__________。(岑参《逢入京使》)

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⑥莫言下岭便无难,__________。[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四、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 10分)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弹棉花

莫清荣

①“弹棉花,弹棉花咯……”一声带着湖南口音的长长吆喝从小巷的深处传来。

②我赶紧探出头去观望。只见一个穿着灰色棉衣的年轻人,肩上背着一张大弓箭样的东西,一边扯长声调吆喝着,一边弹拨两下弓箭上的铁丝,发出砰砰砰砰的响声。

③母亲赶紧出去把他叫了进来,说有一床旧棉絮要弹。母亲从房间里抱出发黄的旧棉絮,塞到那个人的手中,那个人抱起旧棉絮就往晒谷坪的插青屋里走。我和母亲跟了过去,看到灰尘满天的屋里有两个人,在棉架上砰砰地敲打着弓弦。砰砰砰,砰砰砰,棉絮弹起又落下,落下又弹起,轻飘飘的棉絮飘舞在空气中。顿时,他们的头上全白了。

④师傅手里又拿着一根细长的竹枝,牵着一根长长的纱线,熟练地把纱线从这个对角牵到那个对角,绕在一根一根木钉上,拉成一张纵横交错的网。棉絮像个听话的孩子,服服帖帖地躺在师傅拉起的纱网里。师傅让两个徒弟拿来木制的磨盘,压在棉絮上,棉絮渐渐由厚变薄,由松变紧。师傅摸摸棉絮,觉得可以了,就缝上几针,又继续推压,每个角落都推一遍,翻过来再推一遍。一床崭新的棉胎才做成了。

⑤直等到日落西山,才轮到弹母亲的旧棉絮。旧的棉絮比棉花更难弹,一来它用的时间长了,积累的灰尘比较多。二来它太实,要反复击打才能弹松。从太阳升起一竿子到太阳落山后,三个人分工合作,就弹了两床棉胎,得到八元钱的加工费。

⑥弹棉花的过程中,母亲和那个师傅唠起了家常。师傅说,他是湖南人,那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的徒弟。他们三人平时在家农忙,从八月之后就外出弹棉花,生意好的话,过年前可以赶回家去与家人团聚。如果生意不好,或者揽到的活儿没有完成,他们就不回去过年了。他们从湖南辗转来到广西,几乎走遍了广西的每个乡镇农村。每到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租住一两间民房或公家的房子。白天,那里是他们的作坊和厨房;晚上,又成了他们的卧室。把架子一收,铺盖卷一展,就能美美地睡上一觉。临近过年前,工期赶得紧,晚上也要加班,做到半夜才睡几个钟头。母亲问他,家里还有什么人。师傅说,家里有老婆还有四个没有成年的孩子,他只带了大儿子和徒弟出来。大儿子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但家里那么多张嘴等着吃饭,就靠着他一人外出弹棉花贴补家用,基本生活都难以保持,只得让孩子辍学,跟着他走南闯北,学一门手艺,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了看旁边那个略显瘦弱的年轻人,他苍白的脸色上分明露着无奈。他朝我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活计。”

⑦前几年,我也种棉花。去弹棉胎的时候,发现用的都是弹花机了。棉籽脱粒有脱粒机,弹棉絮时,把脱粒后的棉花塞入机器中,出来的就是白花花的棉絮了。纱线不再一根一根地手工来拉,而是铺一层事先做好的网纱。压棉胎也有木制的磨盘,但只是开始时用来压实棉花,之后的工序都用机器来完成了。

⑧小巷里,不再有“弹棉花,弹棉花”的吆喝,那些走街串户弹棉花的湖南人,也不知去往了哪里。我还是怀念那种手工棉絮的温暖。

(选自《回望故园》,有删改)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弹棉花师傅具有哪些品质?

【2】按要求赏析文中第④和第⑥小节的画线句。

(1)棉絮像个听话的孩子,服服帖帖地躺在师傅拉起的纱网里。(从修辞手法角度)

(2)他朝我苦涩地笑笑,说:“小妹妹,以后勤读书,有出息,可别像哥一样,干这下等的活计。”(从人物描写角度)

【3】第④小节和第⑦小节两次提到“木制的磨盘”,有何用意?

【4】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的最后一小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忆春雪总琳琅

陈柏清

①三月北国,虽是春寒未退,突然飘起的雪花却令人惊喜中含几分诧异。午间等外卖的时间,同事突然喊下雪了,奔至窗前,大片雪花已纷至沓来,落地润土……更有人放起了古琴曲《阳春白雪》,琴声琮琤,室中空寂。午饭到,惆怅郁胸,无心果腹,因为想起了我的英文老师廖春雪。

②她总是那样一身雪白,像她的名字。白套装、白裙子、白运动衫,扎马尾,阔额头,杏仁眼明亮。两颊的浅酡总令人觉得是刚刚运动归来。我刚上初中,因为是从乡下转来,英文基础很差,廖老师讲课全是英文,像歌唱的溪水一般流畅,可是对于我这个英语听力和口语都很差的人来说,却简直是折磨。因为听不懂,上廖老师的课自然有些自卑,因此跟她也有些疏离。课堂上一到提问的环节,我便把头窝到胸前去,不敢看她,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稍驻留,然后刮过,大气不敢出。一到英语测试,我恨不得逃离到外太空去。一个月下来,我简直生出放弃英文的念头,之所以还坚持,是因为廖老师那总是温和鼓励的眼神让我不忍心。

③那一天早晨,我刚坐到座位上,就发现抽匣里有一摞小卡片,拿出一看,每张卡片上都写着一个单词,还配着图和汉语翻译,1张、2张……数数,足有40张!都是手绘,非常精致,细细看看,才发现都是我平时考试容易错的。那一刻,我感动得无以复加!

④上午的英文课,我咬着牙努力听,课后我去她办公室主动问问题,她拉着我的手问我属什么生肖,我说兔子,她就用英文说出了兔子这个单词,还说,你看,英语没那么难,多说多练,游戏之中就学好了。送我出门时,她还搂着我的肩说,记住,苍天不负有心人,只要自己不放弃,英文绝对不弃你。

⑤不知是廖老师使我拼命学习英文,还是真如廖老师说的苍天不负有心人,总之到第二学年结束时,我的英文成绩已经在班内排名前几了。我能清晰地感觉到,廖老师看我的眼神充满了欣喜。可是她对我要求更严格,有几次考试她因为我书写不好就扣了我的分,我心里很生气,可是后来我明白,她是怕我骄傲。

⑥初升高,我的英文拿了全校第二,使我问鼎重点高中的梦想成为现实。回首自己跟廖老师学英文的过程,简直像一个梦,取得这样的成绩自己都有点置信。毕业分别时,廖老师摸着我的头说,你做到了。我那时真想给她一个拥抱,可是因为羞涩,终于忍住了。没想到这个拥抱再也没能实现,第二年,她因医疗事故去世,只有39岁。我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已是三个月之后,我缺课跑到她的墓地,抱着墓碑哭了一上午,我心里一直在想:这里睡着我生命旅途的贵人、恩人,没有她便没有我的今天,可是我连一句正经的感谢话都没说过,总想等自己有了出息、能耐再对她讲,也总觉得我可以经常来看她,直到她白发苍苍。那个上午,我的心中有万万千千的悔意,可是除了耳畔的松风,又能说与谁听?

⑦春雪还琳琅可见,我的廖老师却再不会归来。她缺席后,即便所有春天鲜妍明媚,我也觉得这世界少了许多色彩。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哪些原因使“我”一看到春雪就想起廖老师?

2“我”一开始觉得学习英文是“受折磨”,后来则“拼命”学习英文。请概括使“我”发生变化的两个具体事例,并说说从中体现了廖老师的什么特点。

3结合语境,简要品析文中画线句子。

课堂上一到提问的环节,我便把头窝到胸前去,不敢看她,每每感到她的眼神在我头顶稍稍驻留,然后刮过,大气不敢出。

4从第⑥段“我”的“悔意”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作文(共1题,共 5分)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柴静在《看见》中写道:“在那个满大街都是白口罩的恐慌岁月里,那些关心别人忘记自己的人,是最广大最普通的中国人,是直面病魔值得铭记的中国人。在2020年的春天这场战疫中,我们看到了钟南山的国士担当,看到了建设火神山医院的中国速度,看到了白衣天使的医者仁心,看到了火速驰援疫区的子弟兵的雷厉风行,看到了无数个捐资捐物助力疫情防控的闪光灵魂……

在这场疫情中,你看到了什么?又铭记了什么?请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阅读上述两则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