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初冬时节,雁栖湖畔,碧绿的湖水、湛蓝的天空、金黄的柳树、别致的建筑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构成了一道美丽的成景线。
②无论是从医护人员的群体荣誉出发,还是从社会的公共利益出发,全面深化改革都刻不容缓。这次改革能不能让医生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呢?我们刮目相看。
③几十年飞云掣电一般过去了,互联网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能量,让远隔万里的人们“鸡犬之声相闻”,将人类发展的进程调整到同一节奏上来。
④今天留存下来的古桥,多数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和修补,这就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古代桥梁已是寥寥无几。
⑤在韩国,教育支出跟家庭收入挂钩,极大影响了教育机会的均衡分配,继而造成教育质量鱼龙混杂等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⑥这个周末,适逢秋阳高照,朗朗乾坤,金灿灿的柑橘挂满枝头,红彤彤的柿子频频点头,碧水青山相 映成趣,令人赏心悦目。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2、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
A.“状元”
B.“解元”
C.“进士”
D.“榜眼”
3、韩愈为了抨击时弊、倡导师道,作《师说》一文送给( )
A.李商隐 B.李蟠 C.李颀 D.李治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 。1905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 话题。
A.限定 抨击 生僻
B.限制 批评 生僻
C.限制 批评 冷僻
D.限定 抨击 冷僻
5、小说中描写风雪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是非常重要,下列对文中景色描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写风雪下得越来越大,暗示着故事高潮的到来.
B. 通过写风雪,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C. 通过写风雪,也能烘托出林冲坚强不屈的形象.
D. 写风雪实际是为了写陆虞侯杀林冲,结果被林冲所杀,作准备.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我国,初次分配是指市场根据要素效率进行分配;二次分配是政府通过税收、扶贫及社会保障统筹等方式进行再分配,体现了国家意志强制性;三次分配则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募集、捐赠、志愿等慈善公益方式自愿进行的收入分配。如果说初次和二次分配分别是由“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推动的,三次分配则可理解为不同于市场主导和政府主导的“社会之手”所推动的,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有利于缩小社会差距,实现更合理的收入分配。有人担心三次分配是劫富济贫,是重回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恰恰相反,三次分配是自由市场和私有财产的产物,其目标是和市场经济和公共政策一起推进共同富裕。
(摘自《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三次分配》,有删改)
材料二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三次分配注重道德力量。
三次分配主要通过自愿公益捐赠开启进一步的调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腾讯集团宣布投入500亿元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在诸如乡村振兴、低收入人群增收、基层医疗体系完善、教育均衡发展等民生领域提供持续帮助,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三次分配”中的主观能动性。
通常来说,在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和社会进步比较低的阶段,三次分配往往不易彰显出来,更多的是一种分散的、零散的、短期的、自发的个体行为,而且慈善捐助数量很小。而当人们收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比较高的阶段之后,三次分配才能够发挥出更加明显的作用,毕竟富人们需要在有能力并有意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
(摘自《三次分配是什么?三次分配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有删改)
材料三
我国慈善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智研咨询整理)
材料四
从调查数据来看,德国第三次分配领域的社会参与意愿和程度都比较高。就慈善捐赠而言,德国捐赠理事会的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1900万德国人进行了捐款,约占德国10岁以上人口的28.5%,个人捐款总额达到54亿欧元,同比增长5.1%;每笔捐款平均40欧元,每人每年平均捐款7次,这两项数据都达到了德国历史最高水平。在德国,致力于追求公益目标、慈善目标的社会组织可以享受免税待遇。捐赠的个人或公司,最高可以扣除5%的应税收入。德国政府还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为慈善组织提供资金支持,例如:德国捐赠理事会自2016年以来,一直在联邦部门的资助下开展慈善组织“透明度”提升项目。
德国政府倡导慈善组织在法律范围内的自治管理,一方面推动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发挥行业组织在慈善监管中的重要作用。德国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DZI)是其有代表性的权威机构。该组织自1992年以来向符合其申报标准的慈善组织颁发捐助徽章,其审查的内容包括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对公众透明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如果慈善组织不再满足其审查标准,捐助徽章还会被撤回。
德国的慈善教育,注重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内容的全面性和方法的多样性。德国家庭引导孩子从关爱动物、家务劳动做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还会带领孩子参加助人的公益活动以及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进而培养孩子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意识。德国学校将慈善教育贯穿各个学科、不同阶段,开设相关慈善课程,培养学生平等、宽容、仁爱、互助的慈善理念。社会教育则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德国通过慈善组织、媒体等机构,在全社会营造慈善氛围,动员民众广泛参与慈善捐赠。
(摘自《德国怎样进行第三次分配》,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次分配,主要由高收入人群在自愿基础上,以募集、捐赠和资助等慈善公益方式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
B.三次分配既不属于市场的分配,也不属于政府的分配,而是出于道德力量的分配,其目标是推进共同富裕。
C.只要当人们收入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比较高的阶段之后,三次分配就能够发挥出更加明显的作用。
D.由于贫困的标准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公众捐赠领域将从救助型逐渐过渡成为发展型。
【2】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社会总体收入水平和社会进步比较低的阶段,三次分配是一种分散的、零散的、短期的、自发的个体行为。
B.互联网筹款具有能对捐赠人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开发和运用的优势,因此成为了公众捐赠的重要形式。
C.在德国,致力于追求公益目标,进行慈善捐赠的社会组织、公司及个人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D.德国社会福利问题中央研究所会对慈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对公众透明度以及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审查,并向符合审查标准的慈善组织颁发捐助徽章。
【3】我国要建立并完善三次分配制度,尤其是慈善捐赠,还有哪些方面有待加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诗人以“鸟”为喻来表明自己天生与众不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用“____________”一句来比喻自己方正廉洁,和圆滑小人不相容。
(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富有哲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对于诗人心目中的“嘉宾”,念之思绪“悠悠”,迎之“___________”,待之“___________”,怀之“心念旧恩”。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秦王统一中国的大业,交代了兴建阿房宫的背景。
(3)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色彩的鲜明对比和动静相生的手法把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曹刿论战》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月亮圆缺更替、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
(2)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在《师说》中发展了孔子这一思想,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记》中说在朝廷里做高官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作者表明自己要竭尽全力,铲除敌人,实现先帝宏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百姓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里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胡人吹笛①
李白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
十月吴山晓,梅花②落敬亭。
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
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
[注] ①天宝十一年,诗人春游广平等地,旋又北游蓟门,秋抵幽州。一路上目睹了安禄山骄横不轨的情形。次年秋天,诗人由北方来到南方,写下此诗。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②梅花:即《梅花落》,笛曲。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胡人所演奏的笛子曲中,有一半是秦地的曲调,叙写感慨的由来,为下面的叙事抒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B.颔联侧重写景,“十月”点明时间,“敬亭”点明观胡人吹笛的地点,“吴山晓”是写秋季肃爽,吴地的山丘更为疏朗。
C.颈联直抒胸臆,笛声和现实交织在诗人心中,一个“愁”字概括出闻笛的感受,“泪满”则更是写出了诗人感慨良深。
D.尾联融景生情,言诗人闻笛以后,愁肠百转,遥望西入长安的大道,烟尘浩渺,不禁替主忧心。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援宇文渊,扶风茂陵人也。其先赵奢为赵将,号曰马服君,子孙因为氏。援三兄,王莽时皆为二千石。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天志。尝受《齐诗》,意不能守章句,乃辞兄况,欲就边郡田牧。会况卒,援行服期年,不离墓所;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庐。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至有牛、马、羊数所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日:“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贩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教以班昆弟故旧。八年帝西征隗嚣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九年副来歙监诸将平凉州十一年夏击破先零羌于临洮十三年,武都参狼羌与塞外诸种为寇,援将四千余人击之,诸种万余人悉降。交趾女子徵侧及女弟徵贰反。玺书拜援伏波将军,十八年春,破之,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明年正月,斩徵侧、徵贰,传首洛阳。进击九真贼徵侧余党都羊等,斩获五千余人,峤南悉平。援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二十四年, 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 军没,援因复请行。 援谓友人曰:“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眠目。”明年春,破之,斩获二千余人。三月,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会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帝乃使虎贲中郎将梁松乘驿责问援。会援病卒,松因事陷之。帝大怒,追收援印绶。有上书谮之者,帝益怒。援妻子上书诉冤,辞甚哀切,然后得葬。建初三年,肃宗使五官中郎将持节追策,谥援曰忠成侯。
(节选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八年/帝西征/隗嚣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九年/副来歙监诸将平凉州/十一年夏/击破先零羌于临洮/
B.八年/帝西征/隗嚣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九年/副来歙监诸将平凉州/十一年夏/击破先零羌于临洮
C.八年/帝西征隗嚣/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九年副来歙/监诸将平凉州/十一年夏/击破先零羌于临洮/
D.八年/帝西征隗嚣/援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九年/副来欲歙监诸将平凉州/十一年夏/击破先零羌于临洮/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氏,中国古代的氏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姓为氏中衍生出的分支。
B.齐诗,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齐、鲁、毛、韩四家,齐诗创始人为齐人辕固生。
C.行服,穿孝服居丧;一整年里,马援为哥哥马况穿孝服居丧,不离开坟墓祠堂。
D.昆弟,指兄弟,亦可指同辈的人,还可用以比喻关系的亲密友好,文中指兄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援出身尊贵,年少有志。马援有三位兄长,他们在王莽时都是俸禄为二千石的郡守;马援十二岁即成孤儿,不愿剖章析句学习经义,想去边郡闯荡。
B.马援重情重义,看淡财富。兄长去世,马援敬侍寡嫂;解送囚犯,他怜而放之;受到赦免,他留在北地放牧牲畜,获得了很多财富,但他散尽财产。
C.马援能征惯战,善于治理。马援讨隗嚣,定凉州,败先零羌,安武都,平交趾,立下赫赫战功;每到一处都为郡县修城挖渠,修明制度,使民众得利。
D.马援一心为国,后雪冤情。马援为攻武陵五溪,主动请战;壶头受阻,已去世的他仍受到陷害诬告;妻儿上书诉冤,他才得以安葬,后被追封忠成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世,否则守钱虏耳。”
(2)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上海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积极参与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订。他们在充分探讨与论证的基础上,就成年人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暴力的处罚措施提出了修改建议,该建议获得修订部门的认可与采纳。
材料二:在当前时代,有些人还存在“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思想。在校园里,有些同学漠视班级、学校事务,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有些同学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参与社会管理都是大人的事,学生只需要好好学习。
为此,振华中学高三(1)班召开了“参与社会活动,提升核心素养”的主题班会,引发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以及自身经验体会或社会现实,以高三(1)班同学“治平”的名义就此向振华中学全体同学写一封倡议书。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