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棒读巴金的大作《随想录》,我感受到了这位文坛大师的真诚自省的精神。
B. 他和我自小就是同窗,令尊与家父也是好友,所以我们两家关系一直很好。
C. 贵商场的衣服款式新颖,做工精细,服务态度热情,我下次一定还来惠顾!
D. 既然公司要精简机构,又对我的设计不感兴趣,那我只好辞职另谋高就了。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人都希望自己____________,却很少有人能沉静下来用心对待生活。其实生活很_________,你是不是诚心待它,它一眼就能分辨出来。你越____________,越想得到,距离目标就越远;你努力振作,默默耕耘,惊喜往往就会悄然而至。
A. 与众不同 机敏 焦躁 B. 与众不同 敏锐 浮躁
C. 标新立异 机敏 浮躁 D. 标新立异 敏锐 焦躁
3、下列各句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C. 持千金之资币物 D.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语句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
A.妈妈我想起来了。
B.他原来住在这里。
C.他一个上午才写了三道作业。
D.我们三人一组。
5、下列各项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大爷家门前的那片林子里,鸟儿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也越来越多。那鸟类聚会的盛况虽说不上百鸟朝凤,也可以说是门可罗雀了。
B.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历史任务刻不容缓地提上议事日程。
C. 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以外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D. 在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著名法官其实就是法理功底深厚的学者,法官的判决书往往连篇累牍,一篇篇精彩的判决书甚至堪称出色的法学论文。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京口漫笔
岑桑
①前些日子,乘便游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一一镇江。镇江古称京口,是南京的外卫,在历史上向与南京同兴替。三国时,孙吴在此起家;南北朝时,刘宋据此立业。历代江南有事,这个形势险要的滨江城镇、往往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带的自然环境也可谓得天独厚,大江奔流至此,浩浩滔天,气度无涯,只叫四周景色大增瑰奇。走马看花,也只浏览了江边的北固山、金山和江上的焦山。
②游到焦山,有个遗迹却使我感慨万端。“焦山山里寺,金山寺里山。”与金山的江天寺凌驾于山上不同,焦山的定慧寺是藏在山的怀抱之中的。要到定慧寺,须通过山门。山门迎面有一堵墙,墙上嵌有一板黑油油的石碑。在这碑石上,赫然有被炮火轰打过的痕迹。碑石在中弹的地方脱了一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这无疑是经历过浩劫的遗迹了。渡我们过江的老艄翁说:“这伤疤,比我老多啦!从前听人家说,这是夷鬼打的呢! ”
③老艄翁的答话,让我把碑石上的伤疤,同一百二十多年前鸦片战争的镇江之役联系起来。道光二十二年五月间,英国侵略者攻陷吴淞后,两江总督牛鉴风望风而逃;英寇随即溯江而上,追逼江宁(南京)。当朝廷里的那些“顶戴们”还在筹划如何乞和之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役,便在镇江这个山明水秀的小城打响了。
④那是多么壮烈的一役啊!镇江守将海龄旗下的一千多兵卒,在老百姓的支援和配合下,只凭弓箭、刀剑、矛戟和少量的土枪土炮,与拥有压倒优势的火力装备的一万五千余英国海盗,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勇士们前仆后继,死而后已,无比英勇顽强,使侵略者遭受了极大损失。连那个狂妄至极的英国海军大佐宾汉也不得不承认:镇江守军“做了一次最顽强的抵抗,他们寸土必争,因此每一个城角都是短兵接站而攻陷”,守军的勇敢坚强的确“令人心悸”。英寇中的一个头目在事后还犹有余悸地招认,他们在镇江之役所遭受到的损失,比起侵华战争的以往任何一役还要惨重,事实确实如此。如果当年中国人民这种斗争精神和无可估量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那么,鸦片战争的结局,就决不会是后来史书上所载的那么一回事了。
⑤让我还是把文章拉回那弹痕累累的碑石上来吧!记得那天离开焦山山门的时候,我禁不住把那碑石之上的千真万确的弹痕摩挲再三。回途中,我站在船头瞭望,只见江流浩荡,横无际涯;祖国苦难的历史已在这滔滔流水中沉淀了;而欠江之上,仿佛还升起了历史上的英雄人民的面影,暮色苍茫处,百年前的正义之旗还在飘扬,千军万马与滚滾波涛一并飞跃奔腾,用弓矢戈矛杀向船坚炮利的敌人……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集》)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意深刻的游记,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平易的语言中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
B. 本文注重细节描写,“中弹的地方脱了大块,作花瓣形向四面散开”一句的描写细腻,给读者很强的画面感。
C. 全文依次按“古迹游”“古代传说” “近代史回顾”儿个层次展开叙写,显得层次分明,并侧重写作者的观感。
D. 全文作者的情感变化先抑后扬,因“赝品和胡诌”很多而兴致大减,后又因碑石痕迹中的感人故事而感慨万端。
E. 最后一段描写作者站在船头看到的景色,表现祖国山河的美丽,并回望镇江之役,再次强调了镇江市兵家必争之地。
【2】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写镇江之役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文章写定慧寺碑石上被炮火轰打过的细节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由眼前的秋景过渡到对过去回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鸿门宴上,樊哙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确实是一种抓主要矛盾、不要顾及细枝末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8、默写名句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
(3)________,洪波涌起。
(4)峰峦如聚,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
(5)望西都,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
(6)结庐在人境,________。问君何能尔?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曹操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对权贵的鄙视和不肯趋炎附势的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一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通过侧面描写表现洞箫声的凄切婉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写自己的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谣言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认为图画也难以完备展现江天“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走廊和屋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的《六国论》中,指出燕赵的君主刚开始还有长远的谋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添字丑奴儿·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①,不惯起来听。
①北人:北宋灭亡,李清照从故乡山东济南被迫流落到江南,故称“北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问句“窗前谁种芭蕉树”开头,把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这个问句迁怒于庭中芭蕉,含蓄深沉地表达出词人痛苦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
B.上片着力前染色蕉树的繁盛,因此才有了下片雨打芭蕉声响之大,更好地体现主人公凄凉的心境。
C.词人从北方逃难到南方,听到雨打芭蕉声,漂泊之感顿生。“不惯”不只是词人在水土、气候方面的难以适应,还有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D.上下两片中叠语的运用,不仅有种音乐上的回旋之美,而且进一步表达了词人强烈的感情,触情于景,托物言志,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2】词人在这首词里写道“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她的《声声慢》中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两个“雨”的意象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1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请以剑舞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王按剑而跽曰 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头发上指
B.此亡秦之续耳
C.拔剑撞而破之
D.沛公今事有急
【4】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
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
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温度随处可感。冰水混合物0℃,人体37℃,是自然的温度;罗兰·巴特和史铁生倡导的写作零度,是艺术的温度;对底层人民的关爱、帮助是社会良心的温度。
你对“温度”的感受是什么?请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记叙文,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