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是雷小锋摘录的关于靖港古镇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唐朝初年,李靖的兵营驻扎在沩港,他治军有方,很受老百姓爱戴。
②这里从前是益阳、宁乡、湘阴以及靖港地区农产品的集散地,曾有“小汉口”之称。
③靖港古名“沩港”,相传“靖港”之名是为纪念唐朝大将李靖。
④靖港古镇东濒湘江,南临老沩水,西与格塘接壤,北面毗邻乔口镇。
⑤李靖离开后,人们一直很怀念他,于是就把他驻扎过的“沩港”改为现名“靖港”。
A.④①③⑤②
B.④②③①⑤
C.①④⑤③②
D.①⑤④②③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即使故宫里人防、物防、技防全都到位,但如果缺失了心防,恐怕也只能事倍功半。
B. 小说《窗》的结尾别有用心,引人遐思,让人读后回味无穷。
C. 历史悠久、雄伟壮丽的长城,被誉为世界奇观,简直无与伦比。
D. 在对待科学和数学的问题上,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不能故弄玄虚。
3、下列各句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一位同学在讨论会上说:“像孙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我们深感荣幸。”
B.一位同学在邀请老师来家中做客时说:“下个周末,我和父母一定在府上恭候您大驾。”
C.某报社的记者写给一位校长的便条:您来信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十分乐意。
D.某经理在部门工作分析会上做报告,最后总结说:这只是我的浅知拙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4、下列句子说法中错误的一句是( )
A.狭义的新闻是消息,其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新闻结构主要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正文的结构通常是“倒金字塔结构”。
B.藤野先生给鲁迅的信中“谨呈周君”,其中“周”是周树人,“君”是尊称的意思。
C.《与朱元思书》意思是给朱元思的信。其实在古代,书和信是分开使用的,现在的“信”古人叫作书,而当时所称的“信”,却是指传递“书”的人,又称使者。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每首八句四联,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对仗,全诗押一个平声韵。《渡荆门送别》是七言律诗,押“ou”韵。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③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些:语气词。③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1】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词人借初发的桑叶芽、刚孵出的青蚕、悠然吃草的牛犊、村头风中飘扬的酒旗、溪边盛开的荠菜花,描绘了一幅富有农村生活气息的景物图。
B.词人前两句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树嫩芽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包裹而长出的情态。
C.“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D.“斜日寒林点暮鸦”一句词人用“斜”“寒”“暮”修饰太阳、山林和乌鸦,意在突出一片衰败景象,用“点”形容暮鸦,说明这句是虚写。
【2】词的最后两句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情达意,请简要分析。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 ,云从窗里出。(吴均《山中杂诗》)
(3)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 ,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5) ,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6)《木兰诗》中写出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 , , 。
(7)成语“扑朔迷离”源于《木兰诗》中“ , ”一句诗文。
7、对英雄的理解是多元的。请你从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他(她)的经历,从以下语句中任选一个角度,说说你对英雄的认识。
真正的英雄,识社会规律之理,顺乎历史潮流。
真正的英雄,他能担大任,吃大苦,受大辱,用坚韧书写前进的轨迹。
真正的英雄,他一息尚存,就用每一分力,每一点的可能去推动历史。
真正的英雄,在黎明前夜的黑暗,会以身当烛,化作一束光,照亮历史。
8、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木匠与画匠
①去年装修新居,我从老家运来了一些樟子松板材,想让家里的书架、写字台和餐桌都使用天然的木料,我想看它们身上透露着的妖娆花纹,我还想闻樟子松木散发出的那股独特的气息。在远离家乡的都市,有它们陪伴着我,我会觉得格外踏实、温暖。
②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板材运来后,负责装修的—工长对我说,这板材还要运到工厂进行切割和抛光,因为它们太毛糙也太厚了。而且,他说如今城里的木匠根本不会用这样的板材打家具,他们只会用市场出售的板板正正的细木工板。我跟工长说,我无论如何也不会用细木工板来打书架,让他—定想办法请—个能胜任这活的木匠。
③板材先是被折腾到工厂进行切割,把长的截短,将厚的冲薄了,然后再把它们拉回来,一摞摞地堆在厅里。我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然而这板材似乎架子很大,不那么轻易让人在它身上动锯和刨子,没过一周,它们又来了毛病,也是没有被充分烘干的缘故,材质开始变形,有的看上去凹凸不平,没办法,它们再一次被运进工厂,这次是给它们压光。回来后的它们果然平展多了。它们在这幢高楼中乘着电梯三进两出,好像在为我的故乡做着广告。在那段日子,许多居民对它们比对我还熟悉,他们都问我,这是哪里来的木材?a那口气好像在打听一个野孩子的来历。
④工长从他的家乡请来了一个木匠。木匠—见那些木材,就会心会意地笑了说,城里的木匠看见这木材,准懵。言下之意,只有他对付得了它们。在木匠工作的那些日子,我每天都跑到工地看他干活,我帮他选择板材,哪些适合做书架,哪些又适合做写字台的台面,真的有给木材选美的感觉。木匠用刨子刨木板的时候,我常捡刨花来看。b又薄又软的刨花上有着奇妙的花纹,感觉拿在手中的就是牡丹巨大的花瓣。那—段时间我异常兴奋,画了很多的家具草图,一会让木匠给我打个茶桌,一会又让他给我打个板凳。等木工活大功告成的时候,我觉得对我来说家装中最重要的工程已经完成了。
⑤童年的时候,我觉得木匠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当你家要打家具时,就得把木匠恭恭敬敬请到家中,给他们沏上茶水,炒上几盘好菜,备上一壶烧酒,好生地侍候着。木匠呢,他们大都很神气,因为他们不像其他人靠种地为生,他们是手艺人,因而说话就很冲,主人稍稍招待不周,他们就挑板材的毛病,把它们说得一无是处,什么材质糟了,花纹不漂亮影响他的手艺了等等,要中途撂挑子的样子。这时的主人就得赶紧检点自己的“毛病”,给他递烟,陪着笑脸,把伙食的档次提高上去,木匠这才会“复工”。所以木匠背着的工具袋,在我眼里高贵得不得了,因为靠着这些形形色色的铁家伙,他们就能吃上好饭。他们不仅吃得好,家具打好后,还能得到数目可观的工钱。我家的邻居就是个木匠,他家就常常吃细粮,让我羡慕极了,觉得木匠过的日子才是日子!
⑥我们那时用着的家具,哪一个不是木匠亲手打出来的呢?想着木匠能让椅子长腿,能让桌子镶上抽屉,就觉得他们是有道理牛气的。
⑦我童年时羡慕的人中,还有画匠。画匠多不是本村的人,他们从哪里来,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肩上也像木匠一样背着帆布袋,不同的是,那里面装着各色颜料和各种画笔。不管人们家中贫穷还是富裕,都喜欢请画匠来家里画上一些画,在漫漫长冬里,那些画就是春天。画匠的活比木匠要轻巧多了,也艺术多了,他们把花鸟虫鱼画在炕琴上,画在门楣上,画在镜子上,画在椅背上,画在窗棂上。他们画的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喜欢凑在跟前围着看。画匠喜欢用:艳丽、花哨的颜色,所以那画总是很惹眼,很热闹。画中一般是没有人物的,多数是唱歌的鸟、盛开的花朵以及肥硕金红的鲤鱼,所以那画看上去总是莺歌燕舞的。画匠在画画的时候,是住在主人家里的,主人也照样拿出好饭好菜好酒款待他们。他们走的时候,口袋里也会装上丰裕的工钱。那时我对画匠崇拜极了,想着一个人靠着画画就能混上好吃的,而且能自由自在地游荡,真恨自己那双把茶杯都会画歪的笨拙的手。
⑧随着时光的流逝,生活的富足,木匠和画匠在那样的小山村已经消失了。城里的木匠,只会使用机械制造出的合成板材,他们人约连刨子都不会用。而画匠,即使有,也不是我所见过的那种带着传奇色彩的游走的人了,他们会有自己的一片小店,等着上门来的生意。
⑨在我的故乡,当年木匠打出的那些朴拙的家具和画匠描画的画,肯定还有幸存于某座老屋之中的,只是真正热爱它们的人少而又少了,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不由发出一声叹息。
【1】文章为什么要以“木匠与画匠”为题?
【2】文章回忆了什么?为什么要回忆它们?
【3】为什么说板材“折腾到工厂进行切割”“好像在为我的故乡做着广告”?
【4】从文中画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5】为什么“让我们在回望岁月时”会“不由发出一声叹息”?“我”叹息的是什么?
9、我们的生活,因有歌声而变得美好。歌声陪伴着我们成长,激励着我们前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姿。岁月如歌,人生如歌,我们在歌声中编织五彩的人生岁月。
请以“我最喜爱的一首歌”或“歌声激励我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