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转述要求信息传递得准确、完整,不改变事实,把握重点,不遗漏要点,并要求根据转述的对象,改变人称、时间、空间等。
B.句子的主干就是把句子中的定语、状语、补语压缩掉后剩下的部分。“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的主干是“他吵嘴”。
C.祈使句一般来说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的语气,比如:“不要点灯!”用来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情感的句子属于感叹句,比如:“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D.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都是故意言过其实,可以根据表达需要灵活选用,例如:他放的这个鞭炮,震动得整个世界抖了三抖。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奔丧/丧偶 伺机/伺候 艾草/期期艾艾
B. 狼藉/书籍 诮骂/口哨 契约/锲而不舍
C. 差错/差评 请帖/碑帖 呼吁/长吁短叹
D. 狭隘/溢出 纯粹/萃取 侥幸/饶有兴趣
3、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社戏》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
C.“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记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记游,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还可以记物,如魏学海的《核舟记》。
D.说明文介绍事物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让人获得知识。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歼灭 (qiān) 杀戮(lù) 滞留(zhì) 惨绝人寰(huán)
B.颁发(bān) 粗糙(cāo) 翘首(qiáo) 殚精竭虑(dàn)
C.酷似(sì) 悄然(qiǎo) 初衷(zhōng) 一丝不苟(gǒu)
D.遁形(dùn) 绯红(fěi) 缅怀(miǎn) 屏息敛声(bǐng)
5、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历来为人传诵。
B.诗歌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可谓起笔高远。
C.前两联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了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
D.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远远望去,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衰败。
(2)这首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6、语境默写。
旅途中的美景最不可辜负,诗文中的美景更让人流连忘返。郦道元在描写三峡的水时,用“_________,_________。”(《三峡》)写出了水流之疾;陶弘景在傍晚欣赏到了浑然不同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我们欣赏沿途的风景更在意看风景时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是春光难留时晏殊的怀旧之情。所有的旅程终将成为逝去的风景,留下的是我们对这段旅程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野望》)是王绩眺望山野时生发的隐逸山林之志;_________,___________。”(《庭中有奇树》)表达的是女子执花在手,无语凝伫,愁绪百结,终无可奈何的人生感慨。通过这场心灵之旅,同学们看到了山川湖海、世间万象、人生百态。其实,只要我们始终葆有一颗细腻的心,那么,在任何地方我们都能够发现美好的事物。
7、名著阅读
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机智的知识分子面孔。
(1)这个人物是谁?说一个长征中与他有关的事件。
(2)斯迈尔斯说“书籍能引导我们进入高尚的社会,并结识各个时代的最伟大人物。”读完《长征》后,相信你一定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身上所洋溢着的振奋人心的精神品质。请结合《红星照耀中国》一个具体情节说说你对长征精神的理解。
长征精神: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②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③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乙】
当我八岁的时候,二弟六岁,还有一个妹妹三岁。三个人的衣服鞋袜,没有一件不是母亲自己做的她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我在七八岁时、看见母亲那样辛苦,心里已知道感觉不安。记得有一个夏天的深夜,我忽然从睡梦中醒了起来,因为我的床背就紧接着母亲的床背,所以从帐里望得见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我心里又想起母亲的劳苦,辗转反侧睡不着,很想起来陪陪母亲。但是小孩子深夜不好好的睡、是要受到大人的责备的,就说是要起来陪陪母亲、一定也要被申斥几句,万不会被准许的(这至少是当时我的心理),于是想出一个借口来试试看,便叫声母亲、说太热睡不着,要起来坐一会儿,出乎我意料之外的,母亲居然许我起来坐在她的身边。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时万籁俱寂,只听到滴答的钟声,和可以微闻得到的母亲的呼吸。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当时一肚子里充满着这些心事,却不敢对母亲说出一句,才坐了一会儿,又被母亲赶上床去睡觉,她说小孩子不好好的睡,起来干什么!现在我的母亲不在了,她始终不知道她这个小儿子心里有过这样的一段不敢说出的心理状态。
(节选自邹韬奋《我的母亲》)
【1】请结合两段选文内容分析,两位母亲有何共同特点。
【2】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作答。
(1)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朗读这句话中加点部分,语速宜快,还是宜慢?请说明理由)
(2)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
(从人物描写角度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两则选文都是以回忆自己母亲为主要内容,为何在记叙“我”母亲过程中还加入了对“我”的记叙和描写?
【4】小轩读完甲选文后心有所动,写下了自己的感悟。请你仿照小轩的感悟来写出你阅读乙选文的感悟。
母亲:你终日忙碌的身影是我人生路上的坐标,指引着我成长的方向。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文
“怎能忘记旧日朋友,心中能不怀想。”不仅朋友是如此,还有许多东西也是如此。我们是生活的匆匆过客,许多人与事来了又去了,但有些东西却永留心底。
请以“怎能忘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