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龟裂(jūn) 农谚(yàn) 冗杂(rǒng) 戛然而止(jiā)
B.褶皱(zhě) 行辈(háng) 糜子(mí) 销声匿迹(nì)
C.闭塞(sè) 斡旋(wò) 狩猎(shǒu) 大彻大悟(chè)
D.缄默(jiān) 晦暗(huì) 屹立(yì) 风雪载途(zài)
2、下面段落中,画横线处填入的句子,依次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尽管大人们怕火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 ,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 ;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 ;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 ;坡野里想起一跳又一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 ,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
②同洪亮大方的谈吐
③如沸的繁星
④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
⑤花生篮
A.③①④②⑤
B.④③①②⑤
C.⑤④①②③
D.①③②⑤④
3、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B.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分别为:首联、颈联、颔联、尾联。此外,也有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
C.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其撰写的《水经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D.《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鲁迅盛赞这部作品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句中空缺处应填入的一组词是( )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________了、________了、________了的那么一股劲!
A. 撞开 冲破 挣脱
B. 冲破 挣脱 撞开
C. 挣脱 冲破 撞开
D. 冲破 撞开 挣脱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精神?
【2】“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6、请有感情地背诵《钱塘湖春行》,并把这首诗写在下面。
钱塘湖春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a.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b.她生的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c.他是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带着大眼镜。
上面三段文字均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请根据上面的描述写出人物的名字:a._______,B._______C._______。
(2) 在上题所描述的人物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喜欢他(她)?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4节气示意图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百花深秋凋谢,腊梅傲雪迎春”……这些古今诗话,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照一定的季节生长、发育、活动的规律。反过来,各种生物的生长、发育、活动,也可成为季节时令的标志。有些自然现象,如初霜、终霜、始雪等也与季节、气候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候。文献记载,我国特有24节及72候,就是以物候为基础的。“候”就是气候,五日为候,三候为节(节气),六气为时(季),四时为岁(年)。每候都有相应的物候现象,叫做“候应”。72候可以说是古代的“物候历”。
(摘编自《漫话物候》)
【材料二】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摘编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三】
①掌握和预报农时的方法,除物候法外,还有节气法和农业气象预报法。下面不妨把它们作些对比,看看物候报农时方法有哪些可取之处。
②以节气定农时方法在民间较流行,有很多这方面的农谚:对于小麦播种,北京地区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华北南部是“秋分早,霜降迟,只有寒露正当时”,安徽、江苏是“寒露蚕豆霜降麦”,浙江则是“立冬种麦正当时”。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它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定下来的,不同地区和年份,节气几乎是同一日期。太阳高度也是随节气而变化的,所以节气能反映气候的多年平均状况,并且便于记忆。
③但各地的气候是不同的,节气不能反映这种地区差异;即使是同一地方,气候还会有年际变化,节气定的农时也不能反映这种变化,早的年份会浪费一部分热量,季节晚的年份又会遭受冻害。尤其是气候异常的年份,按节气播种不免要吃亏。例如,北京地区冬小麦的播种,按节气是“秋分种麦正当时”,但据1963年秋季京郊259块样板田分期播种试验结果,均以白露播种的产量最高,秋分播种的减产10%,白露以前或秋分以后播的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产。所以按节气定的农时缺乏灵活性。
④按农业气象指标定的农时有一定灵活性,但较复杂,群众不易掌握。例如,以气温稳定通过12℃作为水稻适播期指标,秋季以日平均气温降至14~17℃作为冬小麦适播期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各年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作物对气候的要求,因此比较科学,在农业生产中起了很大作用。但这些指标是无形的,只有事后才能根据过去的气候资料定准确。虽然也可预报,但这不是一般人能够掌握的。还有,任何气象仪器只能测单一的气象要素,如温度、湿度、日照时数等,根据农业气象指标预报的农时,很难反映作物对环境的综合要求。
⑤用物候来指示农时则避免了上述两种方法的不足。物候指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指标,每个物候现象的出现,都是气候等环境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它既是当时当地气候状况的指标,也是过去一段时期内气象要素的累积指标,还能反映气候的年际变化和地区差异,所以物候指示的农时是活农时。物候报农时和农业气象法报农时是一致的,特别是现在,一些农时的物候指标可以通过平行的物候资料和农业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得出。所以物候法也有农业气象法的科学性,是农业气象法的重要补充和科学表现形式。它很直观,一般农民都能掌握。
⑥为此,有关农林部门都应进行物候观测和制定当地的自然历,作为指导当地农林生产的依据。
(选自《采用物候报农时的优越性》)
【1】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头引用古今诗句,可以激发阅读兴趣、增加文学性。
B.物候主要是用来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C.【材料二】采用由小到大、由时间到空间的说明顺序,条理清楚。
D.三则材料都是事理类科普说明文,体现了涉及多学科联系的特点。
【2】下列诗句中表现的物候现象,主要受高下差异因素影响的一项是( )
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庐山,北纬30度)
B.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江南,北纬31度)
C.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太行山,北纬37度)
D.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胡天,北纬43度)
【3】物候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
【4】【材料二】首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阅读【材料三】第②段中关于小麦播种的农谚,运用【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知识回答北京和江苏在什么季节播种小麦?两地播种时间相差多少日数?为何会有这种差异?
【6】预报农时的三种方法中,节气法和农业气象预报法各有哪些不足?物候法有哪些优点?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
9、作文。
成长的道路上,总有一些人物、总有一些风景、总有一些书籍让你印象深刻,心怀感动,沉醉其中。他们指引你,陶冶你,感化你,温暖你的心灵,阳光你的生活,提升你的人生……
请以“你,让我更美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