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和艺术手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作品注意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如杨虎城与许多普通人一样,也面临着婚姻方面的烦恼,他的身上也有着“新”与“旧”的尖锐矛盾。

B.作品善于多层次立体化表现历史人物,他写了徐海东作为一个领导人物的气质与历史意义,也写了他的个人生活片段,如吸烟无节制、爱辣等。

C.斯诺对在苏区所见所闻的记录是出于记者职业道德的客观记述,他将每个人的言语和争论都如实记录在书中,让读者自己去了解历史的真相。

D.书中记录了作者通过封锁进入苏区,在当时红区的首都保安采访,去红军前线采访,然后回保安,最终返回白区的全部过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她刚到汽车修理厂实习,技艺生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B.铜仁举办龙舟大赛,摩肩接踵的市民和车辆纷纷来到沿河两岸观看比赛。

C.这首苦苦思索的诗歌的确是当年的妙手偶得,想象奇特,不愧是一首佳作。

D.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这棵鹤立鸡群,穗大粒大的水稻增强了他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的信心。

3、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富阳至桐庐一许里。

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D. 鸟相鸣,嘤嘤成韵。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在绍兴是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散文《社戏》中少年鲁迅在赵庄看到的戏便是社戏。

B.《回延安》诗中使用了不少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如“白羊肚手巾”“窑洞”“窗纸”“窗花”等,可感受到浓郁的陕北风俗。

C.吴伯箫的《灯笼》从不同方面写了孩童心性、往昔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古代名将,结尾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

D.农耕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颇具这一特色。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饮酒(其五)》和《山中问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中问答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指幽深遥远的样子。

【1】这两首诗都展现了生命与自然相融相契的美妙,语言简淡,情味隽永。其中,《饮酒(其五)》中“__________”一词和《山中问答》中的“__________”字都直接写出了诗人栖身于自然之中的恬然自适。

【2】“山”是许多文人笔下的诗意栖居地,比如《饮酒(其五)》中的“南山”和《山中问答》中的“碧山”。下列诗句中的“山”也有此含义的一项是(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B.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D.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3】《饮酒(其五)》中的“飞鸟相与还”和《山中问答》中的“桃花流水窅然去”都富于动态美,请从这两句诗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忧国忧民,扶济苍生的情怀。

(3)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离人心声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班级开展“走进《经典常谈》”专题学习活动,书中《说文解字》《诗经》《史记》……这些经典是否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从《经典常谈》中任意选择一本经典,向同学们作简要介绍。(100字左右)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食笋记

杨军

①在滇西乡下老家,春夏之交季节更替的忠诚信使,就是竹笋。

②进入夏季,滇西的深山竹林里,刚刚经历了雨水滋润的小香笋,正一拨拨破土而出。不管是孩子还是老人,最先破口而出的就是“吃笋子了。”

③在滇西的地理版图上,家乡昌宁是典型的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区。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优越的地理环境,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优质丰富的物产资源。每年入夏的首场雨季到来后,在竹林遍布的广袤的深山里,野生的香笋带着一股浓烈的山土气味,在湿漉漉的土壤中破土抽芽。

④在家乡,竹笋始终被山野食客们当作最好的“菜中珍品”。后来读书求学,我在《诗经》中读到了“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关于竹笋的诗句。由此始知,竹笋的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它在食客们的心中也有着非凡的地位。

⑤在澜沧江畔大山深处的老家,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孩子都是采挖香笋的能手。他们的母亲,也一定是做笋子菜肴最拿手的厨师。

⑥山上的竹林离家不远,在雨水落地之后十天半月内,竹林里开始飘散出竹笋鲜嫩的清香。食笋的季节到了,找笋人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背上竹篮,相约进入竹林深处,将一尺高的小香笋轻轻掰下,带回家中食用。

⑦在家乡,找笋子是有讲究的。家乡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的竹笋,不然口舌上不吉利。记得小时候跟妈妈上山掰笋,倘若遇上破土不久的笋子,妈妈是不会让我们掰的。如果有三支以上的竹笋一起破土生长,妈妈也不允许我们全部掰光,无论如何也要留下一半。长大后回想起掰笋子的乐趣才发现,其实那是淳朴的乡亲们不贪心的表现。

⑧如果说上山是一种乐趣,那么,制作以笋子为原料的菜肴,则是一种幸福。

⑨澜沧江河谷的雨季,山里空气湿度大,食材的保鲜期短,所以食用笋子必须讲究时间和速度。收获的笋子不及时处理,就会自然脱水,慢慢木质化,最后失去大山的原生态味道。所以食用香笋,人们必须和时间赛跑。

⑩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食笋,是小学毕业那年,我们一帮孩子进山采笋。晨起入山,中午采挖,到了下午,每个人都收获不菲。各自背着满满一篮子鲜笋回家后,在妈妈的指挥下,我们将竹笋坚韧的外皮剥去,将它外表淡黄、肉质乳白的笋子均匀地切成薄片,再放入水中清洗浸泡,除去苦味,然后滤干水份,拌入红辣椒丝和盐巴。在阳光下稍稍晾晒一下,再放入罐中,山区人家特有的季节美食——腌香笋就完成了。

剩下的竹笋,责无旁贷地将成为一家人当天的美餐。妈妈从阁楼里的鸡窝里抓来满满一巴掌土鸡蛋,点燃柴火热好油锅,将鸡蛋炒至金黄喷香,再将清水泡过的竹笋沥干水分,放入油锅,和鸡蛋一起小火翻炒。在蛋香的作用下,小香笋鲜嫩柔韧,爽滑回甘,四处飘香。

这是来自山野人家的美食,营养丰富,含有植物蛋白以及钙、磷、铁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因为竹笋生长的季节性很强,这道菜便有了一种独特的味道,让人品味起来既有大自然原汁原味的本色,又有历经时光沉淀的味道。

长大后离家渐行渐远,山野找笋食笋的乐趣也慢慢成为不可复制的记忆。如今,偶尔漫步超市,我还会看到久违了的竹笋。它们不知来自何处,静静地待在菜架上,看上去似曾相识,只是少了红褐色的泥巴和土地的清香味。

(选自《春城晚报》2021年8月4日,有删改)

【1】阅读文章,梳理文章思路,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家乡物产丰富,盛产竹笋→______________________→竹笋是营养丰富的美食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④段引用古书内容的作用。

【3】文中“家乡的民俗是不能拿光所有竹笋的,不然口舌上不吉利”一句有何深刻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题目: “我终于理解了_

要求:

(1) 把题目补充完整,如: 爸爸、妈妈、;老师、题目等等。

(2)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