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于虑   衡:同“横”,梗塞、不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渔人甚之   异:惊异,诧异 (《桃花源记》)

C.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乃:竟然,居然 (《桃花源记》)

D. 猛浪若   奔:飞奔的马   (《与朱元思书》)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老百姓收入稳步增长。

B.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经常不交,在班上显得鹤立鸡群

C.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抑扬顿挫,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D.校运会上,他穿的这身运动服很不合身,真是捉襟见肘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周树人——《朝花夕拾》

B.苏轼——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

C.朱自清——散文家——《子夜》

D.法布尔——法国——《昆虫记》

4、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选项是(       

A.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B.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C.黑恶势力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疾的顽症,必须坚决依法予以打击。

D.丁俊晖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无动于衷,镇定自若,最终赢得了比赛。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连用“接”“连”“转”“舞”四个动词,开篇即宏阔大气,画面感强,意象鲜明,意蕴朦胧,想象奇特,境界浪漫。

B.“殷勤问我归何处”,天语问“归”,殷勤殷切,随后词人嗟叹,却道诗文何用,语藏艰辛苦闷,看似答非所问,实则意脉承接连贯。

C.“九万里风鹏正举”用了《孟子》寓言中大鹏扶摇而上九万里的典故,词人想象自己乘着大鹏飞到三山,以大鹏翱翔表露雄阔胸襟。

D.这首词以豪迈清空的意境,雄健矫拔的笔力,刻画了李清照的精神世界。梁启超曾评论说“此绝似苏辛派”,指出了此词豪放的特色。

【2】在这首词中,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

①悠哉悠哉,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②青青子佩,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③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______________,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⑦已是黄昏独自愁,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⑧《马说》中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或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默写李白《送友人》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填空。

我一边和______(人名)谈话,一边深感兴趣地观察着他,因为在中国,像其他许多红军领袖一样,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个子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广物。他讲英语有点迟缓,但相当准确。他对我说已有五年不讲英语了,这使我感到惊讶。

(1)这段文字选自是美国记者__________的不朽作品《 ________》又名《_________》,语段横线处是_________(人名)。

(2) “他惊奇地发现,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儿却是西方媒体眼中___________

(3)他在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掉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碳中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零碳”排放,但不能简单理解为完全禁止碳排放。碳中和时期依然存在二氧化碳排放现象,只是人类通过各种方式将产生的二氧化碳抵消掉。

【材料二】

2011—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材料三】

低碳转型是牵涉供应端和消费端全链条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各行各业攻坚克难的决心,也需要我们每个人贡献自己的力量。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一些,尽量购买节能型用品,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每个人都为地球的“凉热”出一份力,低碳成为新风尚、新湖流,才能与技术革新形成合力。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碳中和能把人们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排放完全抵消掉。

B.碳中和时碳排放将被全部禁止,可以达到“零碳”排放。

C.低碳转型是系统工程,需要国家、社会、个人共同努力。

D.全社会绿色低碳意识强,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潮流。

【2】阅读【材料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简要概括。

【3】班级将要开展关于“倡导低碳生活”系列活动,请你一起制定“低碳公约”。

低碳公约

(1)我们要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按要求作文

题目:不该丢失的  

要求:(1)请补全题目。(2)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 600 字。(3)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