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正踌躇着怎样对他解释这件事,他却把我拦住了,似乎他早就知道这件事了。
B.阳光明媚,到松雅湖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坐在软绵绵的沙滩上晒着太阳、玩着沙子,多么惬意啊。
C.影片中,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亲,言谈举止,无不巧妙绝伦。
D.这项工程预算十多个亿,设计上必须一丝不苟,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后果不堪设想。
2、根据《经典常谈》所属内容,下面表述错误的是( )
甲图
乙图
A.甲图中的文字“火”和“下”分别是象形字和指事字。
B.乙图中三幅字的字体分别是“篆书”“楷书”和“行书”。
C.“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的熟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分别是《易》《书》《诗》《礼》和《春秋》。
D.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有的劝六国联合起来抗秦,即“合纵”,有的主张秦与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即“连横”。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不修边幅 海阔天空 风云变换
B.袖手旁观 平易近人 担惊受怕
C.相辅相成 添衣无缝 名副其实
D.挑拔离间 光明正大 川流不息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恐惧伴随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
C.他们搭配演出十分默契自然,真可以说是目空一切。
D.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雕凿着冰山。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从景物描写和表达情感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2】曹雪芹非常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在《红楼梦》里借香菱之口评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你认为香菱对这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6、古诗文填空(10分)
①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 _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
③子在川上曰:“ , 。”
④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 , ”的心态。(用《岳阳楼记》的原句回答)
⑤我们即将跨入新的学习阶段,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让我们用李白《行路难》里的两句诗共勉: , 。
⑥孔子曰:“仁者爱人。”大风破屋,苦雨湿床,困境中的杜甫推己及人,以 “安得广厦千万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忧国忧民、兼爱天下的仁者心声;而主动辞官回乡的龚自珍,则以“落红不是无情物, ”来抒发自己甘愿作出牺牲,也要培养一代新人的情怀。
7、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的阅读,进行思考探究。
王涛同学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感慨道:“凭借简陋的装备,却能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实现伟大的胜利,它告诉我们,决定历史进程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为此,他决定围绕“人”设计一份手抄报。
下面是他摘抄的三则材料:
【材料一】
他和他的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军服,而且都不佩戴军衔领章。他还有1件自己的衣服,让他感到孩子般的自豪。这是在长征途中击落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
【材料二】
我刚好路过他家,就停下来看农民们的示威。我看见有好多人都已经饿得快昏了过去,我知道他的粮仓里还有1万担大米,但他却完全不肯帮助饥民。我义愤填膺,于是领着农民们攻打他家,并且冲了进去,搬走了大部分存粮。
【材料三】
我每天要经受约1个小时的各种各样的严刑拷打。有一天晚上,他们把我手脚反绑,用一根绳子捆住我的手腕,把我吊在梁上。狱卒们将大石头堆在我的后背上,站在周围不停地踢我,要我交代——因为他们一直没有得到对我不利的证据。有好多次,我都晕过去了。这种严刑拷打持续了1个月之久。每次受刑之后,我常常会想,下一次得交代了,因为实在忍受不了。但下次我又决定还是不招供,再坚持到第二天。最后,他们从我口中什么也没有得到。
请你根据提示,填写表格。
人物类别 | 推荐人物 | 推荐理由 |
红军领袖 | 彭德怀 | 推荐理由:(1)_____________(可参考王涛摘抄的三则材料内容,进行填写。) |
红军战士 | (2)______ | 推荐理由:他们的演出生机勃勃,充满幽默感,传播了许多革命思想,平息了民众的恐惧,赢得了人民的信任。 |
(3)____ | 张学良 | 推荐理由:他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却和杨虎城一起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这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合乎人心,顺应民意的。 |
人民群众 | 回族老乡 | 推荐理由:他们自发地帮忙抬伤员,给战士们送来白茶,让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拥护。 |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为我念书
2006年,我的左眼睛做大手术,手术后不能抬头,要低二十天,干什么都得这个体位。于是,我整日诚惶诚恐使劲低头,基本上日夜趴床上,一句话也不想说。
八十多岁的父亲为我突遭此大难而心疼,但又束手无策。白天,他勉强打起精神,坐在他屋里的电脑前浏览,还强迫自己写点文章,转移对我的忧虑。吃过晚饭后,按从前习惯,他照例坐客厅沙发上看书,可那段时间,只垂头枯坐在点亮的落地灯边,一任时间滴答滴答走过,我在这边屋里,能听到满屋鸦雀无声。有时,他蹒跚地来我屋里看看,拖鞋擦着地板,脚步很重,见我一人躺在黑暗中,就拉亮大灯,可我躺在暗中感觉很安全,总让父亲快把灯关上,每次他都叹口气,无奈地关上灯。过了一分钟左右,方听见他踉踉跄跄的脚步声转回客厅。
我静养了几天后心情稍稍好转,想起那两天有朋友送来一本厚厚的纪实文学,正是父亲久闻其名一直想看的。我想看他看了没有,就下了床,低头来到客厅。睁开右眼看了一下,那本书放在茶几上,父亲垂头呆坐在那,显然没有看。我叫了他一声,他的头猛一抬,见我站在面前,立刻欣喜而急促地说:“你起来啦?来,坐,坐。”
我坐到他旁边,指着那本纪实文学说:“阿爸,你现在有劲么?能给我念念书么?正好你也没看。”
父亲兴奋地说:“你,你有兴趣听念书了?好,好,我念,我愿意念。”他当即打开书:“来,咱们从第一章念。”
那是我如此熟悉的读书声。小时候,每星期六晚上,我们几个孩子围成一圈听父亲念书,大都是从《儿童文学》上选的文章,父亲虽然声音沙哑,但他是读书人,读书人读书有种特别的味道,我们当时静静地、像经历生活中重大事情一样,聆听父亲念完一篇又一篇小说、散文。那种感觉,就像坐在星空下一样,十分辽阔、寂远。
没想到几十年后,我又要依靠父亲念书了。客厅静悄悄,夜沉沉,父亲真切厚实的声音随着每个晚上,一点一滴贯注进我心中。
有一天他说:“每晚吃完饭,想到我们还能在一起读半个小时书,就觉得生活还有点意思。”
“你累吗?”“不累,不累!”
我现在完全想不起来,那些日子,我家别人在哪,一点没印象(住院时我的丈夫倒是一直陪着我,我是指出院后),只知道在我最灰心绝望时(担心眼睛能否复明),只有父亲与我呼吸与共。整整一个月,他读完了一本几十万字的书。客厅里,从一开始只有一个老人的苍凉的读书声,到后来多了聊天声、笑声。
生活,它的喜都是平平静静的,甚至是从悲中一点点滋生出来的,现在想想,即使那样不幸的日子,因为有父亲在,也令人回味无穷。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勉强(__________)
(2)踉踉跄跄(_________)
(3)蹒跚(___________)
(4)聆听(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八十多岁的父亲为我突遭此大难而心疼,但又束手无策。
【3】第六段文字运用了哪一种记叙方法?叙述了什么事情?
【4】文中“客厅里,从一开始只有一个老人的苍凉的读书声,到后来多了聊天声、笑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5】“念书”虽然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但作者却终身难忘。请回忆自己的家庭生活,写出一件最难忘的小事,并结合其中最感动你的细节,谈谈切身感受。
9、题目:原来,我也很棒
要求:①立意自定,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