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列为“四书”之一。其中诗歌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抒发质朴率真的情感。

B.“烟雨十里春深,落花轻覆草痕。陌上青青柳色,心中念念故人。”这首诗描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

C.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中秋节主要习俗有赏月、观潮、踏青等。

D.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有一个基本理念贯穿其中,那就是希望中学生学会生活,既要发挥“人生来好动”的天性,去发展,去创造;又要心境空灵,于静中领略人生的趣味。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俯瞰 纪录片 重峦叠障   不折不挠

B.擅长 葡萄曼 目眩神迷   轻歌曼舞

C.推祟 局域网 巧妙绝伦   潜滋暗长

D.颓唐 化妆品 响彻云霄   恹恹欲睡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表示惊叹。

B. 在《中国新歌声》节目现场,周杰伦见风使舵,冷静应对其他三位导师的抢人策略。

C. 前不久国学知识竞赛主办方所出的试卷题量之多、难度之大,令参赛者叹为观止

D. 面对弱者乞求援助的呼号,每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4、以下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攻下了南京城。

B.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来,我们白手起家,如今在多个领域奋斗成世界第一。

C.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那些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殚精竭虑的无名英雄们,将被历史铭记。

D.他逐渐被淹没在人群中,嘈杂的声音敲打着他,此时他鹤立鸡群,感觉自己越来越渺小。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

梅花绝句

陆游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注】①陆游:南宋著名诗人,字务观,号放翁。②坼(chè):开放。坼晓风,即在东风中开放。③何方:有什么办法。

【1】对这两首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算子·咏梅》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B.《梅花绝句》第二句中把梅花比喻成白雪,既写出了梅花洁白的特点,也表现了梅花漫山遍野的盛况。

C.甲词渲染了梅花孤独凄苦的生存环境,从而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整个词的格调是沉郁、苦闷的;乙诗表达了对梅花的喜爱之情,也表现了诗人高雅脱俗的品格,诗歌的格调积极而明朗。

D.乙诗中,诗人突发奇想,愿化身千亿个陆游,而每个陆游前都有一树梅花。

【2】甲词中的“碾”字有何表达效果?

【3】陆游在这二首诗词中分别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根据下面的提示填空。

(1)《饮酒(其五)》中表明诗人摆脱尘世的干扰,过着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表现诗人伤时思亲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雁门太守行》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声音激昂、色彩鲜明浓艳地铺写出战地的悲壮和战斗的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中诗人运用议论,抒发感慨,直接对历史结局提出自己的评判,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渔家傲》中展现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图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名著阅读。

清人张潮说:“《水浒》是一部怒书。”后世学者从多个角度注释了“怒”的含义,其中有两种注释:人物之怒;读者之怒。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所体会到的“人物之怒”和“读者之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文, 完成小题。

文章之美

周建华

①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是枯燥无味还是引人入胜,是空洞无物还是见解独到,不难分出优劣高下。这背后既有遣词造句、修饰打磨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格局视野、思维理念等为文之道的不同。所以,我们应学会品悟文章之美。

②文章之美透射价值之美。立言立文目的在于明确目标、引领方向、凝聚人心、启发行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章生命力的内核。北大红楼一楼西头的阅览室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在这里,他经常阅读共产主义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文章的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

③文章之美透射逻辑之美。文字是思维的载体,逻辑是思维的内核。文章首先在形式上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一篇好的文章让人看得清楚,读得明白。如果文章让人感觉思路不清、语焉不详,大多是逻辑出了问题;或者是概念模糊不准确,或者是划分混乱不周延,或者是推理矛盾不科学,或者是论证跳跃不充分,等等。逻辑清晰、论证严密只是第一步,逻辑之美还体现在揭示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由表及里的分析、由此及彼的推演,深刻探究存在于事物当中的规律、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共识,达到一语中的、一鸣惊人的效果。

④文章之美透射伦理之美。伦理是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作文如做人,一定要符合公序良俗,在喜怒哀乐、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展现鲜明态度。一篇好的文章,即使是应用类的,也会带有一定的感性色彩,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立场明确、态度清晰、观点持正。文章的伦理之美,在于让读者清楚地理解哪些是原则底线、哪些是基本要求、哪些是具体标准、哪些是希望号召,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更不能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

⑤文章之美透射美学之美。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具体到文章中,就是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和文字技巧,营造美的意象和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酣畅淋漓的美的享受。比如,恰当运用排比、对偶、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让文字灵动起来、使情感丰富起来。借鉴美的意象,融入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⑥“文以载道”。只有让思想之根深扎实践沃土,充分吸收阳光雨露和大地养分,才能浇灌出美妙动人的文章之花。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哪一段的论据,并阐述理由。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都是从某一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4】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说文无定法,但文章不难分出优劣,这背后既有为文之术的差别,也有为文之道的不同。

B.一篇好的文章首先在形式要符合逻辑,符合人们的一般思维规律。

C.作文如做人,一篇文章僭越法理人伦、世道人心就不是好文章。

D.美学研究对象是美的形式和意象,有美的意象和境界就是好文章。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长大了。变得不再爱哭、不再孤独、不再空想、不再胆小……

请以“我不再 ”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填自卑、骄傲、害羞、等待、贪玩、想家、粗心、放纵自己……

(2)诗歌除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3)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班级、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