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一、选择题(共4题,共 20分)

1、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文中的“公”有着较多的意义。《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指的是旧时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B.汉语很有意思。有时候某个意思不便或不愿直言,就用一个委婉的说法来代替,这叫婉词。如《背影》中“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中的“大去”就是“婉词”,表示“死亡”的意思。

C.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如《雁门太守行》中用典“易水”、“黄金台”表达作者对官兵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的赞美。

D.古代的男子成人要举行冠礼。《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丈夫之冠”是古时男子十六岁行冠礼。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弓驽   因地治宜   殚精竭虑   自出心裁

B.锃亮   摩肩接踵   油光可鉴   冗务缠身

C.遒劲   劲疲力尽   抑扬顿挫   轻舟短棹

D.狼藉   春寒料峭   合颜悦色   隐天蔽日

3、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暗(huì) (xǐng) 绊(jī) 然而止(gá)

B.旋(wò) 皱(zhě) 裂(jūn) 暴风雨(zhòu)

C.怀(miǎn) 角(léng) 落(duò) 而至(zhǒng)

D.立(chù) 日(yì) 丽(xuàn) 离间(bō)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秋日里,来趵突泉欣赏菊花的游人络绎不绝,公园外的车辆摩肩接踵

B.灵岩村人手扛肩挑修出万里山路,凭愚公移山的精神让荒山变金山。

C.小明在图书馆翻找了半天终于发现了心仪已久的小说,可谓妙手偶得

D.同学们都在兴奋地讨论着假期的计划,他心里却是不动声色

二、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仲春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

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

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

【注释】①津:渡口。②物色:景色、景物。③曙:破晓、天刚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仲春景象。

B.颔联“连三月”“绝四邻”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了春光无处不在。

C.“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全诗采用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2】“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析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6、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

(3)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

(4)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________________

(5)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 5分)

7、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地之前,就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着。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小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变坚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几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道的,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钹声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那来之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节选自法布尔《昆虫记》,有删减)

①请简要概括蝉卵孵化成蝉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年后出土退壳成蝉

②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蕴含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态度。

五、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小题

小行星与恐龙的灭绝

(巴里·E。齐然尔曼、戴维·J。齐然尔曼)

①恐龙为何会绝迹?灾难学派描绘的是一幅十分令人震撼的场面:一颗相当于曼哈顿岛大小的小行星或彗星以每秒15英里(相当于25公里)的速度向地球陨落,与地球撞击的能量相当于100万亿吨TNT炸药(是扔在广岛上的原子弹的能量的50亿倍),而且在进入地壳25英里深的同时熔化了沿途的岩石。在这场剧烈的碰撞之后,成千上万吨的尘埃和碎石进入大气层,罩住了地球,遮挡了阳光,使得地球连续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都处于黄昏状的黑暗之中。在这种黑暗里,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因为它们需要阳光来制造养分。以植物为生的动物不能正常生存,不靠植物为生的其他动物也难以生存,恐龙就是那种不能在黑暗中生存的动物。事实上,根据某些科学家的观点,地球上60%的动物是不能在黑暗中生存的。

②70年代末期,由已故物理学家路易斯·阿尔瓦雷兹和他的儿子、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沃尔特·阿尔瓦雷兹率领的一个小组有了惊人的发现。他们注意到,在大约有6500万年历史的沉积土层中有一种叫做“铱”的元素的含量异常高,铱是地球上罕见的重金属,只存在于地壳的深处,但在小行星和彗星上却大量存在。起初,地质学家们认为6500万年前的火山活动可能会把铱喷入大气层,落下时便集中形成一个独特的土层。最终,事实并不能证明这一理论。

③那么这与小行星或者彗星又有什么联系呢?小行星或者彗星与地球的碰撞会使小行星或彗星的大部分被气化掉,并使含有大量铱的尘埃进入全球的大气层中,尘埃落到地上后,便形成了含铱丰富的土壤沉积层。阿尔瓦雷兹小组曾在意大利和丹麦发现过这种矿藏,自那以后,这种含有大量铱的土壤层在全球五十多个地方先后被发现。这些土壤层有6500万年的历史,且恰巧与恐龙灭绝的时间吻合,这一点是小行星或彗星灭杀了恐龙的令人信服的证据。而且,某些地方的矿层出现的断裂是由某种剧烈的碰撞所造成的。这一证据也与某颗小行星或彗星曾与地球碰撞过,并且杀死了“可怕的蜥蜴”的理论相吻合。

④在阿尔瓦雷兹父子惊人地发现铱以来的15年或更长的时间里,陨石碰撞理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目前,传统的学者们开始倾向于支持这一理论,尤其是随着尤卡坦的陨石坑被发现,对这一理论的间接支持也来自在过去的45亿年中地球上至少有过4次其他类型的生命突然大规模灭亡这个事实。

(节选自《在岩石上漂浮》)

【1】这篇文章说明了什么问题?

【2】本文说明事理严密,请说说作者的行文思路。

【3】文中第②段有什么作用?它与第①、第③段有何关系?

【4】体会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说说它的作用。

他们注意到,在大约有6500万年历史的沉积土层中有一种叫做“铱”的元素的含量异常高,铱是地球上罕见的重金属,存在于地壳的深处,但在小行星和彗星上却大量存在。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9、作文。

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经历炼狱的劫难,才能磨练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淌过鲜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享誉世界的绝唱,只有不懈努力,才能拨开云雾,见到彩虹;只有经过挑战,才能磨练意志,实现梦想。

请以“挑战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填:自我、困难、权威、权限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3)文章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抒发感情、也可以展开想象,编写故事等;(4)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可用字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