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家盛行。材料中二人主张反映出( )
人物 | 主张 |
葛洪 | “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
慧远 | “是故悦释迦之风者辄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 |
A.佛教吸收儒学内容逐渐本土化
B.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
C.佛、道挑战儒学吸收儒学内容
D.儒、释、道“三教合归儒”
2、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决议文件中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这次会议( )
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
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为国共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D.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
3、考古发现,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墓葬规模可依据墓坑的大小、深度以及石棺的有无划分为三个层级,陪葬玉器的比例随墓葬等级下降逐渐减少。这一发现可以用于佐证当时( )
A.贵族垄断祭祀权力
B.社会存在贫富分化
C.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D.神权具有至高地位
4、在某次列强侵华的战争中,法国军队路遇一队中国人,竟用机枪把人群逼进一条死胡同连续扫射15分钟,不留一人。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为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在逃亡西安途中指定奕劻、李鸿章与列强议和。关于该次侵华战争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北京“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5、1846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开始大幅度下降,每年输出金额仅在150万英镑左右。英国下院一份调查中英贸易状况的委员会的报告指出:“近来同这个国家的贸易处于十分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 )
A.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B.攫取对华合法走私鸦片权
C.迫使清朝接受协定关税
D.使清朝主动开放五口通商
6、《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由此可知,元朝( )
A.加重了民众税收负担
B.实行边疆与内地一体化政策
C.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
D.进一步激化了民族之间矛盾
7、1954年8月,法国公共舆论研究院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43%的民众认为法国政府应该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比1950年2月的调查提高了1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的出现得益于( )
A.冷战之下法国和美国对抗的加剧
B.经济复苏提升了法国的经济实力
C.中国的外交表现赢得了国际认可
D.求同存异方针在法国进一步传播
8、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该言论(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B.彰显了强烈的道路和文化自信
C.指导了农村根据地的开辟
D.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9、据统计,《元曲选外编》出现的162种元杂剧中,有大量少数民族语言,这些语言以汉字直接记录少数民族语言发音的形式出现,如女真语阿马(父亲)、阿者(母亲),契丹语曳刺(军士或衙役),蒙古语巴都儿(英雄),等等。 由此可知,元杂剧( )
A.促进了民族文化交融
B.标志着戏曲艺术的成熟
C.推动了儒学思想传播
D.反映了市民文化的兴起
10、“鼎”是西周的青铜礼器。西周前期存在两套用鼎制度:周王室规定的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用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冶炼技术的进步
C.宗法观念的淡化
D.等级制度的严格
11、清代凡特旨经铨叙派任外官(道、府以上)者,如大学士、九卿、六部、督抚、将军、都镇、学差、主考,以及驻外使臣,皆由军机处开单请旨。这说明( )
A.军机处限制了君权
B.军机处起助理国政的作用
C.军机处负责草拟各类决策
D.军机处掌握各级官僚任免权
12、《礼记·表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初期,周人将天命与“德”相结合,强调要维系天命,就必须“明德”,具体包括敬天、孝祖、保民等内容。这反映了( )
A.民本观念的萌发
B.华夏认同的产生
C.天命内涵的变化
D.儒家思想的兴起
13、汉朝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到了南朝宋之后却出现了“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的局面。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 )
①江南社会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五四运动之后,全国掀起“罢课、罢教、罢工、罢市种种风潮,同时各种白话小刊物也风起云涌”,“政治运动、社会运动、家族运动种种潮流日盛一日”。据此可推知( )
A.新文化运动是时代的主流
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的影响较为广泛
D.民主和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15、下面诗歌反映出的长征精神是( )
A.坚持不懈,革命首创
B.民主科学,爱国进步
C.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D.艰苦奋斗,谦虚谨慎
16、汉武帝时推行“左官律”和“附益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官吏,且不得任中央官吏;“附益法”严禁封国官吏与诸侯王串通一气,结党营私。上述做法( )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阻断士人做官途径
C.削弱了君主权力
D.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17、汉代,许多儒家学者跻身朝廷,担任公卿要职,如叔孙通制定朝仪,整饬汉初朝仪的混乱局面;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主张。一些儒家学者身在朝廷却敢于匡扶正义,搏击浊流,颇受时人称道。材料现象反映出,汉代( )
A.社会观念的开放
B.法家思想被摒弃
C.儒学影响力提升
D.思想局面的暗沉
18、元曲《西厢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莺莺已经许配给了他人,但是她与张生相爱,并且不顾老夫人反对,私下幽会,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最终老夫人同意婚事,有情人终成眷属。《西厢记》的流行说明了
A.元代中央集权的空前加强
B.人们对婚姻家庭制度的不满
C.元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达
D.人们对摆脱理学束缚的渴望
19、开国元勋朱德有首诗写道: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高低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称颂的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20、清朝设置“十三行”后,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但在中英贸易中,中国的优质茶叶、丝绸、土布等仍大受青睐,其中茶叶的出口量位居第一。18世纪初,英商购买的茶叶不过500担,到18世纪中叶增至5万担,到19世纪初更增至20万担。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十三行”制度基本被废除
B.对外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C.英国强行打开了中国大门
D.闭关并未断绝对外交往
21、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社会现状等。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则重点介绍了欧美各国的国情。这表明当时先进国人( )
A.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有分歧
B.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时局
C.就是否学习西方问题达成共识
D.意识到宗藩体制难以维系
22、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公布了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中华民国国歌;临时参议院决定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作为中华民国国旗。这表明
A.具备了近代国家外观
B.民族意识的开始形成
C.中华民国的新旧嬗变
D.革命彻底反帝反封建
23、1922年9月初,安源路矿工人准备举行罢工。毛泽东在与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研究罢工事宜时指出,斗争中要有勇有谋,口号要提得“哀而动人”,争取社会上大多数人的同情。据此推断,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时喊出的口号应该是( )
A.“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
B.“停止内战”、“争取民主”
C.“打倒军阀,打倒(除)列强”
D.“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4、标语口号承载了重要的历史信息。下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标语口号,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④“打土豪,分田地”
A.②①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④③
D.③④①②
25、君主专制的发展
(1)实行________
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立________(中枢秘书机构)
①开始:________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②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③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________,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雍正是一个工作狂,批奏折俨然是他人生的一大爱好。据史料记载,雍正在位十三年间,累计写下了共一百多万字的奏折批语。每每批奏折到深夜,睡眠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本来工作量就大,他还增加了,上奏人数。而且每件奏折都亲自批阅,有的奏折的批语甚至到达了一千多字。
(3)制造“________”
①目的: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26、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__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7、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________年。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___。
(3)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________。
(4)后果:“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上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以及当时的自然灾害等原因。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28、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号召,主张成立_______政府,力争建成一个______________的国家;国民党打着“_______”的旗号,坚持_______和_______的方针。
29、“一国两制”方针的前提是___________。
30、宋朝时期,手工业出现巨大发展,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行业 | 成就 | 作用· |
制瓷业 | ①宋朝出现了以(1)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 ②元朝烧出了(2)和釉里红 | 宋元瓷器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 新的物质象征。 |
矿冶业 | 北宋东京居民普遍使用(3)作燃料 | 燃料的改进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
印刷业 | 发展迅速(4)发明活字印刷 | 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
31、社会经济发展
(1)农业
①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________、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②________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________繁多,种植广泛。
(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出现新的经营手段,即开设________,使用________劳动进行生产。
(3)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
①美洲等地的________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②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________和晋商。
③以经济功能为主的________兴起,逐渐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32、农业
(1)随着_______的开辟,_______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_______、_______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_______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_____________或相关_______,以获取更多的_______。
33、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________》,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4、1927年秋,_______国民政府与_______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它标志着______________专制统治的确立。
35、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回答下列问题:
(1)1840年——1901年列强为侵略中国,发动了哪几次主要侵略战争?(需列举4次,可以不写时间)
(2)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掀起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阶级 | 反侵略求民主的事件(每格填一件大事) | 最终结果 |
农民阶级 |
|
|
资产阶级 |
|
|
无产阶级 |
|
|
(4)综合表格中的各项信息(尤其是“最终结果”),你能获得什么认识?
36、军阀割据混战时期形成了哪些派系?
37、“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农业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引自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Ⅱ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中心也要受苦”。1933年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1950年前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直接过渡”和“利用资本主义”分别是指什么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做法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三中现象产生的根源。谈谈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
38、材料 有学者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巨大影响归纳如下:
序号 | 影响 | 陈述 |
(1) | 生产力飞速发展 |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2) | 经济结构和生产组织 形式发生深刻变化 | 工业代替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在工业生产中, 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 |
(3)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
(4) | 生活方式的改变 |
|
参照(1)(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的陈述。
39、什么叫“靖康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