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与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这主要反映出( )
A.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
B.封建制度的确立具有必然性
C.各国相争以揽人才为核心
D.旧奴隶主贵族势力受到打击
2、唐朝礼部员外郎沈既济曾言:“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十二天)而周闻天下。”与这一描述相关的选官制度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3、1953年,毛泽东就历史研究问题提出要“百家争鸣”,次年《历史研究》杂志成立,并以此为办刊方针;随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百家争鸣”逐渐成为整个科学文化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由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提出( )
A.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B.折射出国家对文化创作干预过多
C.推动了新中国文艺事业不断发展
D.表明中国文教事业取得重大胜利
4、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大量国家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选项中,条约内容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A.割让香港岛——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在通商口岸设厂——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B.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在通商口岸设厂——割让香港岛
C.割让香港岛——在通商口岸设厂——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D.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割让香港岛——在通商口岸设厂——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5、《韩非子·五蠹》记载:“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
A.世界在不断变化
B.要实施以法治国
C.治国须与时俱进
D.须加强君主集权
6、中国人的家中都有牌位,传统写法是“天地君亲师”五个字,“君”是指皇帝。民国以后,一些家庭改写为“天地国亲师”,将“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近代国家观念得到传播
C.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深远
D.救亡图存运动效果明显
7、《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材料,可推知《九章算术》( )
A.阐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
B.聚焦商品交换活动的方式
C.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
D.注重解决社会的实际需要
8、《孟子·滕文公上》有文字说:“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据材料可知,与材料描写的制度相符合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度
D.内外服制度
9、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臣民从京师洛阳南渡,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迁。“衣冠南渡”直接推动了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B.黄河流域少数民族的大交融
C.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D.江南地区的大开发
10、徐继畲在《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学技术,奖励科学
11、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下列史实能论证其观点的是( )
①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民间贸易活跃
②北宋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③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④北宋东京和南宋临安等城市兴盛引人注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黄宗羲认为,“天下”是人民共有的,而非君王一家一姓所私有,天下大事应由人民当家作主,而不应由君主一人垄断,君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君由民推选出来为天下兴利除害,因而必须尽心尽力为民服务。黄宗羲的这些主张( )
A.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B.具有明显的抨击君主专制的特征
C.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彻底动摇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13、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汤武旨在( )
A.减少政局动荡
B.确立君主集权
C.构建政治认同
D.形成官僚政治
14、明成祖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由宦官组成的东厂,“专事缉访”,设掌印太监一人,掌班、领班人数不定,设贴刑二人,“掌刺缉刑狱之事”。该机构的建立表明( )
A.中央行政体系更加健全
B.司法机构运作更趋完善
C.皇权专制程度显著提升
D.皇帝借助宦官对抗外戚
15、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在开放口岸积极投资办厂,建立了一些近代企业,在这些企业中雇佣了第一批中国产业工人。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及其他城乡无业劳动者是近代产业工人的主要来源。这种现象( )
A.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B.使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彻底解体
C.使中国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动
D.推动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开展
16、某学习小组整理的表格内容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朝代是( )
主要内容 |
多次迁都 |
王位世袭 |
内外服制 |
甲骨文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7、钱穆说:“但若门下省或故为异同,中书省或固执己见,则可争论不休,若一意苟合,则又失去复审作用,都会削弱行政效力。于是乃有三省合议之要求。”“三省合议”的场所是( )
A.中书省
B.枢密院
C.中书门下省
D.政事堂
18、据《元史》统计,1260~1263年的中书执政官共16人,其中汉人7人,蒙古5人,回回1人,畏兀儿1人,契丹1人,女真1人。这一现象反映元朝统治者( )
A.忽视“四等人制”的贯彻
B.积极推进民族交融
C.注重对各族上层的笼络
D.削弱中书省的权力
19、中国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作为“自在”的中华民族就已经形成。到了近代,“中华民族”一词所表达的概念,从清末到民初,经历了“约指华夏~汉族”到“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的演变过程。反映了( )
A.现代民族国家已经最终形成
B.民族概念从传统到现代转变完成
C.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为表征
D.56个民族是一家观念已深入人心
20、下表为唐朝部分历史时期宰相中科举出身者的比例表。
时期 | 宰相总数(人) | 进士出身的宰相所占比例(%) |
唐宪宗时期 | 29 | 58.6 |
唐穆宗时期 | 14 | 57.1 |
唐敬宗时期 | 7 | 85.7 |
唐文宗时期 | 24 | 75 |
唐武宗时期 | 15 | 80 |
据上表可知( )
A.世家大族已彻底衰落
B.科举制的社会地位提高
C.门阀等第观念已消除
D.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21、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1933年更加多样(如下图所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
B.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2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规模一般只有几千人,而战国时期的一场战役往往动员几万甚至几十万人。这种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军事技术的发展
B.兵法谋略的进步
C.兼并战争的需要
D.小农经济的形成
23、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这些城市不但与非洲内陆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这表明古代东非海岸城市( )
A.融入了印度洋贸易网
B.深受阿拉伯文明影响
C.因文明开放交流而繁荣
D.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
24、史书记载,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出西周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25、________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使革命势力从________流域发展到________流域,基本推翻了________的反动统治
26、表现
(1)小说
①元末明初:________和罗贯中各自创作《水浒传》和《________通俗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两部长篇白话小说,开创了________体的写作体裁。
②明朝中期:________的《西游记》和清朝中期吴敬梓的《________》分别是神话小说和讽刺小说的杰作。
③清朝中期:________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是________主义文学的高峰。
(2)戏曲
①戏曲创作:趋向长篇化,情节更加曲折复杂,称为________,代表作家有明朝汤显祖和清朝________等。
②舞台演出:昆曲长期流行;清朝________年间,形成________,逐渐成为全国最流行的剧种。
27、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曾颁布《________》,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28、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发表通电,痛心地表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________。”
29、宋朝________发展成就突出
①一年________熟的________复种制在南方已经相当普及,有些地方还可以一年________熟,提高了粮食产量
②________的种植始于宋朝,在元朝得到大力推广,________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③在辽夏金元统治之下,边疆地区获得进一步开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30、从_______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31、意义
(1)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________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32、2020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境外路线以古丝绸之路为主线设计。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A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关口 ;B处以东的地区古称 ;C处以西是 国家;D处是秦汉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 。
(2)西汉时期,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根据上图,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
(3)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明朝时期,经过郑和下西洋的开拓,最远可到达 和
。
33、约法规定
(1)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
(2)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________
(3)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________和________
(4)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使其统治权,________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等。
34、________运动对于推动中国__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35、中共八大召开的时间、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36、明朝的建立的背景、时间与统一过程是怎样的?
37、(题文)在现代化的历程中,农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于农产品价格低下和农民购买力猛降构成了大萧条的原因之一,罗斯福一上任就拟定一个农业法案。它旨在恢复农业购买力、减少农产品过剩。从结果上看,它则使农民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国家用补贴等重要杠杆来直接调控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购买力。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它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对挽救资本主义农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罗斯福传》
材料二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苏联真相》
材料三 在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70年代农业成就不能满足本国需要,其失误在于计划不周和管理不力,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邓小平及其同僚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市场力量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也进一步扩大。从一开始,就多数农产品而言,新兴的市场便已存在,并被允许获得更大的发展。……1985年,经过连续三次创纪录的丰收。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罗斯福为挽救美国农业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你怎样理解罗斯福的措施“严重修改了所谓‘自由企业制度’及其运行方式”?
(2)根据材料二概括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农业改革的举措呈现什么特征?
(4)上述有关农业改革,有成功、有失败,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启示?
38、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39、在辛亥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初期,有两部对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巨大积极影响的宪法。据此回答:
(1)这两部宪法的名称是什么?分别是什么时候制定或通过的?
(2)两部宪法的颁行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从这两部宪法的颁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总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