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尔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明成祖时,内阁的主要职责是“进呈文字,商机密,承顾问”。明仁宗以后,这一职责转变为制度化的“票拟”,代替皇帝阅读臣僚奏章,草拟处理意见。内阁已开始给人以“俨然汉、唐宰辅”的印象。这一变化说明

A.内阁对皇权形成制约

B.内阁掌握了行政决策权

C.内阁的地位显著提高

D.内阁成为法定行政机构

2、《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

B.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下而无所制也

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周王衰微井田制瓦解

3、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A.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4、下表是有关《诗经》研究的部分代表性观点,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认识是(     

学者

观点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者诗有三千余篇,经孔子去其重,取三百五篇。此说多为后人所赞同,如班固等人

孔颖达

《毛诗正义)认为:从经传所引诸诗看.存者多而亡佚者少,不容孔子十去其九

朱熹、叶适

认为孔子只是刊定而已,谈不上删与不删

现代学者

司马迁生当西汉初.所见材料多,删诗与否,亦有不同说法,但他取三千之说,必有依据

A.研究《诗经》不能以《史记》作为参考史料

B.历史的真相随着时代发展一定会被揭开

C.历史叙事通常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D.《诗经》由不同时代学者搜集和整理而成

5、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南方与北方形成两套不同政治系统。到袁世凯当政时,他凭借个人实力强化了对北方控制,但是对南方各省却缺少实际掌控。为重新强化中央权威,袁世凯决定恢复帝制。据此可知(     

A.恢复帝制是当时的时代需要

B.革命党人造成南北分裂局面

C.政治近代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D.民主共和思想还未深入人心

6、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时也强调“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这说明(     

A.国共两党革命目标一致

B.孙中山放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念

C.中国共产党追随国民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7、中国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汉江,北至燕山。最初实现这一目标的是(     

A.三皇时代

B.夏朝

C.商朝

D.西周

8、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最终确立了五铢钱制(如下图)。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旨在(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中央集权

D.统一财政管理

9、下图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耕织图》。宋、元、明、清等朝都以类似的画作将耕与织的具体环节完整呈现出来,颁行地方。历代耕织图的颁行(       

                                                                              《耕织图》

A.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的落后状况

B.体现了统治者对小农经济的重视

C.表明了中国古代农业领先于世界

D.寄托了统治者和农民的朴素理想

10、随着三大战役的结束,国民党统治集团在美国的支持和策划下,发动了一场“和平攻势”,企图利用和平谈判的手段“划江而治”,为其争取喘息时间。据此,中共中央在和谈破裂后提出的口号应是(     

A.“争取和平民主,反对独裁内战”

B.“打到台湾岛,活捉蒋介石”

C.“坚持团结,反对分裂”

D.“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11、下列哪一示意图可正确显示中国产党成立后的发展趋势(  )

A.

B.

C.

D.

12、唐初沿袭隋三省六部制,中书舍人草拟诏令,皇帝画敕以示同意,门下长官负责审查。门下时常封驳中书诏令要求重拟,耗时颇多。玄宗年间,置政事堂,以此作为中书门下合议之处。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立(     

A.有利于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B.改变了中枢机构决策方式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保证了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13、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宣称“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强”。秦始皇此举旨在(     

A.批驳不义战争

B.歌颂郡县制度

C.强化政治认同

D.宣扬皇权至上

14、8-15世纪,东非海岸的商业城市日益繁华,这些城市不但与非洲内陆地区有密切的贸易和文化联系,还与埃及、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中国等国也有贸易往来。这表明古代东非海岸城市(     

A.融入了印度洋贸易网

B.深受阿拉伯文明影响

C.因地理的优势而繁荣

D.受阻于欧洲海路探险

15、下表是1952年对23个省15432个农户的生产工具情况调查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A.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B.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C.农村经济得到恢复

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要求

16、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包罗万象,技法娴熟老练,艺术水平空前。如图是东汉“制车轮画像石”,该画像可以研究当时(       

A.诸侯势力不断膨胀

B.中华文化广泛传播

C.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D.百姓生活水平较高

17、秦统一六国后修建了长城,后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下图为秦长城的是(     

A.

B.

C.

D.

18、中国古代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相互牵制。下列明显属于后者的是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汉武帝中外朝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明朝的内阁制度

19、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实质是用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思维方式。这种取代既是文学语言的重建,也是思维的重建。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把民主和科学作为反传统的理论依据

B.具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片面性

C.体现破坏旧传统与重建新价值的统一

D.是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和语言革命

20、1901年,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称:“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法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此处慈禧所说的西政之本源是指(     

A.器物

B.制度

C.军事

D.文化

21、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其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清朝康熙时期允许四口通商,到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种变化反映出清政府(     

A.推行“闭关锁国”政策

B.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C.提高了官营手工业地位

D.改变了“朝贡贸易”体制

23、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因此,宋朝(       

A.派武将到地方担任长官知州

B.减少科考次数削减官员数量

C.增设枢密使控制调兵统兵权

D.设立路级机构监控各州行政

24、1933年6月,冯玉祥任命吉鸿昌为总指挥、方振武为总司令,率部北上抗击日军、伪军。连克康保等县,乘胜收复察哈尔省全部失地。这支抗日军队应为(       

A.东北抗日义勇军

B.抗日同盟军

C.中国工农红军

D.国民革命军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徐弘祖的《_____________是一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

26、西夏

(1)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称帝,定都兴庆府,国号大夏,史称________

(2)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_,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27、9月,_______自任总司令,调集100万军队“围剿”各革命根据地。由于_______的指导脱离中国革命实际,中共中央犯了“_______”倾错误,导致第_______次反“围剿”失利。

28、1927年9月,________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进攻长沙途中受挫。

29、________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御整个北洋派的人

30、清朝皇帝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_______”。这一时期,_______得到加强。

31、农业

(1)随着_______的开辟,_______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______________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

(2)江南等地区农业的_______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_____________或相关_______,以获取更多的_______

32、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________的统治,引起________________结构的变化。随着________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3、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________远航海外。郑和先后________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________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___沿岸,史称“________

34、隋唐时期,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至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36、有人说,“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中国并非黑暗一片,中国社会还在进步。”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与否,并对自己观点进行阐述。

37、思考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8、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28年,才建立了新中国。请回答:

(1)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是哪次会议?

(2)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道路是什么?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世界意义是什么?

39、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标志、内容及实践。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