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饮茶、品茶之风在全国范围内盛行,元稹曾作宝塔诗赞道如下,饮茶的盛行反映了( )
A.佛教文化的主流地位
B.文人意趣与精神追求
C.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D.丝绸之路的贸易兴旺
2、南北朝以来寒族崛起,入仕从政的愿望十分强烈,然而仅就寒族来讲,他们无力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必须依恃君主的力量,而要想君主来发动选举制度的变革,其前提是这一变革必须符合君主自身的利益要求,所谓君主的利益,从根本上讲就是重建并不断强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材料表明唐代发展科举制的主因是( )
A.世家大族垄断选举不利于皇权专制
B.科举制满足了庶族子弟入仕的要求
C.科举制适应了君主专制集权的需求
D.科举制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发展
3、《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这一历史现象根源于( )
A.国家的产生
B.生产力发展
C.禅让制确立
D.王位世袭制
4、开元十一年,“张说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其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部分由宰相直接裁决的政务公文书,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就是判四方之事的堂案和处分百司的堂贴。这反映出唐中后期( )
A.三省体制日益完备
B.相权膨胀,严重威胁皇权
C.开始出现一体化趋势
D.中书门下变成宰相施政机构
5、《管子》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不赏给战士),三年而兵弱”“甲兵(军事)之本,必先于田宅(农业生产)”。这些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B.不利于小农经济成长
C.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
D.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
6、明朝内阁权力超越六部始于仁宣时期,景泰年间,王文入内阁,“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到正德年间,阁权已全面超越部权。这说明明朝内阁( )
A.权势益重,地位不断提升
B.通过票拟,有效监督制约皇权
C.统帅六部,成为法定机构
D.辅佐皇帝,可以参与最高决策
7、下图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经济重心转移
B.主流思想变化
C.中央集权加强
D.人口数量增长
8、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时,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其中②处应该填写的是( )
A.开天辟地
B.当家作主
C.遵义会议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9、有学者指出,“唐王朝根据自身的社会层序结构,各民族也根据各自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和不同文化水平,分别对外来文化做出遴选和抉择”。据此可知,唐朝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是( )
A.突出中外文明差异
B.全盘否定加以排斥
C.兼容并蓄摄取改造
D.不加选择一概采用
10、据史料记载,清朝“自增用奏折以后,皆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辞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 据此而可知,奏折制度(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分割了地方权力
D.确保了政治清明
11、明朝内阁大学士权力很大,拥有“票拟”权,被比喻为宰相,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中央行政中枢的变化说明( )
A.内阁制度威胁皇权
B.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决策效率日益降低
12、西周制定了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关系的礼仪体系,各种礼仪均配有相应的乐舞。西周的礼乐制度( )
A.解决了阶级矛盾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传播了儒家思想
D.巩固了统治秩序
13、下图是《解放画报》第15期(1921年)的宣传漫画,描绘一女子被锁链捆绑在“经济”的石柱上,她的一旁放有标注“实学”和“职业”的斧头。其题字为:“打器在她旁边,一味的不用,难道不要解脱这束缚么?”这幅作品旨在( )
A.控诉封建礼教束缚压制人性
B.强调男女地位和权利的平等
C.倡导女性经济独立走向社会
D.宣扬反抗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14、在下列划线的表述中,不准确的是( )
隋朝及①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②谷物棉布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③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武周后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安史之乱后,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④杨炎的两税法。
A.①
B.②
C.③
D.④
15、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下列口号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是( )
①“还我青岛” ②“取消二十一条”
③“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④“打倒列强,除军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申报》刊登了《九江英租界收回之内容》: “已决定由英国政府将九江英工部局章程,悉行取消,并自三月十五日起,将九江租界区域内行政事宜无条件移交国民政府。”收回九江英租界发生于( )
A.清末新政
B.二次革命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
17、明清时期,广东是甘蔗重要的种植区,曾有“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的说法。纵观粤西南地区,高州府五县一州和雷州三县均有甘蔗种植,其中徐闻等地产量最丰,“一年之间,糖蔗之利,几与谷相半”。这反映出当地( )
A.粮食作物减产
B.商品经济发展
C.人地矛盾突出
D.自然经济解体
18、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犹豫、反对、抵制,认为文章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毛泽东思想影响深远
B.封建观念根深蒂固
C.党中央思想尚未统一
D.思想解放阻力重重
19、北宋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从商领域广泛。……《东京梦华录》从年首正月记述到年尾除夕的岁时节日里,妇女们也纵情玩乐。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
A.商业突破时空限制
B.传统封建等级观念削弱
C.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D.新兴市民文化丰富多彩
20、《儒林外史》中记载,文人周进因为生活所迫来给商人记账,商人问道:“周相公既是斯文人,为什么又出来做从商之事?”周进回答道:“没奈何走上这一条路。”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崇儒重仕”情结浓厚
B.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C.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变化较大
D.经济发展改变商人观念
21、抗日根据地内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农救会员,大儿子是工救会员,媳妇是妇救会员,小儿子是青救会员,孙子是儿童团员,在各自岗位上分工合作。这种情形( )
A.得益于土地革命的推行
B.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C.推动了民族革命的进程
D.体现了统一战线的性质
22、在将准噶尔势力驱逐出西藏之后,康熙皇帝对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进行改组,任用藏地上层人物协助达赖、班禅治藏,并继续尊崇黄教(藏传佛教宗派之一)。这些做法( )
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特点
B.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管辖
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D.加剧了西藏地区的宗教矛盾
23、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不同。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 )
A.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
B.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
C.法律严苛导致习俗固定
D.习俗发展迎合市民生活
24、商朝的青铜器多绘有极具神秘色彩的饕餮纹(左图);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更多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生活画面,如采桑习射,宴飨乐舞,攻战搏斗等(右图)。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贵族阶层的消亡
B.铸造工艺的成熟
C.王权与神权分离
D.人文观念的增强
25、皖南事变:
(1)此时国民党_______抗战,_______倾向日益增长。
(2)_______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突袭围剿新四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_______”,引发了中共和民主人士宋庆龄、何香凝、刘亚子等的抗议。
(3)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一面从政治上坚决打退国民党的_______高潮,一面坚持艰苦的敌后抗日_______战争,不断巩固和扩大_______根据地。
26、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统治已出现由盛转衰的迹象。19世纪前期,_______、_______两位皇帝在位时,衰象更为明显。
27、________和迁往北京的《________》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玄同、刘半农等成为编辑部成员,共同推进新文化运动
28、俄、德、法“三国________”日本归还辽东半岛,索取3000万两白银。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俄国租旅大,英国租________,德国租________,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________和工矿利权。
29、经济战
(1)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________困难,________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________飞速上涨。
(2)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________之战”和“________之战”。
(3)到1950年春,全国________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4)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________管理、________管理、________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5)经过一系列努力,到________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________。
30、袁世凯复辟帝制
①1912年袁世凯在________就任大总统
②1913年11月解散________
③1914年5月公布《________》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1914年底公布《________》
⑤1914年8月接受“二十一条”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
⑥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
31、人与历史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进程中往往留有杰出人物的印记。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印记的“历史事件”相对应(填写字母)。
历史人物 | 历史事件 |
(1)周公 | 颁布“推恩令”(A) |
(2)秦始皇 | 挟天子以令诸侯(B) |
(3)汉武帝 | 制礼作乐(C) |
(4)曹操 | 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D) |
32、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1941年国民党突袭新四军,制造了________
33、局部抗战开始________: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________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
标志着中国________的开始。
结果:日军占领沈阳城
34、主要内容
富国方面 |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________、拨巨资从事________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________ |
强兵方面 |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________”的征兵制,取代________ |
35、2019年1月22日至25日,世界经济论坛2019年会在瑞士达沃斯召开,年会主题为“全球化4.0,打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全球结构”。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的?有何影响?
(2)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促进生产关系发生了怎样的调整?你如何认识这种调整?
(3)科技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综合上述回答,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适应工业4.0时代的发展?
36、列举二十世纪中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各自的影响。
37、简答题: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38、在近代,英、法、美制定了哪些宪法或宪法性质的文件?从而确立各自怎样的政体?
39、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自成立之日至今,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哪一年的什么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1927年,面对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会议。这次会议确定的总方针是什么?
(3)在革命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4)发生在哪一年的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