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晚清时期,列强入侵,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的新表现有( )
①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②割让台湾岛及附属岛屿给日本
③鸦片贸易合法化 ④划定使馆界,各国可派兵驻守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的权力
B.引入知识分子提高官员素养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3、平王东迁后,周王室丧失了宗周镐京地区大片领土,王室所拥有的领土不及一些诸侯国。这反映了当时( )
A.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地位
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走向瓦解
C.礼崩乐坏的现象已十分普遍
D.封建土地私有制度正式确立
4、考古发现,在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龙山文化山西陶寺遗址挖掘出大量极具地方特色文物的同时,均有大量精美玉器的出土。这些考古发现可说明中华文明的特点是( )
A.独特性
B.多元一体
C.包容性
D.地域性
5、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表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主题是( )
学派 | 主张 |
儒家 | 以礼治国,为政以德 |
墨家 | 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 |
道家 |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
法家 | 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 |
A.构建官僚政治且
B.变革选官制度
C.加强中央集权
D.重建政治秩序
6、在抗日根据地内,应没收汉奸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民;没收逃亡地主的土地,无租息的分配给农民;颁布减租法令,减租至最低限度;保障农民佃耕土地的永佃权。这些土地政策( )
A.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
B.利于保证农民的经济权利
C.团结了社会各个阶级
D.由中共在解放区首次推行
7、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举行历史性会晤,习近平强调了“九二共识”对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意义。“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是( )
A.一个中国原则
B.独立自主原则
C.荣辱与共原则
D.求同存异原则
8、辛亥革命使中国完成从“王朝”到“国家”的转型,现代民主共和国得以初步建立,民众的身份由臣民变为公民,个人对祖国的热爱再也不表现为对一家一姓效忠,而是对国家与人民的奉献。这反映出( )
A.中华民族意识全面觉醒
B.中国民主政治得以巩固
C.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
D.封建专制土壤彻底清除
9、《清德宗实录》记载,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着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扎。福建巡抚事即着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详细筹议,奏明办理。”下列与此事件直接相关的是( )
A.中法战争后清廷在台湾设省以加强管辖
B.清廷收复台湾并加强管理
C.甲午战败后清廷被迫割让台湾引发抗议
D.清廷意识到海疆的重要性
10、钱穆曾指出,“元代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外族用此制度来统治中国,是不放心把政权交给地方,也不放心把政权分散”“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其描述的是( )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猛安谋克制
D.南北面官制
11、中国邮政曾发行一套《丝绸之路》邮票,如下图,其中一枚主题是千年帝京。该枚邮票最佳首发地应在( )
A.北京
B.西安
C.洛阳
D.敦煌
12、某学者评价某历史事件:“这一次对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其尖锐彻底的程度、所向无前的气势,远远超过辛亥革命时期……确实起了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作用。”该事件是( )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13、如表中的变化体现了当时( )
1907年、1909年各级各类学堂教师来源构成(单位:人)
| 本科毕业生 | 留学生 | 旧学教师 | 外国教习 | |||||
1907年 | 1909年 | 1907年 | 1909年 | 1907年 | 1909年 | 1907年 | 1909年 | ||
专门学堂 | 212 | 379 | 159 | 370 | 251 | 297 | 79 | 122 | |
实业学堂 | 311 | 748 | 69 | 243 | 176 | 445 | 43 | 108 | |
师范 | 优级 | 91 | 152 | 52 | 144 | 66 | 80 | 69 | 91 |
初级 | 739 | 876 |
|
| 347 | 349 | 39 | 27 | |
中学 | 1266 | 2108 |
|
| 817 | 1107 | 28 | 51 | |
高小 | 5249 | 10039 |
|
| 5261 | 7005 | 19 | 53 |
A.人才观念发生了巨变
B.教育在变革中求发展
C.传统的教育体制瓦解
D.西方文化受到了抵制
14、南昌起义失败后,中共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支部组织建设。此后,像贺龙这样的革命军人和大批农民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内农民比例从中共五大的18.7%激增至六大的77.6%。这一情况说明
A.党的阶级基础发生转变
B.土地革命取得重大成效
C.中央重视扩大群众基础
D.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15、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南北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廷独立。而其中一个突出现象是众多立宪派人士纷纷加入各地的起义。这反映出( )
A.革命浪潮的难以阻挡
B.武昌起义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家出现了严重分裂
D.辛亥革命达成了广泛社会共识
16、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夫天子无以博察乎人之贤奸而悉乎民之隐志,唯此一二辅弼之臣寄以子孙黎民者,为其所谨司。然而弗能审焉,则天子无以为天下君”。其意在强调( )
A.选贤任能是国家治理的关键
B.集权制度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C.君主执政理念应是以民为本
D.士大夫要发扬忧国忧民传统
17、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下令:“各门外百姓无本为业,亦计(借)给其资,发去铜钱十余万串。”1861年,太平军在多地发布文告:“尔等子民勿必惊疑……士农工商各安恒业”。上述做法( )
A.代表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旨在维护太平天国的政权
18、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这些现象反映了该时期( )
A.佛教盛行适应了现实需要
B.儒佛道的“三教合归儒”
C.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盛况
D.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19、1914年《滇声报》刊载消息称:“近来有维持风化之贵者,服则西缎,食则洋食,吸则纸烟,饮则洋酒,上行下效,一日千里。”这表明( )
A.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
B.国人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
C.近代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民国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
20、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商鞅主张的是(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21、汉武帝时期,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刺史,秩六百石(约为中下等县令级别),周行郡国,以“六条问事”,如:强宗豪……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倍公向私,旁诏守利等。由此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 )
A.体现了专制集权统治的强化
B.扩大了中央的监察范围
C.兼顾了行政与监察的高效能
D.解除了王国带来的威胁
22、明清之际,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题名冠以“待访”,类似的有李贽书称《藏书》《焚书》,唐甄书称《潜书》。这反映出( )
A.民权思想缺乏市民阶层的呼应
B.进步思想在近代前夜深受压抑
C.封建士大夫对现实的普遍不满
D.文化的高压导致文人明哲保身
23、《清德宗实录》记载,“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这体现戊戌维新( )
A.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B.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中体西用”的框架
C.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D.缺乏充分的理论宣传和思想动员
24、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张的努力失效后,发动“兵谏”。这一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 )
A.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B.中国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C.爱国民主运动达到高潮
D.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
25、经过三大战役,国民党在_______以北的军事力量已全线崩溃。迫于内外压力,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由_______代理其总统职务。李宗仁表示愿以中共提出的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
26、澳门: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窃取了________。
27、清朝中期,疆域西跨_______,西北达______________,北接_______,东北至_______和_______,东临太平洋,东南到_______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______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28、1927 年 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___________
29、8月中旬,________失陷,慈禧太后和________皇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________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励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30、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________,打败________,进占并迁都于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________的统治。
31、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结合的胜利,是_______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_______,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32、蒙古
(1)________统一草原前夕,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________蒙古文。
(2)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________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________汉语的最早尝试。
33、公元前________年,刘邦的军队进攻咸阳,秦朝灭亡。
34、评价: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________,________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________。但________过于僵化,________分割过细,影响了________,助长了________的政治风气
35、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件?
(2)简述该文件出现的历史条件。
(3)此文件的发表有何重大意义?
36、中国的重大外交举措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息息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面对这种格局,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列举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概括这些重大外交成就对国际关系的重要影响。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为实现这一目标,新时期我国积极开展哪些类型的重要外交活动?
37、阐述《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
38、根据设问和所学知识回答下面问题。
鸦片战争前,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于1840年1月16日到议会发表了对中国发动战争的演说。支持鸦片烟贩的自由党在议会中占多数,并促成了政府对中国使用武力的决定。而战后,中国道光皇帝发了一道密谕,命令有关大员赶快与英国议和。这一密谕直接由皇帝口授,军机章京抄录而下达,朝中大员几乎无人知晓。紧接着,林则徐被革职,清廷大员伊里布等人与英国议和。
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
(1)请列举反映出英国和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写出两国政治制度建立的重大事件。
(3)从中比较一下英国女王和中国皇帝在权力和地位上的不同。
39、17—19世纪,英美法德四国先后建立起近代的资本主义政体,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据此回答:
(1)上述四国分别是通过什么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2)上述四国分别建立起哪一种资本主义政体?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以美国为例,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哪些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