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24题,共 120分)

1、1937年4月,红军指战员钟士灯在家书中写道:“我在外,大家都是为着抗日的,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庭,为着自己的未(来)做事……现在说起到达北方,使用(实行)国共合作、释放一切政治犯,联合(了)许多抗日友军。”这反映出(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B.反侵略的民族意识日益高涨

C.根据地双减双交政策的实施

D.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2、它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教育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培养的大批骨干,不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的是(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3、与汉印严谨、整饬、端庄典雅的基调不同,两晋南北朝的印章渐失匀整、工稳气象,而趋于恣肆消散,章法自由率意,印文纵放不羁,且将军与武官的印章逐渐增多。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受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的影响

B.外来文化的影响深刻

C.民众的审美取向发生巨大变化

D.士族门阀制度的兴盛

4、隋炀帝开凿通济渠,并与唐初武则天先后从长安迁都洛阳,北宋则更进一步将京师移向开封,以靠近运河干道。唐宋之际中国古都有一种自西向东迁移的明显态势,这主要缘于(     

A.地理环境影响了国都位置

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统治者对运河交通的重视

D.北方动乱不断加剧

5、1894年,郑观应还只是把他的书名称作《盛世危言》;一年后,以严复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不再提什么“盛世”之类的话,而是直截了当地呼唤“救亡”,要求通过改革来改变现状。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甲午中日战争加剧民族危机

B.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程度加深

C.西方学说在中国进一步传播

D.中国的近代化进入到新阶段

6、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提出妇女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还支持文化部创办夜校、半日学校、家庭临时识字班、田间流动识字班等扫盲运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的这些做法旨在(     

A.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

B.推进根据地的建设

C.宣传反“围剿”的主张

D.完善苏区教育体系

7、标志着我国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是(     

A.禹传位给伯益

B.舜传位给禹

C.禹传子,家天下

D.启打败有扈氏

8、宋代大批普通平民家庭进入政坛,人们的择偶观,也以当时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重,而不再关注所谓的名门望族,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社会新现象。这表明宋代(     

A.重农抑商的政策被打破

B.社会群体流动性减弱

C.社会风气相对包容开放

D.封建等级观念被打破

9、1914年9月,北京政府出台的《商会法》规定,商会对地方官厅行文一律用“呈”“禀”,地方官厅对商会则用“令”“批”。商会随即强调“地方官厅对于商会有保护之责,无干涉之权”“商会无一事不须禀承地方长官,前清专制尚且祛除此种抑压,民国共和竟有此变本加厉政体”。这体现出,当时(     

A.民国政府阻碍工商业发展

B.商会维护其独立性的抗争

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D.君主专制与民主意识冲突

10、秦汉以下,列朝力行郡县,帝王仍对皇亲国戚和功臣宿将封侯赐土,但明令王侯们“食土而不临民”。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郡县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减轻百姓负担

D.维持兵农合一

11、抗日战争胜利后,对侵华日本战犯进行了审判。下面可以作为审判证据的是(     

①南京大屠杀②组建细菌部队③重庆大轰炸④制造“皖南事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2、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3、陈独秀认为,五千年来,中国文化本质上是畸形的文化,既然民主和科学能把西方引到高度发达的社会,那么也一定能帮助中国达到这一目标。因此,他高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主张以科学改造中国社会。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旨在(     

A.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B.推动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C.推动中国文化复兴

D.启迪民众思想以改造社会

14、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下令把自己主持制定的一套国家法律铸在鼎上放在王宫门口,让全国百姓都能够看到。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此前刑法都由贵族掌握,秘而不宣。子产的行为(     

A.维护了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

B.使法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有利于新兴地主阶层的兴起

D.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15、据《史记》记载,商代名相伊尹放逐暴虐乱德的商王太甲三年,直到太甲悔悟才归政于他;《周礼·小司寇》记载:西周自由民(国人)有议政的权利,国家发生重大事件,必须征询国人的意见,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迁都),三曰询立君(国君废立)。材料反映出(     

A.国人舆论影响国家大政

B.君主专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约束

D.原始民主传统约束皇权

16、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如姬姓的随、唐等国到达了汉水以东地区;建都于蓟(今北京)的燕国更延伸到了东北遥远的地方;改封到今江苏丹徒一带的宜侯更是延伸到了东南遥远的地方”。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安抚有功的贵族功臣

B.扩大周王朝的统治区域

C.确保贵族的政治垄断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17、杭州亚运会的奖牌“湖山”将良渚文化的精美方形玉琼和圆形的奖章融为一体,体现了鲜明的良渚文化特色,而考古学证明中原地区无论早期的仰韶文化还是后来的龙山、二里头文化,都不精于玉器,多事彩陶、青铜文化为主,这表明(     

A.良渚文化与中原文化没有发生碰撞

B.良渚文化比中原文化发达许多

C.良渚的文化是中原文化所不及的

D.中华远古文化具有多元一体性

18、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下列制度中具有明显“一国两制”特征的是(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契丹南北面官制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元朝实行行省制

19、1979年来,中国发表了很多国际法方面的学术论文。如表是中国期刊网检索系统统计的1979年﹣2011年中国以“国际法”为关键词的全部期刊论文。2001年以来论文数量的猛增反映出中国

1979年到2000年

871篇

2001年到2011年

2573篇

A.把国家利益作为外交的优先目标

B.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对外开放

C.开始意识到国际法的极端重要性

D.加入世贸组织推动了国际法研究

20、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项世界性倡议。这些倡议(     

A.推动建设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

B.消除了分歧增进了互信

C.使中国打破了美国的封锁与孤立

D.旨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21、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新变化是三位一体的整体”。下列符合这一特征的是(     

A.农本思想 官窑衰落 长途贩运

B.多种经营 民营作坊 坊市分区打破

C.苏湖熟,天下足 新式工场 飞钱与会子

D.农产品商品化 自由劳动力 专业化市镇

22、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民族企业信息表。这反映了民族企业(     

时期

代表企业

企业口号

企业行为

19世纪60—90年代

继昌隆缫丝厂

还哺祖国

施米、施药、赠诊、开办义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南通大生纱厂

振兴棉业、实业救国

办学堂、资助革命

20世纪30年代

民生事业公司

宁举丧,不受奠仪

关闭工厂、捐助抗战

A.重视人才发展教育

B.内外挤压经营困难

C.关注民生履行责任

D.技术受限轻重失调

23、1906年,孙中山解读三民主义时:欧美各国“文明进步”却引起“社会革命”,“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据此可知,孙中山的目的是(       

A.明确提出了反帝救国民族主义

B.倡导实行国民共享的民生主义

C.实现资产阶级掌权的民权主义

D.主张摒弃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24、如图是华君武创作于1948年的漫画《囊中物》,反映了解放战争期间的一场战役。画中敌军被分割包围,成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的囊中之物。结合图片信息判断,这场战役(     

   

A.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D.消灭了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

二、填空题(共10题,共 50分)

25、________

(1)概况:1937年7月7日晚,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拒,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________

(2)影响:中国全面抗战开始。

26、国共合作

背景

中共(必要性)

________

国民党(可能性)

________

共产国际(外力)

________

 

实现

________

 

 

27、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________制度。自南宋起,________尤其成为人才集中地区。

28、中国倡议设立的________,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29、君主专制的发展

(1)实行________

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立________(中枢秘书机构)

①开始:________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②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③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________,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雍正是一个工作狂,批奏折俨然是他人生的一大爱好。据史料记载,雍正在位十三年间,累计写下了共一百多万字的奏折批语。每每批奏折到深夜,睡眠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本来工作量就大,他还增加了,上奏人数。而且每件奏折都亲自批阅,有的奏折的批语甚至到达了一千多字。

(3)制造“________

①目的: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30、我国按照建立______________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财政、税收、外贸、外汇、价格、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改革。

31、________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________,史称________

32、________年忽必烈定国号为________。1279元灭________,完成统一。南宋宰相________就义

33、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发表通电,痛心地表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________。”

34、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________风暴”发生。许多地方出现造反派组织的打、砸、抢事件,________停课,________停工,________受到冲击,大批________________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________

三、简答题(共5题,共 25分)

35、阅读下列四幅图片。

回答:

(1)如果对上述图片事件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拟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2)上述图片事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意义分别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片三与图片四体现的两国革命道路的不同之处。

36、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请回答:

(1)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推行哪一做法?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37、地方割据不利于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长期割据,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2)西汉出现了王国问题,其历史原因是什么?后来是怎样解决的?

(3)有人根据上述思考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古代的地方割据都是因为实行分封制的结果。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38、你如何评价秦始皇?

39、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同时存在但社会地位不同的两种经济形态,由此演绎出不同的社会制度与文化。自然经济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辉煌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终归为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所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如下问题:

(1)中国古代农业经历了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转变。请问这一转折发生在那个时间段?为什么?

(2)小农经济是封建政府的支柱,属于自然经济的一种形式。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自然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的突出成就。(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3)我们应该如何历史地发展地看待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历史地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