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66年,恭亲王奕䜣以总理衙门的名义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拟选取20岁以上的满汉举人入馆学习。山东道监察御史张盛藻上奏称此举“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此言论在北京一部分官员中引起了强烈共鸣。这反映出当时( )
A.洋务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B.总理衙门权力的衰微
C.儒家传统思想开始复苏
D.洋务新政实施的艰难
2、《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记载:“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这一官制( )
A.构成了贵族政治的内涵
B.极大地削弱了相权
C.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
D.造成官僚机构膨胀
3、商朝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商王事实上是内外服联盟的首领。周朝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天子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这一制度性变化说明了( )
A.周天子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B.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C.统治集团内部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D.“家天下”的局面正式形成
4、鸦片战争前,龚自珍发出了堪为当时最强音的改革呼声:“一祖之法无不弊,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材料表明( )
A.清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B.西方的侵略引起士人警觉
C.民族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D.学习西方的思想开始出现
5、在1830年代后期,来华英美商人和传教士中出现了不少全面构建中国负面形象的论述,逐步改变了16世纪以来“老传教士”向西方提供的各种积极、正面和肯定性的中国形象。这些论述( )
A.意在影响本国的对华政策
B.是中外长期隔绝的结果
C.直接引发了中英两国战争
D.表明西方对华关注消退
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描述某运动写道:“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尽入革命军之手。”这一运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7、汉文帝诏书充满了谦恭自省的淡泊平和态度。文帝在诏有司举贤良文学时说:“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此大夫之所著闻也。”《除肉刑诏》:“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这反映出,汉文帝( )
A.遵循儒家和黄老治世之道
B.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
C.推动了察举制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社会上潜在的隐患
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君主不再像过往那样将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直接分配给农民耕种。其标准是以户口登记为前提计户授田,每户百亩。这一政策( )
A.利用均田制防止土地的兼并
B.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C.激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矛盾
D.反映了铁犁牛耕的普及
9、据史料记载,清朝“自增用奏折以后,皆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辞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 据此而可知,奏折制度(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分割了地方权力
D.确保了政治清明
10、《礼记·表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到了西周初期,周人将天命与“德”相结合,强调要维系天命,就必须“明德”,具体包括敬天、孝祖、保民等内容。这反映了( )
A.民本观念的萌发
B.华夏认同的产生
C.天命内涵的变化
D.儒家思想的兴起
11、中国瓷器输入东非以后,东非人也像中国人一样,用瓷器作食具,饮具和装饰品,并用作墓葬和清真寺的装饰材料,模仿中国瓷器烧制技术,烧制伊斯兰——斯瓦希里风格的陶瓷。“索马里有一种装潢美观的饮器至今一直叫新纳(sina)。”这表明( )
A.中国与东非文明互相影响和吸收
B.中国瓷器文化影响了东非人民生活
C.东非国家积极学习中国的制瓷技术
D.东非国家为瓷器生产的适宜地区
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确立该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
A.中共十八大
B.中共十九大
C.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D.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
13、为协调不同政治群体的利益,平衡各种矛盾,辽统治者既保留了本民族传统,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世选制、世袭制,又在汉人和汉化比较严重的渤海人中推行中原唐宋科举之制。辽的选官制( )
A.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衡
B.促进了政治制度的转型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原则
14、“这个制度是一个利器,削平了士族的残余,保证了官僚群体的不断更新,也保证国家编户齐民的稳定”。该制度( )
A.不利于选拔官员
B.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1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B.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C.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D.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
16、北宋初期,地方上废节镇而置路,使“节度使虚置”而代之以监司和帅司,由此开启了地方府、州、军、监行政组织同时受多个上级机构及多个上级首长指挥、控制和监督的时代。宋初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专制加强的需要
B.国家分裂动荡的历史教训
C.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D.应对民族政权并立的局势
17、1921年,中共“一大”纲领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1922年,中共“二大”纲领明确提出: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
A.决定开展土地革命
B.受国共合作的影响
C.决定放弃暴力革命
D.对国情的正确认识
18、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急欲恢复八旗军在江南的驻防旧制,但在筹建旗营兵房和筹补旗兵缺额的过程,以曾国藩为首的地方督抚常以资金匮乏为由拖延执行清政府的谕令,致使江南驻防旧制最终未能完全候复。这可用来说明当时国内( )
A.地方割据势力骤增
B.国家权力结构发生异变
C.统治秩序全面失控
D.地方满汉关系错综复杂
19、习近平总书记说:“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能印证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有( )
A.五四运动
B.“一二·九”运动
C.保路运动
D.解放战争“第二条战线”
20、下图为据《旧唐书》和《新唐书》所作安史之乱前后官员(有入仕方式记载的1561人)入仕方式图,入仕方式从图形的12点钟方向开始,顺时针方向分别为荐举、授官、荫庇、军功、科举、归降、其他共七类。分析可知唐代( )
A.选官的方式呈现多元性
B.社会动荡推动科举进步
C.主要依靠科举入仕为官
D.实现了社会的公平开放
21、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
C.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D.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22、列宁指出:“很多人认为为了保卫俄国革命必须护国,必须继续战争。而资产阶级也正是利用这一点来转移群众的斗争视线的,资产阶级以进行战争为名组织反动武装力量,伺机镇压人民。”列宁提出这一观点意在( )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时机已经成熟
B.强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
C.揭露帝国主义间战争的罪恶本质
D.指出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紧迫性
23、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
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
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24、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春秋以后士阶层的私人藏书日益普遍,“昔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墨子也以藏书丰富而闻名,纵横家苏秦游说秦国,“负书担橐”以便随时使用。这一现象的出现( )
A.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兴起
B.反映了宗法分封制的解体
C.推动了封建官学日益衰落
D.使古代藏书体系日益完善
25、________首先举起了反清革命的旗帜
(1)孙中山是________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________的________教育。
(2)________爆发后,孙中山深知________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________年11月在________组织________,走上了________道路。
(3)________年8月20日,孙中山与________等人在日本________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________,________被推举为总理。
(4)孙中山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________》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主义,合称“________”。
(5)________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6)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________起义。
A.以________、________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
B.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________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26、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1)过程:1947年夏,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________》。各解放区贯彻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
(2)影响:使亿万农民在________上、________上获得了解放。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27、秦朝确立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在中央机设置三公九卿制度。设置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8、连线题
29、改革首先在_______取得突破。______________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30、战国时期,各国为________________,纷纷进行变法,变革已不能__________________。
31、背景
(1)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________》,民族危机加深。
(2)清政府统治危机加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4)维新思想兴起①康有为:撰写《________》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维新派的理论基础。②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________》等文章,宣传维新变法。
32、按照“________”和“________”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33、1127年,北宋被金攻灭,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________”
34、元朝农学家_______编撰的《_______》,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35、“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例子有哪些?
36、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请回答:
⑴辛亥革命的首要意义是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⑵为巩固共和政体,1912年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什么法律?有何历史地位?
⑶辛亥革命后,1916年袁世凯称帝、1917年张勋复辟(或溥仪复辟)都以失败告终,是辛亥革命的哪一进步意义作用的结果?
37、五代十国具体是指哪些政权?
38、什么叫“春秋五霸”?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
(1)九品中正制度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2)九品中正制的内容是什么?
(3)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影响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