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初只有两京乡试派翰林官任主考,各省聘明经公正的儒官、儒士担任,万历后,始定以翰林或科、部官派充。清初乡试主考官继承了明代选用京官的办法,一律由京官出任,每省任命正副考官各一人,后来改为一正三副,一直沿用到清末。主考官制度的变革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促进官僚体制进一步成熟
C.促进科举考试公平公正
D.体现了君主专制权力加强
2、秦始皇时,“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这说明当时的政治体制( )
A.形成了君主的高度集权
B.注重丞相的决策权力
C.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
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斗争
3、1912年3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有人评论说:“限制总统之处甚严,……袁大总统已渐入荆棘丛中,殊不易于排解也”。这是因为《临时约法》规定实行( )
A.民主共和制
B.责任内阁制
C.三权分立
D.总统制
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安石之开源政策,有些处又迹近于敛财……那时的百姓,实有不堪再括之苦……还带有急刻的心理。”作者认为王安石变法( )
A.加重人民的负担
B.实现了富国强兵
C.使北宋走向衰亡
D.加强了社会管控
5、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 )
960年 | 1005年 | 1038年 | 1044年 | 1125年 | 1127年 | 1140年 | 1141年 |
北宋建立 |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 西夏建立 | 宋夏达成和议 | 金灭辽 | 金灭北宋 |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 南宋与金签订和约 |
A.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
B.民族交融大为增强,完成封建化过程
C.北宋政权存在不超过一百年
D.辽与南宋维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6、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职责明确、组织完整,三省六部既分别有独立的官署,又有明确的统隶关系,这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三公”“九卿”职权笼统、施政混乱的现象。这表明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
A.规范了国家行政
B.促进了官僚政治模式的形成
C.保障了吏治清明
D.否定了三公九卿制的合理性
7、1937年之前,中国各地军阀割据、各自为战现象十分严重。七七事变后,特别是淞沪会战三个月后,除蒋介石的主力军队悉数出击日军外,川军20军、滇军60军、桂军第7军等地方武装也积极参战。这反映了七七事变后( )
A.民族国家意识得到提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
C.国共合作产生积极影响
D.抗日民主联合政府的指导正确
8、以下表格描述了清政府对不平等条约某些条款的态度,这反映出清政府( )
相关条约 | 清政府的态度 |
割香港岛给英国 | 荒岛、孤峙海中、贫困、有伤国体、暂行赏借。 |
中英协定关税 | 每种货物应纳多少关税明白的载于条约,可省除争执。 |
领事裁判权 | 免致小事酿成大案,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 |
A.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B.“天朝上国”的观念
C.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D.对中英外交博弈的态度
9、北宋壁画中的舞者多着裤,且存在大量“开腿”“抬脚”动作,而南宋舞蹈壁画中的舞者主要靠上半身完成舞蹈动作,腿部隐藏在裙中。这一变化反映出( )
A.门第观念淡化
B.社会风气渐趋保守
C.人身控制松弛
D.绘画风格日益多元
10、“工合运动”是抗战时期以合作社方式在大后方从事工业生产的群众性经济互助救亡运动。工合组织协会先后组成了二千多个生产合作社,其业务涵盖制革、造纸、制瓷、针织、棉纺、机器、化工等各种门类。该运动的发展( )
A.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
B.推动了战时工业的内迁进程
C.积累了发展国营经济的经验
D.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
11、汉初孝惠帝、孝文帝开创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汉武帝时又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还强调“先尊后亲;尊尊亲亲”。这些政策的推行( )
A.标志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导致了法家思想走向消亡
C.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2、唐代中期,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府征收赋税困难,唐王朝推行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13、明朝内阁大学士权力很大,拥有“票拟”权,被比喻为宰相,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中央行政中枢的变化说明( )
A.内阁制度威胁皇权
B.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决策效率日益降低
14、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缺乏文化自信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罗马皇帝制度完善有活力
15、1954年,毛泽东提出:对于英、法这类国家,要改善关系,争取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对于一切希望和平而对中国还有某些疑虑的国家,也要主动地去做工作对美国要使他孤立,使他分化,对美国这样的国家也不是没有文章可做,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
A.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意识形态色彩
B.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封锁
D.实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6、下表内容是西方媒体在义和团运动前后对中国的评价。这种变化说明义和团运动( )
义和团运动前 | “一群没有活力的群众”“无可救药”“没有希望的民族” |
义和团运动后 | “有光荣革命传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A.完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挽救了濒临崩溃的清政府
C.打退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D.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
17、有历史学家认为,辛亥革命“在缺少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忽然到来,匆匆催生了民主共和,却不可能为这个崭新的共和国准备下新型的官员和现代公民,仍然上演着皇帝时代为王牧民的官员与千百万草民的旧戏”。这一观点意在说明( )
A.君主专制制度仍留有残余
B.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C.彻底批判旧思想的必要性
D.革命并未带来社会的变革
18、某学者在其所著的历史论文中先后呈现了如下的材料:“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19、1930年5月,《红旗》发表署名周子敬于4月15日给该刊记者的信:在当时“农民运动的发展比城市的工人运动要快得多”的形势下,党应“暂时放弃城市”,而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由此推论当时( )
A.还没有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党内一部分人仍在坚持走“城市革命道路”
C.“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得到广泛认同
D.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形成“燎原之势”
20、战国末期法治盛行,荀子面对法律的客观存在及实际价值,予法以独特位置,由此他提出( )
A.天人合一
B.严刑峻法
C.兼爱非攻
D.隆礼重法
21、1916年7月31日,漫画家马星驰发表作品《再造民国之最要着》(见下图),画中一名议员正在对一个写有“中华民国五年七月再造”的三足大鼎进行修补。它反映出当时( )
A.民众对民主政治的渴望
B.三权分立体制得到巩固
C.北洋政府粉饰民主共和
D.民主政治缺乏群众基础
22、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与域外的经济文化联系频繁。观察《唐朝对外主要交通示意图》,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玄奘在贞观初年西行前往①地取经
B.②地高僧空海带走大量佛经和诗文
C.高僧法显六次东渡到③地传授佛法
D.向西经丝绸之路最远可以到达④地
23、1904年8月,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将清王朝比喻即将倒塌的房屋,有人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使其免于倾倒,并认为这种支撑行为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下列符合“这种支撑行为”的是( )
A.洋务运动
B.维新运动
C.清末新政
D.张勋复辟
24、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中国出现了近代思想开放的第一次高潮。这次思想开放高潮虽然规模不大,但开创了新的研究风气和新的研究领域,反映了时代变动在文化领域里的脉搏。这一次思想开放运动( )
A.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B.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
C.为维新变法奠定思想基础
D.推动了中国政治层面的变革
25、7月14日,________陷落
26、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______________运动。其中,被称为_______或_______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后期的_______、_______兄弟和南宋的_______,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______________”。
27、自唐宋以来政治制度的变化,清晰地表现出________不断加强、________不断遭到压制的历史特点,军机处的设置就是其表现之一。
28、_______即位后,委派藏传佛教高僧_______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既用以拼写蒙古语,也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也是______________的最早尝试。
29、_______、_______、_______都模仿汉字字形创造了本民族文字。
30、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________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________在接见________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________,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2)1954年6月,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周恩来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________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措辞前后稍有改变,最终确定为互相尊重________和________完整,互不________,互不________,平等互利,________。
31、________年,________族首领________称皇帝,建立________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________
32、安史之乱:唐玄宗在边境重地设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________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胜转衰
33、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国签署《________》,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34、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________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3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36、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诸多措施,请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7、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请回答:
(1)秦始皇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推行哪一做法?概括这一做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邦采用的“混合体”是什么?
(2)元行省制与秦地方行政制度之间的关系及行省制“优”在何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对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最大创举。
(3)你如何理解从秦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无根本性质的变动”?谈谈你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中得到的基本认识。
38、佛教向中国的传播的表现及影响是怎样的?
39、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①过程(写出哪个朝代):
建立时期:
巩固时期:
完善时期:
发展时期:
顶峰时期:
②并写出在“建立时期”的这个朝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