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三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面短讯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此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A.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B.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点火

C.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D.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飞行状态平稳良好

2、下列对《呐喊》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白光》中,陈士成屡试不第,落魄潦倒,在一种虚幻的“白光”的指引下,在房子里挖掘子虚乌有的财富,后追随白光寻到城外,溺水而死。

B. 鲁迅的《一件小事》中,“我”因为车夫的所作所为进行自我审视、自我的灵魂拷问,发现了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弱点。

C. 《呐喊》中,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如《药》里的“华老栓”“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传》里的“未庄的闲人们”。

D.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为儿子宝儿的病多方求医而无果,在她忧心如焚的时候,红眼睛阿义和蓝皮阿五还在打她的歪主意。

E.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鲁迅塑造的思想启蒙者形象,他在日记中所叙述的环境缺乏写实性,却道破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3、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割须弃袍”,狼狈不堪。两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B.《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是曹操故意想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胸怀大 志,而刘备又生怕自己被曹操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这个情节反映了两个人不同的性格。

C.诸葛亮与周瑜两位军事天才团结协作,联手指挥的一场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是赤壁之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与这次战役有关。

D.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位英雄,他曾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刮骨疗毒,被后人敬仰并尊为中国的“武圣”,这位英雄就是关羽。

4、下列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赢而不助五国也   当秦相较,或未易量。

B.洎牧谗诛,邯郸为郡   不赂者赂者丧

C.斯用兵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

D.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与赢不助五国也

5、下列四副对联所吟咏的对象分别是( )

①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潄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③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④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①苏轼 ②李清照 ③李白 ④宋玉

B.①辛弃疾 ②李煜 ③曹操 ④屈原

C.①苏轼 ②李煜 ③曹操 ④宋玉

D.①辛弃疾 ②李清照 ③李白 ④屈原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这是一个叫清兵卫的孩子跟葫芦的故事。自从发生了这件事以后,清兵卫和葫芦就断了关系。过了不久,他又有了代替葫芦的东西,那便是绘画。正如他过去热衷于葫芦一样,现在他正热衷着绘画……

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从三四分钱到一毛五分钱一个的带皮葫芦,他已有十来个了。他能够自己把葫芦ロ切开,把里边的籽掏出来,装上塞子。先用茶卤一泡,把气味泡干净了,然后就把父亲喝剩的淡酒装在里面,不停地把表面擦亮。

他对于这爱好异常专心。因为他热衷得这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以及专门卖葫芦的铺子或仅仅门口挂着葫芦的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清兵卫是一个オ十ニ岁的小学生,放学回来常常一个人到街上去看葫芦。一到晚上,就坐在起居室里收拾葫芦;收拾好了,就装上酒,用手巾包好,放在罐子里,又把罐子藏在火炉箱中,然后去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立刻又打开罐子看,葫芦皮上冒出了许多水珠。他永远不倦地看着,看过之后很郑重地系好络绳,挂在朝阳的檐廊下,然后上学去。

清兵卫居住的小镇,其实是很狭小的,一条细长的市街,只要二十分钟就可以走完了。所以卖葫芦的店铺纵使多,像清兵卫这样几乎每天都跑去看,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他对于旧的葫芦,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喜欢的是还没有开过ロ的带皮葫芦。而且他所有的大抵都是葫芦形很周正的平常的东西。“真是小孩子呢,不是这种葫芦他就不喜欢。”一位客人看见清兵卫在一旁很专心地擦葫芦,就这样说。

“是呀,一个小孩子,却喜欢这种玩意……”他爸爸很不高兴地向他那边看了一眼。“阿清,这些并不见什么好,再去买几个奇特点的来呀。”客人说。“这样的好呀。”清兵卫只是这样回答了一句。

清兵卫的父亲与客人就谈到了葫芦。

“今年春天开评品会时,有人拿出了马琴的葫芦来做参考品,那才是出色的呢。”清兵卫的父亲说了。

“是一个很大的葫芦吧。”

“又大又长。”

听见这样的话,清兵卫偷偷地发笑。他们所说的马琴的葫芦,是那时候一件很有名的东西,他也去看了看,立刻觉得并不见得怎样好,就掉头走了。“那种葫芦我可不喜欢,不过大一点就是了。”他插嘴说。

有一天,清兵卫走过后街,在平时不大注意的地方,一家闭了门的住房前,有一个老婆婆摆着一个卖柿子的摊子。他发现摊子后边的店板门上,挂着二十来个葫芦,就立刻说:“让我看一看。”说着走过去一个一个地仔细把玩。其中有一个,约五寸高,看那模样是很普通的,他却喜欢得什么似的。

他心头发着跳,问了:“这个葫芦卖多少钱?”“看你是个小哥儿,就便宜点算一毛钱吧。”老婆婆回答。他喘着气:“好,你别卖给别人,我回家去马上拿钱来。”急匆匆地说完,就跑回家去。

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买了葫芦就跑着回去了。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这位外来的教员,对于本地人爱好葫芦的风气心里本来不舒服;他是喜欢武士道的,每次名伶云右卫门来的时候,演四天戏,他倒要去听三天。学生在操场里唱戏,他也不怎么生气,可是对于清兵卫的葫芦,却气得连声音都抖起来,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

于是这个清兵卫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夹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エ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清兵卫又被骂做“没出息的孩子”!他的父亲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锤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教员把在清兵卫那儿没收来的那个葫芦,当做脏东西似的交给老年的校役,叫他去扔了。校役拿了来挂在自己那间煤污的小屋子的柱子上。

约摸过了两个月,校役恰巧因为没有钱花,想起这葫芦,准备多少换几个钱,就拿到附近的古董店里去看。古董店老板横捧竖捧地仔细瞧了半天,马上做出一副冷淡的神气,把葫芦向校役一推:“要卖就算五块钱吧。”校役暗暗吃了一惊,可是他是乖觉的,连忙板起脸回答:“五块钱可不卖。”古董店老板马上加到了十块;可是校役还不肯答应。

结果是五十块钱成了交——校役从那位教员手中好像平白地得了四个月的薪水,心里偷偷地高兴。他当然不会告诉教员,对清兵卫也隐瞒到底。因此这个葫芦的去处,终究没有人知道。可是凭校役怎样聪明,也不会想到古董店老板把这个葫芦卖给当地的富家,价钱是六百块。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了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可是他的父亲,对于他的喜欢绘画,又开始嘀咕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是清兵卫由酷爱葫芦到被逼放弃的过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而又起伏跌宕,让人不忍释卷、欲罢不能,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清兵卫“常常一个人上街上去看葫芦”,而且“大概所有的葫芦,也都已被他一一看过了”,喜欢没有开过口的带皮葫芦等,为他淘得葫芦精品埋下伏笔。

C.听到价格便宜后激动得“喘着气”,急忙跑回家拿钱,“不多一会儿,他红着脸,呼呼地喘着气跑回来”等细节表现了清兵卫的激动、担忧及暗自庆幸。

D.清兵卫一毛钱淘来的葫芦,被校役卖了五十块钱,被店老板卖了六百块。其身价倍增肯定了清兵卫鉴赏葫芦的能力,讽刺了教员、校役对葫芦的无知。

2简要概括划线语段的作用。

3小说的结尾对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颜渊喟然叹曰:“___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

(2)_______,不可废也;______,如之何其废之?论语》)

(3)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5)___________。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8、默写名句。

宋词中写月的句子很多,请从学过的宋词中写出6句。

(1)_______

(2)_______

(3)_______

(4)_______

(5)_______

(6)_______

9、名句默写。

(1)“________________?”是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奢侈靡费而不知怜惜的人发出的愤激的质问。

(2)《诗经 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离骚》中有二句,说因为我佩带美好的香草,又采集花草来装饰自己的华美,却遭到奸佞小人贬斥,遭受罪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观沧海》中,写沧海之上水波荡漾、岛屿耸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乐亦在其中。________,于我如浮云”《论语》

(2)子曰:”________,不悱不发。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3)居天下之广居,________________。《孟子》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先写了周瑜的儒者装束,接着以“____________”两句,高度赞赏了周瑜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

(2)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借南朝宋文帝的典故,指出北伐抗金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若草率出兵,即使有“______”的雄心壮志,也可能是“______”的结局。

(3)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通过语言描写表现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的优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溪桥晚立

蓝智

天阔浮云尽,山昏落日微。

鸟栖当野树,人语共柴扉。

岁月且云暮,乡关何处归。

邻家响机杼,远客叹无衣。

A.一、二两句从远景起笔,借助“天”“云”“山”“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视野开阔又略显苍茫的傍晚图景,极富画面感。

B.三、四两句紧承上句“落日”来写,由远及近,写到了归鸟栖树和人的活动,也与前两句形成以动衬静的效果,闲适自然。

C.五、六两句即景生情,作者以反问手法表达了内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其情感与唐代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有相似之处。

D.诗歌前六句描景、写人、抒情相交融,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又祥和温馨的乡村生活图景,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

E.全诗起笔写景,落笔感叹,作者视线由远及近,描写了傍晚站立溪桥边的所见所闻所感,照应题目中的“晚立”二字。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植其杖而芸 B.风吹草低见牛羊

C.使子路反见之 D.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傲慢,后来又热情地接待子路,这是因为他想展示宁静、团聚的田园生活给子路看,证明隐居比“知其不可而为之”好。

B.子路离开荷蓧丈人后,孔子“使子路反见之”,是要子路去劝说荷蓧丈人,不要隐居,要出来治理天下。

C.子路“至,则行矣”,说明荷蓧丈人招待完子路后,接受了的孔子思想,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去了。

D.尽管知道这种政治主张不能实现,也不肯洁身自好而放弃责任。孔子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畜,或称“六牲”,是六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

B.传,替经书作注的著作。一般由他人记述,例如《春秋左氏传》。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C.“儒学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论语》。

D.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若是看透了自己,便不会小看别人。——老舍《骆驼祥子》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