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三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梅止渴、虎踞龙蟠、刮目相看、乐不思蜀、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皆出自《三国演义》。

B.《三国演义》写刘备在赤壁之战前撤退时,虽形势危急,仍不肯抛弃跟随他而行的十几万百姓,这也是刘备得民心的重要原因。

C.《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在刘备家后园桃园结义之后,一直亲如手足,三人名为君臣,实为兄弟。

D.《三国演义》写官渡一战,曹操大战袁绍,初大败,后守官渡月余,军力渐乏,粮草不继,曹操欲弃官渡退回许昌,是郭嘉建议他继续留守官渡,相机而动。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习近平将于4月6日和7日同特朗普就中美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广泛深入的意见。

B.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无论物流业景气指数和其他主要分项指数,都保持了回升态势。

C.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群众在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墓前,寄托哀思。

D.今年清明假日期间,全国森林防火形势严峻,河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的部分地区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为中度危险。

3、下列句式与例子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异乎三子者之撰

4、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乡人号之“驼”   以其后名之曰“褒禅”

B.乡曰丰乐乡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他植者则不   有穴窈

D.爪其肤验其生枯   敛赀财送其行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所见无非牛者 B.百姓皆以王为

C.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D.为之踌躇满志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一国之学,是国家之学,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之学。“国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正如近代国学家梁启超所言:“学术思想在一国,犹人之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其国文野强弱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中国“国学”既为中国之学术,那么,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国”原义是指邦国、疆域。“国学”的“国”是指“国家祖国”。“国家”是随着阶级的出现而产生的,而文化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得到繁荣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仅有阶级性,而且还具有社会性。“中国”指我们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的“国学”指由我们自己的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其“根”在本国、其发展亦在本国。“国学”的“国”不仅指“国家”,而且还指“祖国”。“国家”是在阶级社会才产生的,然而“祖国”在阶级社会产生之前就存在。“祖国”有自己本土的古老文化,并且这种文化会一直传承延续到有阶级的社会,甚至再延续到阶级消亡的社会。“祖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祖国”的外延一般来说大于“国家”的外延。称呼别的国家时,国家这个词应该用复数形式,因为它们每一个都是许多个而不是一个。而称呼“祖国”时,“国家”相对于自己而言具有唯一性。

“本”原义是“根”,这里所说的“国学”之“本”,即“国学”之“根”。“国学”离不开“本国”,“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中国“国学”之“本”即“中国”。日本学者山国孝雄说:“国体的宣明是国学的第一要义……把国学看成文献学,就止于丢失精神的形数,同时也丢弃了我国特异的意识。”邓实在《国学今论》中也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其国者有其学。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爽高也。”

谈论中国“国学”之“本”,首先必须明确国学的本根在“本国”,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第一要义。此外,还要明确“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的文化为“本”,就像日本近代盛行的“国学”以排斥外来文化、主张以研究《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古籍为“根本”,以阐发日本的“固有精神”为主旨。探讨我国之“国学”,即以中国固有文化为本根,例如中国“国学”者讲“国学”,大都以中国的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学、哲学等为主要内容。偏离了“本国”之学,就不是“国学”,故而“国学”不仅以服务于本国的国家意识为“本”,而且还要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根据”。

(摘编自史少博《中国“国学”之本体》)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学”是国家之学,是阐释一国“固有之精神”的学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B. 中国“国学”是中国之学,即中国之学术,是由我们自己国家产生、发展的学术。

C. “祖国”与“国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区别主要在于称呼别的国家时应用复数。

D. “国学”的“国”可指“国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部分,从“国学”的定义写起,意在引出中国“国学”之本这一论题。

B. 文章中间部分厘清了“国”与“本”的概念,最后明确了何为中国“国学”之“本”。

C. 文章结尾,举日本事例,说明“国学”之探讨是以本国固有文化为“本”的。

D. 文章循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采用递进结构,论证层层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学”是在自己的祖国孕育成长,可见,日本“国学”之“本”就是“日本”。

B. 从时间上看,“国家”在阶级社会才产生,因此“国学”也应该诞生于有阶级之后。

C. “国学”与“国家”的自然环境、国民性格密切相关,后者决定着前者的内容。

D. 我国要弘扬“国学”,就必须排斥外来文化,下大力气研究本国的经典文化。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6题,共 30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凭箜篌引》中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的诗句是:_____。交代演奏者姓名和地点的诗句是: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想象手法,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的名句是:“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开篇以夸张手法,“___________”写出阿房宫占地广阔、遮天蔽日的宏伟气势。

8、名句名篇默写。

⑴《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一语双关地表达了作者原本就无心于官场的心志。

⑵李密在《陈情表》中用“______________”两句向晋武帝说明自己在前朝任职的目的,从而打消了晋武帝的疑虑。

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和“________”描写了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氓》中,以桑树起兴,借桑树的茂盛喻女子青春年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推荐了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治国的贤能之士,而在文章结尾处,也规劝刘禅应该自行谋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出下列空缺部分。

(1)《论语》里“吾日三省吾身”前“两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说,风聚积的力量不雄厚,它便无法托负巨大的翅膀,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鹃”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锦瑟》写杜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写杜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蜀道难》写杜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愁空山

(5)《寡人之于国也》中孟子提出的发展生产的三项措施是:“不违农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登高》借落叶和江水来抒发光阴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11、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来表达自己追求美好理想,即使身死多次也不后悔的决心。

(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________”描摹山村社日迎神祭祀的热闹风俗,表达了对古老文化的赞美之情。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又用“____”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易逝。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2)子曰:“饭疏食饮水,_________________,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3)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5)寡助之至,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辛弃疾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①建康:今南京,曾为六朝国都。②史正志,字致道,时知建康府兼建康行宫留守。③安石:即谢安,字安石,早寓居会稽,晋孝武帝时任宰相,“淝水之战”大败前秦苻坚,晚年位高遭忌被疏。④宝镜,唐李濬《松窗杂录》载秦淮河有渔人网得宝镜,能照见五脏六腑,渔人大惊,失手宝镜落水,后遂不能再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三句,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主题。词人登上高楼,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闲愁千斛”是形容愁苦极多,所谓“闲愁”是作者故作轻松之笔。

B.上阕四、五两句,采用反问的方式,把“吊古伤今”落到实处,在问答中勾画出大声疾呼、痛苦欲绝、义愤填膺的词人形象。“兴亡满目”,“兴亡”是偏义词,侧重于“亡”字。

C.最后两句,写词人眺望江面,看到狂风怒号,预感到风势将会愈来愈大,可能明朝长江卷起的巨浪,会把岸上的房屋推翻。用长江风浪险恶,暗指南宋的危局。

D.“吊古”之作,大都借以抒发感慨或鸣不平。辛弃疾这首吊古伤今的词作,写得尤为成功,感人至深。写景时,感情色彩极其浓郁;抒情时,笔调极为深沉悲凉。

2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恪,宇钦叟,杭州钱塘人。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以荫登第,调郴尉。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恪曰:“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躬出访求,夕,则有告者,旦而得尸,逐获盗。如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擢提举河东常平、江东转运判官。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恪以奉使称职,迁右司员外郎、起居舍人。言河北边备弛废,宜及今无事,以时治之。徽宗壮之,曰:“非卿谁宜为者。”命为都转运使,加集贤殿修撰。进龙图阁得待制、知扬用,召拜户部侍郎。京师暴水至,汴且溢,付格治之。或请决南堤以纾宫城之患,恪曰:“水涨堤坏。此亡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 亟乘小舟,相水源委,求所以利导之,乃决金堤注之河。浃旬水平,入对,帝劳之曰:“宗庙社稷获安,卿之力也。”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时进见者多论宣和间事,恪言于钦宗曰:“革弊当以渐,宜择今日之所急者先之。而言者不顾大体,至毛举前事,以快一时之愤,岂不伤太上道君之心哉。京、攸、黼、贯”之徒既从窜斥,姑可已矣。”帝曰:“卿论甚善,为朕作诏书,以此意布告在位。”

(选自《宋文·列传第一百一十一》,有删改)

[注]①京、收、黼、贯:指蔡京、蔡攸、王黼、童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支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

B.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格为君累

C.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

D.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恪争之/令曰/否将为君累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折节,指降低自己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文中的“折节”与“折节读书”(苏轼《方山子传》)中的意思是一样。

B.夷人,指少数民族的一种,引申为对中国境内华夏族之外的各族人的通称,有“东夷、南蛮、西戎、北狱”之说。

C.户部,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普称大司徒大司农等。

D.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类似的还有庙号、尊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恪为官有道。 为官期间,豪绅子弟称霸乡里, 后因其言省悟自悔,夷人亦因其行为放下兵器服从命令。

B.唐恪视民如伤。京城遭逢大水,反对决金堤,亲自寻找洪水的原因,最终将洪水引入黄河,受到皇上嘉奖。

C.唐恪得到重用。“大观”“靖康”两朝分别任“屯田员外郎”“中书侍郎”等职,两朝皇帝对其赞赏有加。

D.唐恪顾及大局。靖康初年,金兵攻入京城,许多人抓住宜和年间的旧事不放,唐恪却认为此时更应该解决当务之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河北边备弛废,宜及今无事,以时治之。

(2)水涨堤坏,此亡可奈何,今决而浸之,是鱼鳖吾民也。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5、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融错”是把课堂教学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教学艺术过程,能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再生长。其实,这理念在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