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翻译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① 掌握了外语是不够的,学好母语同样是翻译的基本功。② ,翻译③ 是机械的语言转换,④ 是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⑤ 对本国与对象国的文化缺乏了解,要做好翻译⑥ 是不可能的。
A.仅仅 此外 不仅 也 如果 几乎
B.只是 此外 不但 而且 假如 根本
C.只是 另外 不仅 也 如果 根本
D.仅仅 另外 不但 而且 假如 几乎
2、以下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外连衡而斗诸侯;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C.常以身翼蔽沛公 D.侧身西望长咨嗟。
3、下列各组语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其势弱于秦 其一人夜亡,告之
B. 其冬,丁令盗武牛羊 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请其矢,盛以锦囊
D. 抑本其成败之迹 别其官属常惠等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天,我们去参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萨班哲博物馆。 。 。 。 。 。他实在是一个智慧的老头,懂得平衡的真谛。
① 这里原来是他的私人住宅,捐献出来改建成了博物馆
② 有时候,他到这里来看一屋子包围着他的、画着他的那一幅幅丑态百出的漫画,他很开心,他在这里找到了在外面被人或鲜花或镜头所簇拥着、恭维着时所没有的平衡
③ 博物馆建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岸边,非常漂亮
④ 在这座博物馆里,最有趣的是一间陈列室,里面挂的全部都是萨班哲先生的漫画。这是萨班哲先生请来土耳其的漫画家们,让他们怎么丑怎么画,越丑越好,于是便有了这样满满一屋子的漫画
⑤ 萨班哲洞悉世事沧桑,彻悟到了人生三昧
A.③①④②⑤ B.③②①④⑤ C.①④③⑤② D.⑤②③①④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用运有误的一项是:( )
A.现代人常说有钱不一定幸福,但没有钱一定不幸福,颜回箪食瓢饮、安贫乐道,陈煦做不来,他也不想给母亲这样的幸福。
B.我的父亲向来诲人不倦,每天要求我必须五点起床,先是沿门前的小路跑三千米,然后在院子里里背一个小时的英语,然后用十分钟吃完早餐后,背着书包去上学。
C.热闹的街头,车水马龙,一个农民蹲在街角,守着一担新摘来的、上面带着露珠的菠菜在街上叫卖,但却无人问津。
D.范平有些哭笑不得了,只听说过富家出少爷,却没想到这样的家庭竟也出了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少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是一生最好的渴念
葛永平
(1)这张照片,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秋,一个阳光亮眼的正午,父亲做了面,是用三样面做的:白面(麦子磨的面)、豆面(大豆磨的面)、粉面(玉米发酵后磨的面),擀成“三和面”。父亲说,好面啊,溜溜长。父亲捞了面,就坐在单位的食堂门口。过往的职工看着父亲碗里的面,心里就痒不住地翻出话来:葛师傅,吃面啊。父亲就应和道:是啊,吃面。我记得就是这样一种单纯的对话感染了我,我从屋子里取出相机,给父亲照下了这张吃面的照片。照片上的面很长,父亲以幸福的姿态跷着二郎腿,同时,我感到了麦穗里面的福气正朝着美好的生活鼓出来。
(2)吃面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解馋,就像南方人吃大米一样。北方人,几天不吃面便觉得心焦难耐。我最喜欢吃的面就是三和面,浆水菜哨子,捧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为人民服务”大海碗,坐在自家的土窑炕上,边吃面边听妈唠叨,“吃饱饱的,出门在外吃不上妈的手擀面了。”世界那么大,阳光那么好,成长是多么不开心的事啊。我那时虽然只有十几岁,自小常想长大事,长大是要离家的,家是爸妈在灶前扬眉与低首之间的一个幸福,在家的日子就是蒙着爸妈的开恩,想吃面,不动手一碗面来了。出门的人,就算一碗面在眼前,可那面里头再没有了爸妈的唠叨,再好吃的面都显得寡淡了。成长让一个人岁月静好尘埃落地,好么?也好也不好。成长,刀锋似的,瞬间削你到老。
(3)面是天地之间,最普通、最实在、最没有富贵气的民间食物,千百年来,人们对面的态度,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水平。有面吃,才能饭饱生余事。偶尔翻书,看到面大约在1900多年前的东汉就有,东汉恒帝时有一个很喜欢吃面的尚书叫崔寔,写了一本《四民月令》的书。书上说“五月,阴气入脏,腹中寒不能腻。先后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肥浓,距立秋毋食煮饼及水溲饼”。据考证“煮饼”、“水溲饼”是最早的面食。崔寔尚书吃面居然吃出了经验,知道吃面也有自伤的时候,也就是说有些月份是不可以多吃面的。面在魏晋时称“汤饼”,南北朝称“水引”。我由是喜欢面的先祖“水引”。你来想象一下,就像中药罐中的药引子七粒红枣一样,失去了引子,中药药性就失去了大半。面是水引,在清水中一掩一映,一蓬一丛垂吊在筷上,散披在锅里,让静伏在炉畔的嘴:先是汩汩欲出口水;再是一阵难奈的下咽,时不时地涌进半帘香雾,拿了细瓷青花碗一舀一吆,馋得人真要举臂欲飞了。《齐民要术》介绍说:做水引,先要肉汁将面和好,然后用手将面挼成筷子粗细的条,一尺一断,放在盘中用水浸,做时手临锅边,面条要挼得如韭叶一般薄,用沸水煮熟,即为“水引面”。我想也该就是我们如今吃的拉面了。
(4)面的发展要数宋朝,北宋汴梁城内,北食店有“淹生软羊面”、“桐皮面”、“冷淘榛子”等;川饭店有“插肉面”、“大燠面”;面食店有“桐皮熟脍面”;寺院有“素面”,山林之家有“百合面”和“梅花汤面”等。南宋城都临安城内,南食店有“铺羊肉”、“煎面”、“鹅面”等;面食店有“鸡丝面”、“三鲜面”、“银丝冷淘”等;菜店则专卖“菜面”、“齑淘”、“经带面”。曾经浓墨重彩的汴梁城里,面把李师师丰仪得如雪地春风。面于李师师,李师师于赵皇帝,赵皇帝李师师的故事于北宋难民,就是生活里的阳光,就是那爱情一传老远的声气,就是颠沛流离的南逃路上星星点点的斑斓春梦。
(5)面是由花朵历经季候修成的正果,皆是雨露、日月凝结的养分。物竞天择,水到渠成,人们除了具有对面类饮食的惯性外,亦具备了对面的发现惯性,总应和着“民以食为天”的古训。经过两千年的发展,面条的做工进一步形成了擀、拽、抻、揪、切、削、压、捻、搓、拔、擦、剔、溜等多种制法,以及煮、蒸、炒、炸、烩、炝、卤、拌等多种烹调方法。春季烧卤面,夏季凉拌面,秋季肉炒面,冬季热烫面的四季吃法,吃得北方汉子人高马大,走南闯北,一碗面落肚,逞气要强的面子就显出来了。北京风味的打卤面、山西风味的刀削面、陕西风味的臊子面、山东风味的伊府面、上海风味的阳春面、四川风味的担担面、湖北风味的热干面、浙江风味的虾爆鳝面、江苏风味的锅盖面、新疆风味的回手面、福建风味的八宝面、广东风味的虾蓉面、安徽风味的酥鸭面、贵州风味的太师面、甘肃风味的清汤牛肉面、黑龙江风味的北城三丝面、吉林风味的朝鲜冷面、台湾风味的椒油凉拌面等。面如我们的五千年文明,飘溢着一股文化香风,也让我们闻到了一股王者与平民平常过日子的优雅和闲逸之气。
(6)有面吃,实在是有一份无可比拟的踏实啊。面恩养了人的筋骨,大地上才能感觉到清晰的甩臂声。想想看,出产麦子的地方,每人每天都要吃面。一碗面下肚天塌下来也不会慌神,还扬起头说:“再来一碗!”面是北方人的天,是把日子快过成光景了,憋着足劲走在人前头去的精神。面是走长路的粮食,是把人安顿住了,以圆润姿态把持着每一颗或远或近的心,是诚实、稳当、知足、认死理和一好百好的德性根源,世上的山珍海味再好也抵不过实实在在的一碗面!
(7)我妈说,吃了由面粉揉筋道的面,人才能长结实,才能长出硬面一样的肌筋,才敢向着离家很远的地方走。土地用它的出产养育着它上面的人。如果说吃是健康的肯定,那么,有面吃该是一生最好的渴念了。吃就是一种世俗呀,张家大爷海碗里的面拌了葱花的香气,那香气是什么呀,是心平气和翻闹出你对于旧时光阴的依恋。也许你爱过一个正当妙龄的女子,但是,最让你动心的怕是居家过日子香透窗棂的那一碗面吧!原谅我对于其他食物认识有限,我是一个只知吃面的人,因为面,我无法长时间奔赴异乡。
(8)如今,照片上吃面的人已经丢下我走远了,走远到我打听不到任何音信的地方,而活着的我几天无面就长夜难眠,饥肠辘辘。
(有删改)
【1】文章开头描写“父亲”在食堂门口吃面的场景,在文中有何作用?
【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
(1)成长让一个人岁月静好尘埃落地,好么?也好也不好。成长,刀锋似的,瞬间削你到老。
(2)面于李师师,李师师于赵皇帝,赵皇帝、李师师的故事于北宋难民,就是生活里的阳光,就是那爱情一传老远的声气,就是颠沛流离的南逃路上星星点点的斑斓春梦。
【3】文章第五段中有大量的列举,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联系全文,说说你对“面是一生最好的渴念”中“面”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描写聚会的那一天,天气晴好,和风习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描写诗人客居他乡,独自登高,目睹苍凉秋景,而生发无限悲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用珠玉相击的声音,比喻琵琶声时而浊重时而清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用桂木和兰木做的桨划着船,在铺满月光的江面逆流而行,极富诗情画意。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临幸。
(2)《观刈麦》中诗人看到农民在酷夏中的劳碌与痛苦后,自责没有功德,“______________”,却拿着俸禄,因而“_______________”,喟叹终日。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伶官传序》中,作者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不可贪图安逸享乐以及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 ,_____”两句表达的感慨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类似。
(2)苏轼在《赤壁赋》中先以“_____ ”来慨叹人生的短暂,接着又以“_____ ”对奔流不息的长江表达了羡慕之情。
(3)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虚实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的行文前后呼应。喝酒后写月亮,“___________”来表现送别伤感;听琵琶曲后再写月亮,“唯见江心秋月白”来烘托对音乐的感受。先写送别之时饮酒却无音乐相伴,“____________________”;后写浔阳偏僻之地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与之遥相呼应。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月出之后江面的景色是“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占》中“_______________”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
(3)李白诗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虚笔夸张天姥山的高峻,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实虚结合却异曲同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情景式默写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人们社日迎神赛会,歌舞作乐,忘却战败历史,与前面“烽火扬州路”惨状形成鲜明对照。
(3)廉颇听闻蔺相如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内情后,由门客引领前往蔺相如府上谢罪时所说的话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
潘阆
秋夕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树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
[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②太公,即吕尚,相传他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具体描写秦川秋色作了铺垫。
B. 颈联中的“明月”二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C. 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 表面是感叹无人如太公之贤,实则是说无人赏识,无太公的际遇。
D. 该诗通过对渭上秋夕幽美景色的描绘,借助太公垂钓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又不愿老死江湖,渴望得到重用的情感。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景色或者事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又与焦弱侯
[明]李贽①
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盖彼但见今之讲周、程、张、朱者,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张、朱者也。
黄生过此,闻其自京师往长芦抽丰②,复跟长芦长官别赴新任。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随转而北,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到麻城,见我言曰:“我欲游嵩少,彼显者亦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名利两得,身行俱全。今之道学,何以异此!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幸而能讲良知,则自称曰圣人;不幸而不能讲良知,则谢却圣人而以山人称。展转反复,以欺世获利。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夫名山人而心商贾,既已可鄙矣,乃反掩抽丰而显嵩少,谓人可得而欺焉,尤可鄙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
且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赀,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然必交结于卿大夫之门,然后可以收其利而远其害,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今山人者,名之为商贾,则其实不持一文;称之为山人,则非公卿之门不履,故可贱耳。虽然,我宁无有是乎?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虽然,若其患得而又患失,买田宅,求风水等事,决知免矣。
(注)①李贽(1527年—1602年),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原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赘,号宏甫,又号卓吾,又别号温陵曙上等。②抽丰:指找关系走门路向人求取财物。也作“秋风”或“打秋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 哓哓:争辩不休。
B.兹尚未厌足 厌:厌倦。
C.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穿窬:穿壁越墙,即偷盗。
D.挟数万之赀 赀:同“资”,财物。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 臣乃敢上璧
B.志于高官重禄 急于星火
C.所挟者重 重为乡党所笑
D.安能傲然而坐于公卿大夫之上哉 则施施而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一个黄姓书生打秋风的故事,来批判那些假道学,并为那些人挖空心思、名利双收的行为感到可耻。这样的故事既通俗易懂,又幽默风趣。
B.作者爱憎分明,既赞颂了郑子玄质朴笃实,有羞耻之心,不肯讲学,又批判了那些趋附权贵的假道学,尖锐揭发了自宋代程朱理学发展而来的明代理学家的真面目。
C.作者认为,郑子玄之所以不肯讲学,是因为他目睹了现今的所谓圣人和山人欺世获利的丑恶行径,且不想与这些人同流合污。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肯綮。
D.本文叙事生动,说理精辟,笔锋犀利,把商人与所谓山人进行类比,认为他们都是可鄙的。由此,作者进行深刻反省,以完善自我品行。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由此观之今之所谓圣人者其与今之所谓山人者一也特有幸不幸之异耳幸而能诗则自称曰山人不幸而不能诗则辞却山人而以圣人名。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回日当复道此,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
(2)然安知我无商贾之行之心,而释迦其衣以欺世而盗名也耶?有则幸为我加诛,我不护痛也。
15、①烈焰冲天时,他们冲向了火海;病毒肆虐时,他们奔赴了疫区……他们就是新时代的最美“逆行者”。《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等经典名著中也有勇敢的“逆行者”,请你从中选择一位,简述其事迹。要求:符合原著内容。不超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