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极少为人类_______。
(2)博雅杯人文知识大赛虽已圆满落幕,但留给人们的是永不落幕的精神宝藏和重要 。
(3)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抑制你的期望,我虽不致横蛮专制到 你对“志愿”的选择,但我实在希望你能考进大学。
A.领会 启示 干预 B.领悟 启事 干涉
C.领会 启事 干预 D.领悟 启示 干涉
2、下列括号里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果断) 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并)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要求)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坚忍)
B. 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到……去)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被任用)
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遗憾)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委托)
C. 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偏爱) 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备办/邀请)
年博士,冗不见治(忙,繁忙/治绩) 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差距)
D. 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赈济) 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表明心迹)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迎接)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告诉)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
B.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C.不过数仞而下
D.其为人也,仁义人也
4、下列句中的“于”字的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赵氏求救于齐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④望长安于日下 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⑥而耻学于师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⑥/②⑦/③⑤/④⑧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⑥/②⑦/③④/⑤⑧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彼童子之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不拘于时
D.人非生而知之者 小学而大遗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有点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
B. 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 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D. 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
A. 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 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 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
D. 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
E. 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危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仰。
【3】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写女主人公不辞辛苦,日夜操劳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首往事,既写出杨柳随风摇曳之状,又表现戍卒对家乡依依难舍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仍誓死不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离骚》中,屈原表明自己坚守“清白”,以前贤为榜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歌行》中运用《诗经》中写姑娘思念情人的句子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归园田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达思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8)胡马依北风,_______________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青玉案·被檄①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②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檄,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②张榘,南宋后期词人,做过两任地位低下的小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本词的首两句,一则点明了时令,二则照应了词题中“出郊”“山居”二语。
B.“羞涩”一语,词人以拟人化笔调描摹出菊花霜后娇艳之态,暗示秋意渐浓。
C.“推”字用语新奇,以夸张之法明写“尘埃”之多,暗写词人奔波山野之苦。
D.上片末三句的词境与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词下片中,“万感天涯暮”中“万感”具体包含哪些情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节选自《鸿门宴》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节选自《留侯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罪 B.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迎接
C.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疲敝 D.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最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不能下人者 貌恭而不心服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不如因善遇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非子房其谁全之 吾其还也
【3】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争一触即发之际,项伯夜访张良,劝他离开,是因为他和张良一向友好,以此次告密来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忽然出现了转机。
B.为使论点具有说服力,苏轼广征史实,引用了勾践和郑伯两个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阐明了隐忍的重要性,为下文进一步阐明张良能忍而助高祖成就帝王之业张本。
C.苏轼认为圯上老人并非世人认为的鬼怪,而是秦代有远见卓识的隐居君子,他的出现,真正的用意也不在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试一试张良的隐忍度。
D.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的建议,热情款待项伯并约为“婚姻”,另针对项羽慕虚名的思想弱点,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诈称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的缘故,成功赢得了项羽的许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打破了春节阖家团圆的节奏。刚刚回到老家荆州休假的24岁女医生甘如意,花了四天三夜,骑行300多公里, 只为赶往一线上班帮助病人;28岁的湖南基层工作者宋英杰连续十天九夜奋战在防控一线,过度劳累因公殉职;在国外休假的90后贵州小伙吴斌一路五次飞行,三过海关,辗转多个国家,背回2万只口罩和200个护目镜,并无偿捐给武汉……
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许多年轻人以不同的姿态奋战在各条战线上,或冲在一线抗击病毒,或坚守岗位奉献群众,或慷慨相助热心公益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抗疫的重担,成为全民抗疫中的生力军。
作为高中生,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身份,为校报《青春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工整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