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各句中,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 尊师惠寄的大作,弟子已拜读完毕,兹原物璧还。

B. 明日小女满月,本人已略备薄酒,敬请各位光临。

C. 此事须权衡利弊,还得仰仗董事长您来做出钧裁。

D. 听闻贵书店将于明日开业,届时我一定拨冗出席。

2、对下列各句中“其”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表反诘)

B.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代词,表物主)

C.吾其还也,亦去之(助词,无义)

D.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代词,表指示)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   牧:统治

B.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

C.永保无疆之   休:喜庆,福禄

D.终者盖寡   克:能够

4、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故名之为“近体”。这种诗的主要特点是篇有定句,句有定字,韵有定位,字有定声,联有定对。

B.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宋初诗坛上声势最盛的诗歌流派西昆体师法李商隐,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

C.青莲居士、四明狂客、少陵野老、香山居士、六一居士、东坡居士、白石道人,依次是指李商隐、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王安石、苏轼、姜夔。

D.歌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汉乐府诗题多用歌、行、曲、引、吟、叹、怨等,其中以“歌”“行”最多,逐渐合称为一种诗体名。著名的作品有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

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侍郎,是古代官名。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韩愈曾任刑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B.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史记·儒林列传》:“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C.孝悌:孝,指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悌,指兄弟间互敬互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D.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今天,我们到底该如何修缮古建?

北京青年报

近日轰炸朋友圈的热点事件一定是 “巴黎圣母院火灾”,早先曾有消息称,此番失火与正在进行的巴黎圣母院修缮相关。无论这场火灾由什么引起的,“修缮”必定是今天的巴黎圣母院要面对的功课。为此北京青年报采访了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老师。

北青报: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后,曾有消息称引发火灾的原因或许因为正在进行的巴黎圣母院修缮。后来说法也比较多,您认为修缮是否会带来危险?

(吕舟)修缮是一个干预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对象的改变和干预。改变大了,干预多了,就会造成对文物价值的损害。修缮的过程当中确实会有很多风险:比如说原来没有人的地方,现在有人在活动;原来没有电源的地方,现在因为要修缮,要把电缆加进去,像这种情况,如果管理不严,就有可能存在火灾的危险。

(北青报)提到修缮,我们知道“古建筑修缮”是一门大有讲究的学科,那么正如其名,它也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吗?

(吕舟)“古建筑修缮”是一门比较近的学科。在中国,上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同道开始进行基于保护古代建筑为目的的修缮设计,但修缮工程则还是传统的修房子的方法,并没有体现出文物修缮的特点。

(北青报)古建筑修缮最大的难点在哪里?基本原则是什么?

(吕舟)文物修缮的难点在于对文物价值系统和全面的认知和研究。文物修缮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基于对文物整体价值的认识,尽可能地保护好这些真实的历史信息和价值,并使建筑能够保持相对健康的状态。文物修缮,不是修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尽可能避免变化,变化越小越好,尽可能多地去保留能够体现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或是文化价值的部分,要尽量把这些东西都留下来。

(北青报)修缮与变化中间,其实是一道哲学问题。一些资料上说,建筑师和历史学家其实对“古建筑修缮”是有不同意见的?

(吕舟) 19世纪在英国,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人曾批评建筑师做的历史建筑的修缮是对这些历史建筑的破坏,因为建筑师往往更在意表达自己的创意,要在建筑上留下痕迹。从文物保护的角度,应当充分尊重原有的建筑遗存。文物建筑的保护,尽可能保存历史建筑上所有的有价值的内容,不能把它变成建筑师们表现自己的场所。今天,在文物的保护、修缮这个行业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就是修缮应该保护好文物建筑上有价值的部分。

(北青报)有这么一个概念提到“忒修斯之船”的悖论,即如果一艘木船上的木头被一根一根换掉,直到所有的木头都不是原来的木头,那这艘船还是原先的那艘船吗?有人认为,巴黎圣母院同样有此类困扰。

(吕舟)“忒修斯之船”的悖论是一个古罗马时期的逻辑学讨论,它涉及今天人们所说的“真实性”,如何保护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文物价值,保护这些价值所依附的物质存在?比如巴黎圣母院,我们当然希望经过修复之后,能够尽可能多地保留巴黎圣母院原来使用过的材料。这些材料(遗存)才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媒介,无论这些材料是12世纪初建时的材料,还是19世纪修复时加上去的材料,它们都是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历史的一部分,都是历史的遗存,今天换上去的新的材料,无论它是多么生动、准确地模仿了12世纪或是19世纪的做法,它也只是一仿品,它无法体现原有材料所具有的价值。

(北青报)外国的古建筑修缮和中国古建筑修缮,方法会不会有不一样?

(吕舟)基本的原则是一样的,尽管我们可能会碰到很多具体的复杂的问题,比如有中国建筑的彩画问题,欧洲的石材保护问题就是他们比较突出的问题,但是基本原则仍然是尽量保护好这些建筑所具有的价值。

(北青报)谈到古建筑修缮,很多文章谈到《威尼斯宪章》。

(吕舟)《威尼斯宪章》是1964年从事历史建筑保护的专家们通过的一个共识。当时一批从事历史建筑保护的国际专家在会议上通过的这个文件,它反映了当时国际社会对文物、历史建筑保护基本原则的认识。《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对文物保护的原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是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其中一些原则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比如刚才谈到的对于历史信息的保护、对于“原物”的保护等。《威尼斯宪章》也提出最好是把零散的构件给规整,把它原来解体的构件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放好就可以了。

(北青报)在《威尼斯宪章》国际框架之下,对中国的古建筑保护有什么积极影响?

(吕舟)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威尼斯宪章》被翻译到中国,引起了中国文物修缮领域的很多讨论。此前,中国的修缮出发点和欧洲的出发点有差别,我们之前比较强调的是复原,面对一个元明清都有添加的宋代的建筑,这时候大家都觉得宋代的很有价值,于是想把它恢复到宋代最标准的时候,但事实上没有确切的资料能够证明这座建筑在宋代的样子。这时候的复原带有太多的猜测的成分。《威尼斯宪章》引进以后,人们重新检讨整个历史建筑复原的过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有很多东西就做“过”了,随着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按照公约相关的保护原则,《威尼斯宪章》的很多思想就融入到了中国的文物保护当中,比如“少干预”、保护历史信息、复原需要非常谨慎等内容。

1下列关于“古建筑修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建筑修缮是一个干预的过程,本质上是对对象的改变和干预,它会对文物价值造成损害。

B. 中国古建筑的修缮始于梁思成先生和他的同道们基于保护古代建筑为目的的修缮工程。

C. 文物修缮,修得越少越好,尽量地少改变它。要尽可能避免变化,变化越小越好,尽可能多地去保留艺术价值、历史价值或是文化价值,要尽量把这些东西都留下来。

D. 文中引入“忒修斯之船”的悖论,意在说明要尽可能多地保留巴黎圣母院原来使用过的材料,不管是初建还是后来修复时用的材料,都因有历史遗存信息而要尽量保留。

2下列对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修缮的过程中有很多无法避免的风险,比如人的活动以及电的使用,因此要避免出现此类修缮危险,就需要进行严格管理。

B. 如果建筑师更在意表达自己的创意,要在建筑上留下痕迹,那么他们做的历史建筑的修缮往往是对这些历史建筑的破坏。

C. 根据《威尼斯宪章》提出的对文物保护原则,修缮应该尽量复原文物的初始面貌,以便更好地保护好这些建筑所具有的价值。

D. 不管是中国古建筑修缮,还是外国古建筑修缮,保护中突出的问题虽有不同,但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要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并保护好文物价值,避免过度干预。

3根据全文,概括古建筑修缮必须遵循的原则。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自己甘当先锋,为国效忠的情怀。

(2)杜甫《登高》中感慨身世飘零、老病孤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是苏轼在《石钟山记》针对人们不注重实地考察研究发出的慨叹。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1)

李煜

樱桃(2)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注)(1)这首词是李煜于开宝八年初夏所作。开宝七年(974年)十月,宋兵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2)樱桃:初夏时结果实,古代有帝王以樱桃献宗庙的传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蝶翻金粉双飞”一句描绘了一幅粉蝶无知、同翔取乐的画面,这里运用正衬手法,借眼前之景来衬托作者的心境。

B.“子规啼月小楼西”一句使用了“子规啼月”的典故,表明作者预感到即将面临亡国破家的境地。

C.上片自日到暮写外景,视线由外转内;下片自暮入夜写内景,视线由内向外:视线变化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D.下片中的“寂寥”承上片而来,一腔心事已跃然纸上,而“望残烟草低迷”则赋予了“寂寥”更具体的内容。

E.本词主要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全词语言哀婉,但作者抒发的情感却深切感人。

2这首词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平,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有田三十亩,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平:“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疾平之不亲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弃之

及平长,可取妇,富人莫与者,贫者平亦愧之。久之,户牖富人张负有女孙,五嫁夫辄死,人莫敢取,平欲得之。邑中有大丧,平家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穷巷,以席为门,然门外多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之女?”负曰:“固有美如陈平长贫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负戒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乃父,事嫂如事乃母。”平既取张氏女,资用益饶,游道日广。

里中,平为宰,分肉甚均。里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

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客在楚者往击,殷降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居无何,汉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降汉,至天下定后,常以护军中尉从击臧荼、陈豨、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封。奇计或颇秘,世莫得闻也。惠帝五年,相国曹参薨,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平为左丞相。

(选自《汉书•张陈王周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嫂疾平之不亲家生产/曰 /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弃之/

B.其嫂疾/平之不亲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弃之/

C.其嫂疾/平之不亲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弃之/

D.其嫂疾平之不亲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弃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帝、老子之术,指古代一种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又叫“老庄”学说。

B.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C.社,古代指土地神。也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节日。

D.镒,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出身寒微但爱学习,得到了哥哥的支持。他小时候和哥哥住在一起,以种地为生,尽管家里很穷,但是哥哥还是任凭陈平四处游学,嫂子对此很不满。

B.陈平因家境贫困,很难娶到满意的妻子。到了该娶亲的年纪,同乡的富人因为陈平家穷再加上他平时不事劳作而不愿与他结亲,只有张负将女儿嫁给了他。

C.虽然别人都看不上陈平,但张负眼光独到。他根据陈平家门有很多贵人往来留下的车辙,判断陈平绝不会贫困一生。陈平的发展也证明了张负识人之准。

D.陈平从小喜读书,一生建功立业。他年轻贫困在家时就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楚降汉以后,更是屡出奇计,立下战功,得到了很多封赏,官至左丞相的高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平:“贫何食而肥若是?”

(2)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请以“在______________的日子里”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叙述你的见闻和感受。要求:补齐题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不少于7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