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下列材料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两只蚂蚁想到桥那边去找食物,第一只蚂蚁顺着往上爬,刚爬到一半就掉了下来,如此反复了几次。另一只蚂蚁看到这种情况,就绕过墙到了那边。第一只蚂蚁爬过墙时,另一只蚂蚁已将食物吃完了。
A. 正确的方法胜于盲目的坚持。 B. 忽视方向的选择会误入歧途。
C. 取得成功需要摒弃思维定势。 D. 汲取他人教训可以少走弯路。
2、对下列各句加点词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②囊括四海之意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却匈奴七百余里 ⑥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A. ①②/④/③⑤/⑥ B. ①②④/⑤⑥
C. ①/②④/③⑤⑥ D. ①②/③⑤④⑥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梦啼妆泪红阑干。 阑干:同“栏杆”。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疑惑,疑问
C.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朔:北方
D.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命:命令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吾何爱一牛
C.多于九土之城郭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5、解释下列加点成语在句中的含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A.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
言简意赅:形容言语或文字不多,而意思却很深刻。
B.“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穷形尽相:这里指描写刻面十分细致生动;有时也用来指丑态毕露。与原形毕暴不同。
C.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
毛骨悚然:汗毛竖起,脊梁骨发冷。形容十分恐惧。
D.《杜戏》 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场。
索然寡味:毫无意味或毫无兴致的样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衔着春光飞来
郭宗忠
开春了,布谷鸟叫着,农人开始插秧播种。“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鸟儿仿佛季节的时钟。
小时候,我们把燕子当作家鸟,它们生长在每家每户的堂屋里,与我们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一点不认生,知道农家的茅草房子就是它们的家。
燕子们挑选中意的人家筑巢——和善积德、代代忠厚。燕子们认准了这一家,年年晚秋去了南方,到了柳芽萌动之时,它们依然会回到这里。
建燕子窝是很费工夫的事,官们从河边或者池塘边,一口口衔来稠稀适中的黄泥。一个春天,层层叠叠的一口口泥粘在一起的燕子窝就垒成了。燕子窝也是一件艺术品,它们形态各异,是美的建筑。
不知不觉,几只燕子就从燕子窝里伸出了头来,叽叽喳喳的,等着爸爸妈妈啄来吃食,它们一个个永远吃不饱的样子,也像我们小时候腋窝底下永远夹着一个煎饼一样,边玩游戏边咬一口。
奶奶是非常和善的人,对家中的燕子窝自然十分呵护。受奶奶影响,不用她说,我们也从来不会去捣燕子窝。年年春天,我们都盼着燕子们回来,燕子们叽叽喳喳叫时,我们四五个孩子也是叽叽喳喳地围着桌子吃饭,一碗粥、一张煎饼、一盘素炒土豆丝或者素炒萝卜丝、一碟小成菜,我们吃得香喷喷的。燕子也似乎成了我们家里的一员。等有一天,那些燕子不再叽叽喳喳了,那就是一窝燕子长大了,它们一只只飞出去,去另一个屋檐下做窝。
奶奶会说、等你们长大了,也会像燕子一样,都飞到远方去。那时候我们还不能理解奶奶说的远方在哪里,也不会放在心上。然而,当我们一个个长大,真的都离开了家——大哥到百余里外的地方上班,二哥、我和弟弟都走上从戎的道路,到了千里之外,这才忆起奶奶的话。
雏燕们在窝里有时候也争来争去,不小心就会挤下来一个,我们总是小心翼翼地用根木棍把燕子送回燕子窝里。它们离开窝,也像我们跑远了找不到家,等着奶奶或者母亲唤我们的小名,这才恍然从忘了时间的游戏里抬起头,赶紧往家里跑。
燕子们起得早,勤劳人家也有早起的习惯。奶奶早起先去菜园里采来带着露水的新鲜蔬菜,父亲早早起来提着水桶去井边打水,母亲是三更半夜就起来了,她要先摊完一盆玉米或者地瓜糊子的煎饼,然后还不能耽误天亮去生产队里上工……人勤春早,只有在这样的人家,你才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日子贫苦却津津有味,一点也感觉不到物质匮乏的焦虑。奶奶的和善、父亲的宽厚、母亲的勤劳都是遗传到我们身上的最好的品质。
燕子们也是在晨光里出门,或是筑巢,或是去为雏燕们逮蚂蚱等昆虫,它们必须不遗余力地劳作,才能维系一个家庭的繁衍生息。
燕子们出门,我们几个孩子也会背着书包开始去上学。在熹微的晨光里,我们高声朗读,每一篇文章都背得滚瓜烂熟,偶尔扭头看看窗外,电线上的燕子也排成了一队,叽叽喳喳上早课一般。
有意思的是,有的人家懒惰,晚起床,早睡觉,燕子从南方回来时,就不在那一家做窝了。还有的人家,嫌弃燕子叽叽喳喳的叫声,一竿子把燕子窝给捣了。它们一传十十传百,这样的人家再也没有燕子来住。大概是因为没有燕子早晨催促着起床,一家子人也越来越懒,日子过得越发不如人意。
一户人家的家风和性情,燕子是能感受到的。
如今我生活在城里三十多年了,见到的燕子越来越少。去年春天,桃花盛开的季节,我去北京门头沟采访一位做古建修复工程的企业家,他的公司也是古建的设计,二楼的走廊是开放的,雕梁画栋的梁椽间,他给钉上了一些木板,为了方便燕子做窝。那三五十个燕子窝里,有的是一对在里面,更多的是三五只六七只雏燕在伸着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仿佛回到了童年的老家。他说,燕子都是有记忆的,它们也在寻找祖先居住的老屋,或是那些貌似古老的建筑,而后安下它们的家。
此时,又是一个春天来了,燕子们又要回到北方了,伴着桃花杏花的盛开。我记起多年前诗人苗得雨的诗句:“不要学花儿,只把春天等待;要学小燕儿,衔着春光飞来。”
衔着春光的小燕子给人们带来了春光和希望,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因为有了它们,而响起了催人上进的进行曲。
你看,一些设计者们特地在楼房板檐下留出了空间和平台,燕子们便会循着爱飞来,找到自己的栖身之地。它们的尾翼会像二月春风的剪刀,燕语呢喃里,裁出千万柳丝,绿叶与花束。
(摘自《光明日报》2019.3.22)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开春了”,结尾写到“又是一个春天来了”,前后呼应,中间叙述燕子飞回、筑巢、哺育、成长,形成了一个圆满严谨的结构。
B.“鸟儿仿佛季节的时钟”指的仅只是在南方过冬的燕子新社前后又准时飞回,此时北方正时序变换,梨花渐渐凋落,清明时节也快到来。
C.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如拟人“一点不认生”“等着爸爸妈妈啄来吃食”;如比喻“叽叽喳喳上早课一般”等,写出了燕子的可爱与灵性。
D.文章最后一段化用了唐代诗人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句子,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明丽清新的春光图。
【2】请结合文本简析标题“衔着春光飞来”的含义及作用。
【3】文章最后写做古建修复工程的企业家的故事有何用意?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2)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苏轼《赤壁赋》)
(3)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4)自牧归荑,____________。(《静女》)
(5)涉江采芙蓉,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6)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劝学》)
(7)____________,秋天塞外雁雍雍。(《声律启蒙》)
(8)绿窗对朱户,____________。(《声律启蒙》)
8、蝶恋花·送姚主管横州
张孝祥
君泛仙槎①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②四月黄梅雨。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注)①槎(chá):木筏。②冥冥:深远而不明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君”称朋友,以“仙”修饰朋友所乘之船,表现了词人对朋友的尊敬与赞美之情。
B.“后日相思”两句与柳永《雨霖铃》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法相似,都是说作者的思念之情将随着朋友到达远方,运用的是虚写手法。
C.“草草杯盘”表明作者没有精美饭食,未能招待好朋友,四字中隐隐有一种愧疚之感。
D.末句是想象朋友“政成”之后朝见天子时的样子,“衣袂翩翩”写出了他的踌躇满志。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善于说理,分为政论和史论,前者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后者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B.六国:指崤山以东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当时天下呈战国七雄的格局,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六国对立,山东六国合纵以抗秦,因此经常合称六国。
C.苏洵:北宋文学家,有《嘉祐集》传世,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苏洵字明允,苏轼字子瞻,苏辙字子由,古代男子普遍在十八岁成年时行冠礼并且取字。
D.嬴:是一个古老的姓,出自上古八姓之一,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姓,文中以“嬴”借指秦国。同时“蠃”也可以特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帝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既紧扣题目,明确论题,又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B.在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时,作者主要用到了事例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方法,对韩,魏,楚三国贿赂秦国的弊端进行了具体论述。
C.针对燕赵两国的国君,作者有褒有贬,一方面赞扬他们能坚守正义,不贿赂秦国,珍视自己的土地;一方面又对燕太子使用行刺之计,赵国听信谗言错杀良将进行了批评。
D.本文借古讽今,通过评论六国灭亡的原因,讽谏北宋王朝应以六国为鉴,面对北方的威胁,不能一味贿赂以求苟安,而要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齐国,燕国,赵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洒下一粒 的种子”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要求:字数800,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抄袭,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