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朱光潜,安徽桐城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晚年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B.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曲四大家之一。《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共四折一楔子。

C.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在今西安附近。

D.六艺,一指古代儒家要求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还有一种说法指六经,也有将《诗经》风、雅、颂、赋、比、兴称六艺的。

2、对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的解说与鉴赏,不当的一项是(   )

A.课文对环境的描写由外而内有层次地介绍宏伟的外观、豪宅的布局、华贵的陈设,展现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

B.课文对贾府的环境是通过婆子们的眼睛而描绘的,以林黛玉的惊奇,来突出贾府“与别家不同”的典型环境。

C.课文的环境描写揭示了贾府荣华富贵的来源和社会地位,特别是对“荣禧堂”的描写,更突出地表现了这一点。

D.课文的环境描写巧妙地融入了贾府衰落的迹象,如贾政室内的“半旧的青缎背引枕”“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

3、以下是小王收到郑先生的著作后的回信,下面四项中使用得体的一处是( )

你寄奉(1)的大作已经收到。拜读(2)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3)帮助。定当珍藏。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4)贵府,当面致谢。

A. (1) B. (2) C. (3) D. (4)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很清楚,把船开到海流中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花样?但是现在一点办法也没有。

B.“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C.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之孝心,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

D.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夫人之力不及此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考古研究中发现,在古代,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有很多,很复杂,主要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自然因素一般是指那些剧烈、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这在考古发现中屡见不鲜。最著名的当属罗马庞贝古城遗址和中国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也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是社会暴力冲突所造成的死亡和社会文化习俗造成的死亡。这些非正常死亡一般会在人类遗骸上留下可观测的痕迹,如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

此外,还有一种非正常死亡现象,与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可能都有关系,在考古中也很常见,却难以通过遗骸研究得以确认,这就是瘟疫。

瘟疫考古线索难以发现。瘟疫类型多种多样,引发的原因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天气原因造成的,有的因环境破坏加剧了瘟疫的流行,有的是不合格的医疗卫生造成的,有的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造成的,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也有一些瘟疫的流行与密切接触动物有关,可分为被动性接触和主动性接触。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瘟疫及其治疗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这说明当时对瘟疫的认识已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瘟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瘟疫除了造成人口的非正常大量死亡,还可能造成社会和文化的大动荡和大变迁。历史上人群的大迁徙和文化的交替背后,都可能有瘟疫的影子。许多朝代的更迭和战争的爆发背后都有瘟疫的影响。尽管瘟疫爆发的记载不断出现,造成的后果严重至极,但在考古发现中却鲜有发现和报道。究其原因,除了考古发掘本身具有的偶然性之外,缺乏对考古发现的准确解读也是重要原因。少量的可能与文献记载的瘟疫有关的考古发现,也很少进行多学科对照研究,较少关注古代人类遗骸上体现的古代疾病甚至瘟疫现象。因此,目前不多的有关瘟疫的考古学研究,一般是建立在考古背景、随葬品、葬式葬俗、埋藏学等间接线索上,通过证据链的方式判断遗址形成的可能,甚至这种可能具有唯一性的解释。考古遗址中出现的大量非正常死亡和埋藏现象,可能是一种对生前病患者的隔离方式,也可能是为避免瘟疫的进一步传播而对病逝者采取的措施。我们据此可推测,史前居民在受到瘟疫威胁时,不排除对病患人群或区域进行了隔离。通过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可能有效控制了瘟疫,也为我们留下了可能与瘟疫相关的考古遗存。

21世纪以来,科技考古技术不断提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引入考古研究后,极大提高了我们认识古代人群和社会的能力。2015年,《细胞》杂志报道了生物考古学者的研究,他们在欧亚天陆5000年前的数个遗址的人骨材料中发现了鼠疫的直接证据。这是最直接、最确凿的对古代人类遗骸进行的有关瘟疫研究相信这种技术会更多地应用于中国考古学,推进中国古代瘟疫的考古学研究。

(摘编自王明辉《人类战“疫”的考古学思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自然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众多复杂因素会造成人类非正常死亡。

B.骨折、创伤、骨骼非正常失踪等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人类非正常死亡的证据。

C.引发瘟疫的原因复杂多样,瘟疫流行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可能都有关系。

D.造成人口非正常大量死亡的瘟疫,可能曾造成社会和文化大动荡、大变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青海民和县喇家遗址为例证明剧烈的自然运动造成的伤害在考古发现中屡见不鲜。

B.文章先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分析古代人类非正常死亡的原因,以此引入瘟疫考古确认之难。

C.文章引用《吕氏春秋》等史料记载,论证当时人们对瘟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D.文章据考古遗存推测:史前居民受瘟疫威胁时曾用隔离、焚烧、迁徙等措施控制瘟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社会性和自然因素双重属性的瘟疫有可能是由《周礼》中记载的“非时之气”造成的。

B.文字记载中瘟疫频发,后果严重,但考古发掘的偶然性使其在考古发现中很少被发现报道。

C.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引入有助于解决在古代瘟疫考古学研究中各方面材料数量不足的问题。

D.目前对瘟疫的考古研究都建立在间接线索上,所以想办法获取有效直接证据是当务之急。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勾画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后,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2)《雨霖铃》中使用白描手法表现男女主人公分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鹃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一句渲染出蜀道夜晚空寂苍凉的气氛;《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 表现了作者被贬江州内心的孤寂悲愁。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丁酉,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C.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D.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姻。

B.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C.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B.李渊大举义兵,名副其实。李渊之子建成、世民以仁行兵,不与百姓为难;攻克西河郡之后,只将郡丞处死,余者不戮一人。

C.李渊乐于倾听,善纳嘉言。李渊悉数采纳刘文静的结交突厥、让突厥资助大量军马的策略,并面授机宜、派其前往突厥请兵。

D.李渊开仓赈贫,深得人心。李渊开仓放粮、赈济百姓,引来更多人士前来投奔,壮大了军事力量,李渊将军队编为左右两路。

4翻译下列句子。

(1)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4)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5结合选文回答:李渊为什么与突厥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法国人文主义作家蒙田说: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丧失;但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写一篇论述类文章;(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