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诗句与节日不对应的一是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
B.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节)
C.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清明节)
D.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寒食节)
2、下列对词的有关知识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俗称宋词。早期的词,本是一种配乐的歌词,可以歌唱。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诗余。
C.词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
D.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李清照、秦观、姜夔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辛弃疾、苏轼、晏殊、岳飞、陆游等。
3、下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在随声附和(hé)着。 B.前方射来的子弹让他本能地扑(pú)倒在地。
C.人们从千里之外的雪地风尘仆仆(pú)地赶来。 D.它提着和(hè)面的手跑出来。
4、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摒(bīng)弃 迷惘(wǎng) 封禅(shàn) 日臻(zhēn)完美
B.逶迤(yí) 处(chù)方 扶掖(yè) 扛(gāng)鼎之作
C.石碣(jié) 抹(mǒ)黑 煴(yūn)火 自吹自擂(1éi)
D.粉垣(yuán) 神龛(kān) 叱咤(chà) 琅琅(lāng)上口
5、对课内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道难》中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叹蜀道战祸之烈。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C.《琵琶行》中的乐曲旋律的变化是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瑟”虽只是乐器,在我国诗歌中已浓缩为“哀婉”的特殊意象,就象“杨柳”已浓缩为“离别/送别”意象一样。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帽子给我戴正了
刘正权
“协警也是警察,你们给我记好了!”局长说完这话,走到队列左侧,看着最边上的陈大华,瞪圆双眼,举手,敬礼,然后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有人想笑,却没敢笑出来。
陈大华努力去正一正头顶的警帽。他头小,警帽总是不愿意配合他的脑袋,自然正不起来。
上岗第一天,就在局长那留下不好的印象,陈大华有点沮丧。
队长是知道原因的,因此在给陈大华分配执勤点时安慰他说,工作态度端正,比警帽戴得正,更有说服力。
陈大华这才宽了心。
春节期间,在外地上班务工的人像鸟儿归巢,全部回来了。路面上车多人多,警力严重不足,协警就成了传说中的革命战士,哪里需要去哪里,通常是一个警察带三四个协警“镇守”交通要道。主要是查酒驾,醉驾。而毒驾,陈大华只在新闻里见过,他们这种五线城市,难得一见的。
作为土生土长的小城人,想要做到如同队长所说的工作态度端正,不那么容易!好几次敬礼完毕,人家车窗摇下,探出一个脑袋,热热络络地骂一句:“陈大华你狗日的啥时眼睛近视了?”
骂这句话的,自然非亲即故。好在,闻不见酒气,开车手续也齐全,陈大华挨了骂, 心里还没气,回道:“那你买车都不晓得请我喝顿酒。”
按照小县城的规矩,买车是大事,跟搬新家一样,是要请喝酒的。 陈大华的意思很明显,公是公,私是私。
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守规矩的。
初一走父母,初二走丈母,长辈面前,不好放肆。初三初四初五,敞开喝酒的日子, 有亲朋故旧知道陈大华所负责的街道位置,喝酒时就打好了算盘,到时迎着那条路走, 陈大华自然晓得网开一面。偏偏,网在那支着,别说一面,半面都没开。简直是自投罗网,好几个熟人因为酒驾,被陈大华抓了现行。“还让人过节不?”
陈大华正一下头顶的警帽:“就是要让人好好过节,才这么严的。”
“你一个协警,不信你能给人敬一辈子的礼!”有人这么口不择言地骂他。确实,协警中很多人干着干着,因为没有指望转正,加上得罪人,悄悄谋了新的出路。
“协警也是警察!”陈大华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 事是在初五早上出的。
值了通宵班的陈大华正准备下班,换班的同事已经在街对面冲他招手,示意他可以走人了。陈大华迈步走在人行道上,一辆白色轿车疯了般从右边冲过来,绿灯数字明明白白显示只剩下一秒了,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这是小孩都熟知的道理。职业习惯令陈大华一边挥手一边去车道上阻拦,示意对方暂停。
然而停下的不是那辆轿车,而是陈大华的思维。
随着一声闷响,陈大华整个身体被撞得腾空飞了起来,落地后随着惯性一个侧滚, 惨了,后面紧跟而来的一台越野车再度碾上他的身体。
在事故现场,局长发现,陈大华的身体都支离破碎了,警帽却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 他的手,以敬礼的姿势出现在大家面前。
队长告诉局长,陈大华在帽子里层缝制了两层松紧带子,为的是让警帽能端端正正箍在头上。
肇事车辆被抓住,白色轿车司机解释是,他的车辆不小心刮擦了后边的越野车,想要逃避赔偿才加大油门抢红绿灯的;而越野车司机因为追着前面车辆想要讨说法才对陈大华造成了二次碾压。
看似站得住脚的解释却遭到了局长的怀疑,局长早先干过刑警,白色轿车司机那话太经不起推敲,眼下车辆都购买了强制险,别说一点刮擦,就是撞了车,也犯不着逃逸, 有保险公司理赔的。
醉驾?肯定不是,司机身上没酒气。莫非是……局长心里一个激灵。 检测结果跟局长怀疑的一样——毒驾。
在给陈大华追认功臣的会议上,有网站记者提出质疑:“一个协警,而且是走在下班路上,追认为功臣,合适吗?”“协警也是警察,请你给我记好了,人民警察的责任担当,有上下班之分吗?”局长的声音猛地提高八度,走到那个记者面前,瞪圆双眼,举手,敬礼, 跟着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帽子,我有戴吗?”记者摸了摸光秃秃的头顶。“这么情绪化的人,怎么当上的局长?”
“是说你无冕之王的帽子呢!”队长上前,轻轻补上一句。 “我不过是个网站记者啊!”
“网站记者也是记者!”
队长拍拍手中的警帽,端端正正戴上头顶。会议结束,得出警了。
(选自《啄木鸟》2 018年第6期)
【1】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帽子给我戴正了”为题,强烈的命令语气,反映出鲜明的职业特点,又将小说的意蕴引向深处:有职有权者应该时刻注意保持清正廉明的形象。
B. “沮丧”“宽了心”“心里还没气”“在心里,顶撞了对方一句”这些描写,精简到位,有助于交代情节,刻画人物。
C. “队长”是个次要人物,但总是在适当的时机,以最少的语言,或安抚部下,或反映下情,或阐释、传达局长的未尽之言,言外之意,精当而细致。
D. 称记者为“无冕之王”,其含义是记者虽然没有具体职务没有权威,但是影响作用极大。
【2】小说中的陈大华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协警也是警察”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7、默写
(1)《劝学》中用走路来形象弟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是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中以典故来比喻自己一生坎坷、满腔幽情,言简义丰,意境朦胧的是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以江水明月的寂静来衬托音乐声音的是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独鹤
韦庄
夕阳滩上立徘徊,
红蓼[注]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
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
褚载
欲洗霜翎下涧边,
却嫌菱刺污香泉。
沙鸥浦雁应惊讶,
一举扶摇直上天。
[注]蓼:草本植物,开淡红色或白色的花。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细节描写:前诗写鹤伫立、展翅的细小动作,后诗写鹤嫌菱刺而不洗濯的细微心理。
B.两诗写鹤都采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前诗以夕阳、沙滩、红蓼为背景进行烘托,后诗以溪涧、蓝天为背景进行烘托。
C.两诗都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两首诗中,鹤的颜色、动作为实写;都着一“应”字表猜测,是虚写。
D.两首诗的艺术手法也有不同:前诗主要是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后诗运用了用夸张的修辞,作了动态的描写。
【2】两首诗借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曹操将击乌桓(1),诸将皆曰:“今深入征之,万一为变,事不可悔。”郭嘉曰:“公虽威震天下,胡恃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操从之。行至易,郭嘉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趋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初,袁绍数遣使召田畴于无终(2),又即授将军印,使安辑所统,畴皆拒之。畴忿乌桓多杀其本郡冠盖,意欲讨之而力未能。及曾操定冀州,遣使辟畴,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曰:“普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拜为蓨令,随军次无终。
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3)可不战而禽也,”操曰:“善!” 乃引军还。
八月,操登白狼山,卒与虏遇,众甚盛。操车重在后,披甲者少,左右皆惧。操登高,望虏阵不整,乃纵兵击之,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
公孙康欲取(袁)尚、(袁)熙以为功,乃先置精勇于厩中,然后请尚、熙入,未及坐,康叱伏兵禽之,遂斩尚、熙。操枭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新!”牵招独设祭悲哭,操义之,举为茂才。
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 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节先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①乌桓: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之一,本属东胡,汉初匈奴灭其国,余众迁至乌桓山,因以为号。 ②无终:地名。③蹋顿:人名,乌恒首领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B.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C.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D.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军/不得进/操患之/以问田畴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辎重,古代军事用语,指行军作战时部队所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B.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后来亦借指平民百姓。
C.礼命,国家记载名位尊卑的礼籍和君王封官授爵的策命,也指礼聘和任命。
D.茂才,汉代的一种察举科目,原作“秀才”,因避光武帝刘秀讳而改为茂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长于纳谏,精于谋划。征讨乌桓前,能够聆听部下的不同意见,做出自己的判断;行军至无终,又采纳田畴的建议,及时调整进军方略 。
B.曹操威名远播,招贤纳士。当初袁绍曾多次征召田畴都遭拒绝,但见到曹操派遣的征召使者后,田畴非常痛快地随使者来到军营并为曹操所用。
C.曹操用兵有法,决断果敢。曹操和胡人相约在白狼山作战,当时士兵都产生畏战情绪,曹操敏锐地觉察到敌方军队不整,果断出兵,一战告捷。
D.曹操通晓人情,处事灵活。曹操救免了违反军令为袁尚设祭悲哭的牵招,并举荐他为茂才;又在征讨乌桓凯旋后重赏了当初劝阻他出兵的部下。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胡特其远,必不设备,因其无备,卒然击之,可破灭也。
(2)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10、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幸福是拥有健康的身体,知心的朋友和充满希望的明天。有人说,幸福是一次次地成功,是一次次地分享。 有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是对美好事物的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幸福的经历,感受和理解。在你的心中是否也曾拥有过幸福?
请以“幸福是什么”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