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

C.行城子河,出入乱石中

D.请罪于母,母不许

3、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加横线的词语全部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日前①访问贵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本人写作才能②超群绝伦,如能③加盟贵社,定当④鼎力工作。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与我⑤洽谈

A.②④ B.③⑤ C.④⑤ D.①③

4、关于元杂剧的一些说法不当的一项

A. 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些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音乐组织的单元。楔子是指四折以外增加的独立段落

B. 杂剧剧本由曲词(元杂剧的主体)、宾白(剧中人物的对话)、科(主要指演员的动作)和舞台说明、剧名等构成

C. 杂剧角色分末(男角)、旦(女角)、净(刚强、凶恶或滑稽的人物)、杂(末、旦、净以外的杂角)等。正末和正旦是元杂剧的主唱角色

D. 元代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关汉卿是中国戏剧的奠基人之一,他和马致远、王实甫、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连衡而诸侯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③于其身也,则师焉④天下应⑤不如登之博见也⑥伏尸百万,流血橹⑦然陈涉枢之子⑧故木受绳则⑨五亩之宅,之以桑⑩孔子郯子、 苌弘、师襄、老聃

A.①⑥/②④⑦/③⑧/⑤/⑨⑩ B.①⑥/②⑩//③⑨/④⑦/⑤⑧

C.①⑥⑩/②⑨/③/④⑦/⑤/⑧ D.①⑥/②⑨/③⑩/④⑦/⑤/⑧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0这个后起的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这在现代数学界仍有争议。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早期的简牍中可以看到,至少在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算术中还不存在“整数零”这个数学概念。

众所周知,相较于其他整数,“零”出现得相当晚。现代数学的整数符号0是印度人在公元5世纪发明的,传入中国就更晚了,中国先秦的古籍中,找不到任何表示这个整数的字眼,0根本没有出现过,“零”也只有“零落”一类的意思,尚未表示数字。

学者研究指出,古代中国人是有类似“零”的概念的。比如中国哲学很早就有了“无”的观念,和“有”相对。再比如古人利用算筹进行计算时,会以空位表示该位“没有值”。但是,这些大多都是“空集”“空位”之类的观念,而非严格意义的“整数零”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甘肃居延扇水全关遗址出土了万余枚汉代简牍,其中一枚记录了如下一些数字:“负七、负五、负三、负一、得二、得四、得六、得八。”与之类似的是西北地区出土的几枚汉代简牍,这些木简应该是用于考核相关人员的工作绩效的。用现代数学常识来看,这种数数方法显得十分别扭,但对于汉代人而言,这样计数再平常不过了。他们眼中整数的序列,就像现代人乘坐电梯一样——从一楼往下一层,不是零楼,而是负一楼。抽象地说,在他们看来,整数不是现代定义中数轴上的点,而是数轴上的线段。通俗地讲,他们的整数计算就是“囫囵数字,论个儿数”(其实严格地讲,当时也还没有现代数学意义上的“正负”概念)。这种数学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风俗传统,直至今日仍有痕迹可循。

从数轴的角度理解中国式的计时方法,所谓“两天”,只需要起点终点分别为第一天、第二天这两条线段的任意点,而不必积累满两个整天的长度。中国传统的服丧制度正是如此,按规定嫡子为父服丧须满三年,这里的三年是指二十五个月,而非三十六个月——因为无论怎么算,二十五个月都能经过三个“年线段”。既然正整数的概念均为缺少左端点的线段,且没有零的概念,自然计数的起始点就是一而非零了——计算岁数的方式正是如此,出生就算一岁,中国人的传统是没有零岁的,所以除夕出生的婴儿,大年初一就已经两岁了,这种计“虚岁”的古老方法,很多现代中国人很难理解,其实这正是早期中国整数观念的孑遗。

尽管整数的概念是数轴上的线段而非点,但值得一提的是,古代中国人仍在很早的时候就发明了分数。出土的先秦秦汉数学文献中频频见到发达的分数计算。古代中国发达的分数计算与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并存了至少几百年,迟迟不产生“零”,尽管很难想象,却偏偏就是事实。

数学界对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当然都是从数学理论的角度出发的。不过,如果改从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根据汉代出土简牍所见的情况,“零”的确既不能说是“自然产生的数”,也不能说是“数起来很自然的数”,确实一点也不“自然”。

(摘编自《汉简无“零”》,中国社会科学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0在中国古代数学概念中并不存在,这个符号是一千多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B. 中国古代与“有”相对的“无”,其实就相当于现代数学意义上整数“零”的概念。

C. 汉代人计数时有正数与负数,但二者中间缺少零,这就导致计算结果不够准确。

D. 0是否属于自然数的争论是一个数学理论问题,直到现在依然没有明确的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段先提出0作为整数是否属于自然数的疑问,全文最后又与之呼应。

B. 第四段列举汉代木简上的数字,用事实论证当时并不存在整数“零”这一概念。

C. 文章介绍中国计虚岁的传统,为了论证缺少整数零造成了现代人理解上的误区。

D. 文章涉及到了数学、考古、民俗等文化领域,融科普性、文化性、趣味性于一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古籍中没有整数0,“零”只有“零落”之意,表明古代中国数学整体上的落后。

B. 正整数的概念缺少左端点而且没有零,这种现象导致自然计数起点为一而非零。

C. 中国古代发达的分数计算和相对落后的整数观念体现我国古代数学发展不均衡。

D. 从历史考证看,0不能说是自然产生的数,用起来别扭,因此说它是“自然”数不妥。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写男女主人公少年时一起愉快玩耍、尽情说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与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异曲同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范舍人①书怀

陆游

岁月如奔不可遮,即今杨柳已藏鸦。

客中常欠尊中酒,马上时看檐上花。

末路凄凉老巴蜀,少年豪举动京华。

天魔②久矣先成佛,多病维摩③尚在家。

(注)①范舍人:范成大,曾任中书舍人。②天魔:天子魔的简称,即欲界第六天魔王波旬。他有无数眷属,时常障碍佛道。③维摩:维摩诘, 早期佛教著名居士、在家菩萨。

【1】下列对本诗的内容的理解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岁月如奔马不可阻挡,而今杨柳已枝叶繁茂来写出时光易逝,抒发时不我待的急切心理。

B.颔联的“客中”“马上”生动描绘了诗人为了实现抗金理想而到处奔波忙碌、鞍马劳顿的形象。

C.颈联以巴蜀和京华对举,初入仕途与贬谪远荒,意气风发与失意彷徨,通过地名抒发强烈情感。

D.当年是少年豪举名动京华,现如今末路凄凉终老巴蜀,今昔形成鲜明对比,更显得世事难料。

【2】此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候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徒。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九,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来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待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水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

B.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

C.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

D.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是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技能: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骑射,御即驾驭马车技术,书即读书,数为算数。

B.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之意。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成为“孝廉”,后代演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阳嘉,汉顺帝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

D.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与之相类似的还有请骸骨、乞身、乞养、告老、致事、致仕等,都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衡超尘凡拔俗、不慕名利。他不好交接俗人,曾经多次拒绝统治者的招罗,“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充分表现了张衡拔俗的品格。

B.张衡博学多才,尤善机巧。他通五经,贯六艺,制做了候风地动仪,能准确预测地震之所在,令人佩服,朝廷也根据地动仪记载地震的方位。

C.张衡忧国忧民,小心谨慎。他在天下奢侈之风盛行时作《二京赋》讽谏,升任侍中在皇帝身边时,为了不得罪宦官,他小心应对皇帝的问话。

D.张衡善理政务,机智果断,他出任河间相时,暗中查访奸党,然后一举抓获,心思细密并富有斗争智慧,河间上下政治清明,张衡政绩卓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2)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请以“乐在其中”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综合运用表达方式 ②内容具体,情节有波澜 ③至少用上两种修辞 ④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