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六国互丧,赂秦耶——率,全都

B. 嬴而不助五国也——与:和,跟,同

C.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心动,想要

D. 郦元之所见闻,与余同——殆,一点儿也不

2、下列各项中,对《红楼梦》作品故事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宝玉见秦钟人品出众,心中似有所失。他恨自己生在侯门公府之家,不能早与秦钟交结。秦钟见宝玉也自思道:“天下竟有这等人物!如今看来,我竟成了泥猪癞狗了。”

B.袭人欲借“赎身”规劝宝玉,要求三件事:不要动不动就说化灰化烟;在老爷跟前要作出爱念书的样子;不许毁僧灭道,要改掉爱红的毛病。若都依从,便不离开。

C.众人看戏,打赏小旦龄官,凤姐说这孩子活像一人。宝钗心知,笑而不说。湘云亦猜着,不敢说。宝玉接口道像林姑娘,宝钗听了,忙使眼色,众人都笑起来。

D.刘姥姥带外孙板儿到贾府攀亲。周瑞家的帮助她见到凤姐。凤姐从言谈中知其来意,只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也大有大的难处,但还是施舍了她些许银两。

E.铁槛寺老尼净虚为帮张大财主家退聘礼,请凤姐帮忙。凤姐先推脱,后说不怕阴司地狱报应,索要三千两银子,使手段摆平此事,结果使退亲双方儿女殉情。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B.《楚辞》是我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因运用楚地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地方色彩而得名。

C.《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雨果历时六个月完成的伟大作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纯洁善良,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是作者心目中美和善的化身。

D.巴金1931年写成了“爱情三部曲”之一的《家》,随后顺着《家》的线索,陆续写成了另外两部作品《春》《秋》。三部作品中,影响最大的《家》是新文学的第一部畅销小说。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然,这两种“法治”价值追求的异同,都值得思考。相互间的比较与分析,不是为了争辩出谁优谁劣,而是为了推进我们今天的法治建设。

①“定分”方能“止争”,“止争”则各司其职,互不相争

②中国古代虽有“法治”这个词,然而却无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③古代西方的法治则不仅要“定分止争”,更强调分权与制

④强调法律确定人的名分、物的权属等问题的作用

⑤古代中国以“定分止争”作为“法治”的基本价值要求

⑥进而在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发展社会经济,实现社会和谐

A.②⑤④①⑥③ B.①⑤④②③⑥ C.①⑤④②⑥③ D.②⑤③⑥④①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确保神舟号的顺利发射,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任务。

B.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耸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C.这项新规定颁行一年多,已经露出危险的苗头,如不及时关注,只恐怕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D.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成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常使我意兴阑珊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

①不久之前的报纸披露,有专家倡议部分恢复繁体汉字。人们可以从繁体的汉字之中读出古人造字的匠心,例如“愛”之中包含了“心”,“親人”必须相见,如此等等。繁体汉字的阅读和书写犹如拜谒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有机会再次向祖先表示由衷的敬意。

②当然,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反驳的声音迅速传来。繁体汉字笔划繁杂,孩童的识字必须耗费巨大的精力,甚至有可能畏难不前。一些人举出了几个典型的例子——先生们,请默写“簫、齊、鸞、齡、靈、叢、釁”这么几个字,感觉如何?

③如果允许插嘴凑趣,我愿意追加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使用篆书书写。篆书不仅更为接近古代的象形文字,形象直观;而且,篆书的历史更为久远。繁体汉字来自祖先的创造,篆书来自祖先的祖先。不能抱怨这种要求的刁蛮无理,若根据专家的逻辑,篆书与繁体汉字无非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罢了。

④相信我——提出篆书书写的意图并非制造某种夸张的调侃,而是再现文字史的概貌。篆书构成了文字史的第一个鼎盛期。众所周知,繁体汉字的流通大约中止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事实上,文字史内部另一个更大的转折是篆书退出日常的书写领域——时间大约是汉魏之际。我想指出的是,从篆书开始,或明或暗的汉字简化运动几乎始终活跃于文字史之中。总之,篆书、隶书、楷书以及相继而来的行书和草书无不包含了简化的意图。

⑤我不想纠缠每一个字的简化方案,也不想谈论隶书之后诸种字体性质各异的简化特征,我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是:那些专家为什么未能察觉文字史内部如此明显的演变倾向——为什么未能察觉,恢复繁体汉字恰恰与古人的理念背道而驰?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

⑥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不胜枚举。从四大发明到长城或者大运河,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绚烂的唐诗宋词,历史曾经将一笔又一笔享用不尽的财富转交给后人。这些财富的内容如此丰富,以至于许多人常常遗忘了最为重要的一笔——古人的创造精神。

⑦偶尔能听到一种舆论:我们这个民族温柔敦厚,拘谨含蓄,很少显示出蓬勃的创新冲动。这种观点显然不对——一个没有创新冲动的民族怎么可能留下那么多文化遗产?但是,多数人愿意承认另一个特征:我们这个民族崇尚古人,尊重传统,敢于自我作古、独树一帜的人并不太多。对于某些人说来,古人的辉煌业绩时常悄悄地转化为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牢笼。这时,一个问题愈来愈尖锐: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

⑧我想更多地提到“古人的创造精神”。相对于依循古制,创新远为艰巨。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创新不是单纯地依靠灵感、聪明和想象力,更为重要的是,创新还包含了历史条件的深刻洞察。创新意味着在最为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实施新的举措。为什么篆书消亡于汉魏之际?历史条件的改变无疑是极为重要的诱因。公务文字交流数量的急剧增加,书写工具的改变,这一切无不迫切地召唤另一种更为便捷的新型字体。这时,文字创新及时地赢得了一个空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汉字简化存在相近的理由:文字交流的规模前所未有,书写工具的日新月异,大众的识字如何更为容易,孩童如何启蒙教育——这时,汉字的简化成为一项疏通瓶颈的文化工程。尽管如此,对于许多人说来,一个小小的不适已经足够瓦解创新的冲动。

⑨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什么?至少可以从文字史的演变察觉,古人曾经与他们所处的时代积极互动。如果想到的仅仅是恢复繁体汉字而没有意识到这些汉字的来龙去脉,没有意识到隐藏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背后不懈的创造精神,那么,这种做法业已迹近于买椟还珠了。

⑩许多人已经熟悉了李鸿章的形容:现代社会的降临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科技,这个世界的变化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各种剧烈的震荡纷至沓来。这时,古人的现成经验显然不够用了。期求数百年乃至上千年以前的古人完整地解答当前遭遇的问题,只能证明我们的平庸和懈怠。古人的业绩属于过去,古人给予我们的最大馈赠毋宁是:如何创造自己的时代。

⑪无论是争辩汉字的繁简还是别的主题,“古人的创造精神”必须成为我们关注的首要内容。

(有删改)

1根据文意,第③段中“专家的逻辑”是指什么?

2联系全文,下列有关“繁简之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繁简之争不仅是选择汉字形体的争议,更显示出思想观念的差异。

B.主繁方从字形的文化内涵角度强调恢复使用繁体字利于传承文化。

C.主简方从书写的便利实用角度强调简化繁体字与传承文化不冲突。

D.繁简之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恢复繁体汉字,因而是全文的中心话题。

3概括第④段的大意。

4简析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5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试分析下列事例中所体现的“创造精神”。

近几年电子商务迅猛发展(如淘宝、京东等),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消费模式。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借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子路没有尽到家臣的职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统治者身居高位则应谦逊虚心,广纳善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与司马光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在结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聊表敬意。

(5)在《六国论》中,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6)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阿房宫中的宫人早晨梳妆打扮时,倒掉洗脸水后,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焚香熏衣时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7)李斯在《谏逐客书》的末尾作结时指出秦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会导致国家内忧外患,具有极强的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谴疟鬼

韩愈

屑屑水帝魂,谢谢无馀辉。

如何不肖子,尚奋疟鬼威。

乘秋作寒热,翁妪所骂讥。

求食欧泄间,不知臭秽非。

岂不忝厥祖,靦然不知归。

湛湛江水清,归居安汝妃。

降集随九歌,饮芳而食菲。

赠汝以好辞,咄汝去莫违。

(注)①屑屑:不安;②谢谢:辞别;③靦(miǎn):面红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气盛言宜,把疟疾比作疟鬼,斥其辱没家门,表达誓要斩草除根的决心。

B.疟鬼是水帝不肖之子,喜欢耀武扬威,趁秋季到来,为害人间,被百姓咒骂。

C.写疟鬼恬不知耻,在病人呕吐物中求食,不避污秽,侧面描写疟疾病症之重。

D.诗人劝疟鬼回家陪伴家人,在想象神明之境的时候借鉴了楚辞中的丰富意象。

2请从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标题。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语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天下平日久           承:连续

B.所居之官积年不徙        辄:总是

C.傍行八道,施关        发:打开

D.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阴:暗地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虽才高于世,无骄尚之情        机发吐丸,蟾蜍衔之

B.妙尽璇机              衡常思图身

C.精思傅会,十年           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D.再迁太史令             又多豪右,共不轨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记先叙其才,“少善属文”说明他具有先天的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他注重社会实践。“通五经,贯六艺”是其才能的集中体现。

B.在叙其才后紧接着叙其德。“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具有谦虚稳重、超尘脱俗的品格,“不行”“不就”“不应”表现他不慕荣利的德行。

C.介绍地动仪虽不足二百字,但详尽记述制造时间、质地、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这段文字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D.“阴知奸党名姓”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的政绩,寥寥几笔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廉吏形象。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请以“拒绝诱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