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宁许以负秦曲
B.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舍相如广成传
C.引赵使者蔺相如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宁许以负秦曲
2、下面的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的是( )
A.假借于藏书之家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亮见权于柴桑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3、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于是。
B.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辟:开辟,侈:奢侈。
C.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D.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5、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钩心斗角”一词出自《阿房宫赋》,原指宫室建筑结构的交错和精巧,后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与中心区相连;斗角,指屋角相对。
B.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同时赐以字,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
C.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千乘之国”意思是指拥有许多兵马的国家,出自《论语·先进篇》。
D.《左传》和《史记》都有高超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史记》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
6、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在镇东头的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钉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呑呑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 ”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预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预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什么时候死的?”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
“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描写爆竹燃放的场景,凸显了旧历新年即将到来的热闹气象,这与后文祥林嫂的悲惨离世形成了鲜明对照。
B. 文章通过祥林嫂向“我”探询一个人死后是否有魂灵一事,设下悬念,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关心祥林嫂命运方面。
C. “我”听到四叔骂人的话,感到诧异和不安;听到短工告知的消息后,常常感到负疚,体现了“我”的反省精神。
D. 短工“简捷的说”和“淡然的回答”,表现了他把祥林嫂的死亡看做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揭示了人心的冷漠。
【2】请结合全文,分别概括祥林嫂与“我”见面前、见面时和见面后的心理状态。
【3】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从《诗经·氓》最后一段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2)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在千年之前,屈原就在《离骚》中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导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坐见白发寄别朱仲开、张瓯江①
【明】陈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
注:①朱仲开、张瓯江均为作者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深夜久坐时所闻,起到了以动写静、烘托气氛的作用。
B.颈联虽没有点明季节,但由残叶飘零的树林、林中满地的落花可知是冬季。
C.尾联点明寄友的题旨,在前三联层层铺垫下,尾联情感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D.这首五言律诗平实、自然而又韵味深长,其中蕴含着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9、(甲)
楚在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乙)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屠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愿计幸而时中臣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候。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两段文字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寿,祝颂之辞。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B.侯,古代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二等,比“伯”高一等。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死叫“薨”,称大夫死叫“不禄”,称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两段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邦善于用人,虚心纳谏。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能虚心向谋士请教,采纳建议,热情款待项伯,约为婚姻。
B.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甲)文中,他面对危情,既惊呼“为之奈何”,虚心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接着又低声下气地拉拢项伯,使项伯为他所用,使局势出现转机。
C.张良为人精明。(甲)文中,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醒悟而予以采纳;在(乙)中,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D.张良是眼光锐利的谋臣,足智多谋,胸有韬略。面对故人报信,他处变不惊,从容应对;他计败峣下秦军,又说汉王授印于韩信,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结合自己2020年的经历,以“有一种甜”为标题,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感情真挚,思想健康;②内容充实,详略得当,中心突出;③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简明,描写生动、细致,抒情、议论画龙点睛;④语言通顺,结构完整;⑤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⑥用词贴切,句式丰富、灵活,善用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