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一、选择题(共5题,共 25分)

1、下面对琵琶女形象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当年色艺具佳。她的名字列在教坊第一部,她的演奏曾教“善才”称服,容貌被秋 娘妒忌。

B.琵琶女曾经红极京城。演出时,京城的富贵子弟都争着向她赠送锦帛,纷纷邀请她一起饮 酒祝贺。

C.琵琶女命发生了转折。因为弟弟从军,阿姨去世,她失去依托;因为年长容颜衰老,而被 人冷落。

D.琵琶女晚景凄凉孤单。年纪老大,琵琶女嫁给了商人,因商人重利轻离,她的生活时常陷 入孤独。

2、下列对《红楼梦》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

B.太虚幻境中,贾宝玉在秦可卿的陪伴下来到“薄命司”,看到了“金陵十二钗正册”,翻看了其中的内容。尔后又闻了“群芳髓”,饮了“千红一窟”。

C.周瑞家的道:“各位都有了,这两支是姑娘的。”黛玉冷笑道:“我就知道么!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呀。”周瑞家的听了,一声儿也不敢言语。这周瑞家的女婿便是贾雨村的好友冷子兴。

D.宝玉用《牡丹亭》中“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来试探林黛玉,林黛玉非常生气,宝玉连忙道歉。在回房的路上,林黛玉听到《西厢记》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十分感慨缠绵。

3、请选出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诗句( )

A.春水船如天上行,秋色人似画中游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4、《红楼梦》中人物的居住环境往往与其性格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面悬着一个匾额,四个大字,题道是‘怡红快绿’……抬头一看,只见金碧辉煌,文章闪灼。”这是率性多情、怜香惜玉的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

B.“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精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这是灵心惠性、多愁善感的林黛玉的住所——潇湘馆。

C.“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这是精明强干、阔朗豪爽的贾探春的住所——秋爽斋。

D.“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这是贞静淡泊、超然物外的李纨的住所——稻香村。

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④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⑤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⑥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⑦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 ①④⑤⑦ B. ②③④⑧

C. ②⑤⑥⑦ D. ①③⑦⑧

二、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1】下列有关这段文字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

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

【2】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第二段中说“寒风扫高木”一句用“高树”替代“高木”“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三、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 5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_____________”两句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表现蜀道山高路险。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_ 。”

(3)李商隐《锦瑟》一诗中的“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创设出无比美妙的意境,表达作者内心的怅惘之情。回环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忽而当心收拨,于是屏息凝声,四下皆静。此处以静来衬托琵琶女演奏技艺高超的句子是:__________ 。以琵琶女的遭遇身世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_________”这两句诗上。

(5)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____”一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 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联想到丰富的历史往事,于是借西塞山抒发自己对历朝盛衰荣辱的感叹。

B.首联运用了比喻和俯仰结合的描写手法,描写西塞山前江水蔚蓝、天空云如白絮倒映在澄澈的江中的优美和谐的景色。

C.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巧妙的写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D.颈联以羡慕的心情对西塞山一带烹紫蕨、摘黄柑的乡村生活加以赞美,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 5分)

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狗彘食人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数罟不入洿池   洿:深

B.狗彘食人而不知检  食: 吃

C.五十者可以帛矣   衣:穿

D.五亩之宅,之以桑  树:种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王道之始也”中的“之”字相同的一句是( )

A.数口家可以无饥矣

B.五亩之宅,树以桑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D.然而不王者,未有也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用不尽,就能让老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意的。

B.孟子认为,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滥捕乱伐, 使老百姓对“养生丧死”无憾,国君就能够为王, 使天下百姓归顺。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说明梁惠王对国家治理还没有尽心。

D.选文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道理和措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六、作文(共1题,共 5分)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国贫民弱,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如椽之笔唤醒国人麻木的灵魂。21世纪,中国国富民强,人们却遭遇了“非典”和“新冠”两次疫病的袭击。假如生活在今天,面对这种情况,鲁迅先生是否应该弃文从医,救治国人病痛的身体?

请从“应该”或“不应该”两种立场选择其一,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