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每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填入划线部分最恰当,将选项填入括号内。
【1】那时,国家正处于______,老百姓几乎没有一天安宁的日子。( )
A.家破人亡 B.流离失所 C.多事之秋 D.路不拾遗
【2】原来贫困的家庭如今生活富裕了,儿子花钱开始大手大脚,母亲可以用下面的____________来教育儿子。( )
A.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B.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C.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D.不饱食于终日,不弃功于寸阴。
2、填入下面句子中的俗语正确的一项是( )
老在潜意识里想“这样做可能会有风险”遇事不果断,结果把机会白白放过了。
A.鼻子都气歪了
B.一个巴掌拍不响
C.前怕狼后怕虎
D.打开天窗说亮话
3、我能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解释。
(1)尽:①完;②全部用出;③都,全。
尽开颜( ) 用尽力气( ) 取之不尽( )
(2)开:①展开;②写出,说出;③使显露出来;④举行;⑤发动,操纵。
开车( ) 开会( ) 尽开颜( ) 开价( )
4、关于“读书”,苏轼提出:“旧书不厌百回读,______”;《论语》中提到:“我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朱熹写到:“余尝谓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____“;他在《观书有感》中写到:“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关于“读书”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用简短话语概括:__________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把字写漂亮。
fēn fù dīnɡ zhǔ huǐ miè mánɡ lù
( ) ( ) ( ) ( )
lí mínɡ shū kān
( ) ( )
6、补充名言。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笔如有神。
2.书犹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
4.江南几度梅花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把句子补充完整。
(1)圆明园的毁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五壮士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一句式来表现松鼠 。作者用了三个动词“ ”“ ”“ ”来表现松鼠对于微小危险的 能力,从而更显出它“ ”的天性,由此表现出它的“ ”。
9、课外阅读。
①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③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④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⑤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⑧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这样的过程。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远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非所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勾画出三次远足经历中离别时父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5】想一想,三次离别时父亲的表现有何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我能行。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尖牙利齿,目露凶光,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 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打算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 ,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细细打量,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老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老婆婆家的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 , 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 ,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 ,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就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1】将下列成语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
安然无恙 人喊马嘶 扶老携幼 大惊失色
气宇不凡 欣喜若狂 恍然大悟 狼狈逃窜
【2】每年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为什么逃往深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村人们上山避难时遇到了谁?他有什么特别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乞讨老人是怎么把“年”兽撵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除夕有哪些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月光启蒙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A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B ),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那时,我们虽然过着清贫的日子,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关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自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毛娃笑,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重谣智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我问:“朝哪里猜?”母亲说:“朝吃的猜。”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在第1段中,将“慈祥”、“安详”两个词语分别填入下面括号内。
(A_______),(B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月光下,母亲为“我”唱民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谜语。
【3】“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这句话中第一个“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第二个“长”的意思是__________。
【4】理解运用。
①本文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月亮,并以“月光启蒙”为题。短文中有一句原话对“月光启蒙”的含义做了具体解释,请你找出来后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明月,容纳着无数中国文人的憧憬与幻想,唐代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_。”读这句诗时我们眼前浮现出________________的生动画面。
【5】句子赏析。
①短文中画曲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加油站
春蚕
蝴蝶,素有“飞动的花”的称号,可见它的美丽;金鱼,素有“水中之花”的美名,也可见它的漂亮。可是我既不爱那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华的春蚕。
春蚕,既没有华丽的衣衫,也没有动人的名字,但它的精神却是高尚的。它要求的,仅仅是几片桑叶,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吐出宝贵的丝,一直吐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家邻居养了些蚕。有一次,我目睹了蚕儿吐丝结茧的情景。它们蜕了四次皮之后,便开始了那不平凡的工作——吐丝。春蚕用吐出的又细又软的丝,把自己裹了一层又一层,结成椭圆形的茧后,它仍在里面吐呀,吐呀……直到最后。啊!春蚕,你就是这样结束了你短短的一生!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啊!
想到蚕儿不知疲倦地吐丝的景象,我不禁叹道:“春蚕,你为了造福人类,宁愿牺牲自己,这是多么高尚的精神啊!”爸爸深情地说: “是啊,人也应该这样,应该做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
蚕儿死了,但春蚕吐丝的景象仍浮现在我的眼前。啊,春蚕,你永远活在我心里!
1. 解释词语。
朴实无华: 。
默默无闻: 。
2. “我”为什么“既不爱美丽的蝴蝶,也不爱那漂亮的金鱼,却爱朴实无华的春蚕”?
3.短文是怎样写蚕“朴实无华”的?
4. “我”既然爱蚕的“朴实无华”,为什么又说蚕吐丝是“不平凡”的工作?
13、认真阅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
伞
①那年,我回到东北创作一部小说。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正写得如醉如痴,电话响了。是妈妈打来的。她说:“我就在你楼下,下雪了,我来给你送伞。今天早点回家吃饭吧。”②没有比写到亢奋处遭受打扰更让人不快的了。我懊恼地说:“雪有什么可怕的!我用不着伞,你回去吧。”妈妈说:“我看雪中还夹着雨,怕把你淋湿,你就下来吧!”我终于忍耐不住了,冲着电话吼道:“你也是,来之前怎么不打个电话,问问我需不需要伞!我不要伞,你回去吧!”③我挂断了电话。听筒里的声音消逝的一瞬,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饶恕的错误!我跑到阳台,看见飞雪中的妈妈撑着一把天蓝色的伞,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她的腋下夹着一把绿伞,那是为我准备的啊!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张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看着她渐行渐远。④也许是太沉浸在小说中了,我竟然对春雪的降临毫无知觉。从地上的积雪看得出来,它来了有一两个小时了。确如妈妈所言,雪中夹杂着丝丝细雨,好像残冬流下的一行行清泪。做母亲的,怕的就是这样的泪会淋湿她的女儿啊!而我却粗暴地践踏了这份慈爱!⑤雪停了。黄昏了。我回到妈妈那里。做了错事的孩子最怕回家,我觉得心慌气短。妈妈分明哭过,她的眼睛红肿着。我向她道歉,说我错了,请她不要伤心了。她背过身去,又抹眼泪了。⑥晚餐桌上,妈妈用一句数落原谅了我。她说:“以后你再写东西时,我可不去惹你!”⑦我鼻子一酸,眼前又闪现出她夹着伞缓缓离去的背影。我明白,妈妈就是那把伞,阴郁了自己,给了我晴朗。
材料二:
某小学为了了解学生和父母的亲密程度,便对五年级的458名同学进行了一次问老调查。下表罗列了其中两个问题的统计数据。
问题1:父母记得你的生日吗? | 问题2: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 ||
选项 | 比例 | 选项 | 比例 |
记得很清楚 | 89.08% | 记得很清楚 | 35.58% |
有时会出错 | 6.77% | 只记得其中一人 | 28.49% |
记不住 | 3.28% | 两人的都记不清楚 | 20.62% |
不知道他们是否记得 | 0.87% | 从来没有记过父母的生日 | 15.31% |
材料三:
107岁的妈妈去参加别人的婚礼,桌上摆着喜糖,老人拿了没吃,而是放在口袋里。到家后,她从兜里掏出一颗,递给身旁84岁的女儿。女儿接过糖,脸瞬间笑成了一朵花。这个简单的举动,让众多网友鼻子一酸…… |
【1】以上阅读材料表达的共同看法是( )
A.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却不知道爱父母。
B.父母和孩子都应该互相关爱。
C.父母对孩子的爱,往往会超过孩子对父母的爱。
【2】读了材料三后,你觉得最恰当的评论是( )
A.两位老奶奶都好幸福。
B.不管孩子长多大,在父母眼里永远都是小孩。
C.牙都没了,还给她糖,纯属多余。
【3】细细品味,三份材料传递出怎样的父母之爱?选择合适的词语填一填。
慈爱 宽容 无私
材料一:____________ 材料二:___________
材料三:____________
【4】细读材料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场景,并写写原因。
场景: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
【5】材料一的结尾说:妈妈就是那把伞,阴郁了自己,给了我晴朗。那么材料二、三中的父母是什么呢?仿照着写一写。
材料二:父母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百岁的妈妈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理解
(购买 买卖 出售)记忆
①就像在做梦一样,数学单元测验,我(竟然 果然)得了100分。等到清醒过来的时候,我已经坐在“易忆屋”里喝果汁了。
②“真神奇!”我惊叹道,“只要把数学学习记忆输入头脑就能考好,再也不用学得辛苦还挨骂了!青青姐,有期末考试的记忆吗?”“易忆屋”的主人青青点点头“当然有,不过上次是免费体验,这次要收费。”
③“很贵吗?
④“一次性的便宜,有效期是 24 小时;长期记忆的价钱则较贵,但考虑到使用频率,还是购买长期的划算。”
⑤我看到了桌上的价目表。啊,何止是贵,简直是天文数字的费用!我张口结舌, 半天说不出话来。青青看出了我的窘.态.,安慰我说:“没有这么多钱,没关系的。你
可以出售自己记忆换取价钱,然后用来抵扣这些费用。”我脱口而出:“啊,太棒了! 可是——学渣的记忆有什么用呢?”
⑥“可别这么说。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你认为没有用的记忆,对别人却很有价值哟!对了,我上次操作时顺便浏览了你的记忆,五岁生日会那段,也就是父母给你点蜡烛、唱生日歌、切蛋糕的那些情景,有人愿意购买,你愿意出售吗?”她微微一笑,“不过,一旦售出,这段记忆就不再属于你了。”嗨,到目前为止,我有过十次生日会了, 蛋糕都吃腻了,早已失去了( ) yòuhuò,少一次的记忆又有何妨?我欣然应允。从此,我频频出入“易忆屋”。
⑦考试成绩因此直线上升,我从人见人嫌的学渣成功地逆袭成了大家羡慕又嫉妒的学霸。除了长期的学习类记忆,我也会购买潜水、蹦极、明星见面会等一次性记忆,用来感受放松和刺激。当然,我也出售了许多自己的记忆:野餐、游园会、参观战争( )fèi xū、朋友间的小秘密……渐渐地,在我的眼中,朋友的面孔也日趋模糊,我甚至想不起同桌的名字......
⑧在某个阳光温暖的周日傍晚,我看到一对中年夫妇满脸笑容地为我点蜡烛、唱生日歌、切蛋糕……他们是谁?我实在想不起来,只能诧异地望着他们。他们难过地哭了,喊着:“我的儿子,记得我吗,我是你妈妈!”“我是你爸爸……”
⑨我的心都( )chàndǒu了,我丢失了父母的爱?是的!甚至连起码的爱父母也丢了!我太不应该了!难道为了提高成绩,就可以不择手段?就可以放弃父母的爱?放弃对父母的爱?
⑩于是,我又来到了“易忆屋”。
【1】题目的括号里应当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第①自然段的括号里应当选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2】第⑥⑦⑨自然段括号里要填的生词分别是:( )( )( )
【3】第⑤自然段里加点词“窘态”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第①自然段回答,为什么“我”数学单元测验考了 100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第自然段回答,中年夫妇为什么难过地哭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第⑩自然段后预测一下,“我”来到“易忆屋”做了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关于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是这样概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父母的爱”,本学期我们学了哪四篇课文?而这篇文章又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第⑨自然段使用了详尽的心理活动描写, 我能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外阅读。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 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了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必须完成的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他除了爬山游泳,就是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问题,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 )抓紧时间读书,( )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两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他都用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等符号,标明书中的重点内容,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对书理解得多么深透。 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在文中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用“____”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3】短文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从不浪费一分一秒”可用一个成语替换,这个成语是_________。
【5】毛泽东同志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请认真阅读短文后,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三个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在括号里打“√”。
①很早就起床( ) ②抓紧课余时间( ) ③高声朗读( )
④读得特别认真( ) ⑤边读边做笔记( ) ⑥从不浪费一分一秒( )
【6】毛泽东的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课外阅读
简单的道理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可是,他们分道扬镳了。
得到鱼的人原地用干柴搭起了篝火煮起鱼来,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儿力气也使完了。他只能眼巴巴地望着大海,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离开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们每一次只煮一条鱼,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
几年后,他们盖起来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一个简单的道理,却能给人意味深长的启示。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狼吞虎咽(______) 意味深长(______)
【2】作者写了两对饥饿的人,其中第一对的结局:________________;另一对的结局:_______________。作者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手法写这两对饥饿的人的经历。
【3】为什么这两对饥饿的人会有不同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课外阅读吧。
___________
一天晚上,我从街上卖梨的摊前走过,突然,脚下一滑,我赶紧扶住旁边的一个木箱,才没摔倒。就在我扶住木箱时,顺手抓了一个梨。这时,我不禁耳热心跳,回头一看,幸好没有人看见,便站起来,走了。这时,梨已稳稳当当地到了我的手心,只见这梨黄澄澄的,散发出一股诱人的梨香。
拿着梨,我心里老觉得不踏实。我边走边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想来想去,不知不觉就到了家。爸爸见我拿着梨,就问:“哪儿来的梨?”“梨……梨……是梨摊上的……”我脸红了,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这时,爸爸严厉地说:“从小不学好,长大怎么得了?明天把梨送回去,把你丢失的东西找回来!知道了吗?”爸爸的声音不大,但很有力。我盯着脚尖,红着脸说: “是,爸爸。”但我不明白自己到底丢失了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按照爸爸的吩咐,把梨送了回去。卖梨的阿姨夸奖我说:“真是个好孩子!”我脸红了,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时,我终于找回了爸爸说的我丢失的东西。
(1) 给短文加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字词。
一( )摊子 一( )梨香
( )的梨 ( )的孩子
(3)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连忙( ) 随手( )
严肃( ) 称赞( )
(4) 在回家的路上,“我边走边想”,“我”会想些什么呢?试着想象一下,将“我”的心理活动写在文中的横线上。
(5)“我终于找回了爸爸说的我丢失的东西。” 一句中“丢失的东西”是指 。
(6)文中三次写“我”脸红,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我脸红了”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想?将你的感想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题文)(二)
嗓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不像烟尘和废水那样可以集中起来处理。尽管这位“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吃音玻璃”就是消除噪音的能手。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1.作者在介绍“吃音玻璃”时运用了 等说明方法。
2.“吃音玻璃”的特点是 ,作用是 。
19、阅读下面文章
【选段一】
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跳水》(节选)
【选段二】
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
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
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对他的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的名字。并对父亲出言不逊。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援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了上来。
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是我自己上来的》
【1】【选段一】对船长的语言进行了重点描写,在文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船长的话要读出_____的语气。
A.惊慌失措B.沉着冷静C.激动不已D.勃然大怒
【选段二】中读一读画线的句子。你能感受到孩子_____的心情变化。
A.自豪—肯求—愤怒B肯求—自豪—愤怒 C.肯求—愤怒—自豪
【2】船长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命令孩子跳水。“立刻”一词,说明船长具有_____的性格特点。
【3】你欣赏哪一位父亲的做法,请写一写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母亲大声说:“有事快说,别耽误我干活。”(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按要求改写句子。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改成陈述句:
(2)小树成长。
扩句(至少扩两处):
(3)他很累。
用上“甚至”补充句子:
22、父亲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妙笔生花。
你和爸爸妈妈可能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也可能平时你们交流的机会并不多。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把想说的话对父母说说吧,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他们感到你的爱,理解和接受你的看法,接纳你的要求。
要求:1.用书信格式;
2.语句通顺,字迹工整;
3.题目自拟,字数400字以上。
4.信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男生统一叫张华,女生统一叫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