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五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平时的积累填空。

(1)常将______________,莫把______________

(2)书到用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难。

(3)读书须用意,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胜读十年书。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

有把敌人引上绝路而壮烈跳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在黑暗中用火柴点燃书本,主动暴露自己而牺牲的______________

有为了夺取392高地,在烈火烧身时纹丝不动的志愿军战士______________

还有在长征途中尽心尽力照顾小伤员,不惜牺牲自己的______________……

重温那段艰苦的岁月,我们真切地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破琴绝弦”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来说)。由于这个故事,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___________”。

(3)在《少年闰土》中,闰土给“我”讲了看瓜刺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跳鱼儿等稀奇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的少年。

3、快乐读书吧。

1.《童年》是苏联作家________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故事讲述了孤独孩童________的成长故事。

2.请给下面的阅读测试题,选择正确的答案。

(1)《童年》小说中______是主人公的终身朋友,也是安慰保护他的人。

A.格里高利   B.外祖母   C.外祖父   D.两个舅舅

(2)下列故事中______不是《小英雄雨来》中的故事。

A.老钟叔被捕   B.制造假地雷

C.为八路军站岗放哨   D.掩护交通员

(3)《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______小说。

A.传记   B.游记体   C.日记体   D.自传体

4、看拼音,写词语。

rì kòu xuán yá xǐ yuè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shān jiàn bīng báo fèi téng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5、“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句话把___比作___,突出了石头_____的特点,“砸”字表现了战士对敌人的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古诗阅读能力考查

(材料一)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材料二)于谦,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明仁和(今杭州)人。出身仕宦世家。从小聪颖过人,承习家教博览群书,尤其喜读苏武、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人著述,崇拜他们的正直气节。12岁的于谦写下《石灰吟》,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祥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因此,这首《石灰吟》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于谦人生的追求。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材料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______,______。([清]郑燮《竹石》)

【1】有同学对(材料一)中的“焚”字不理解,请你从汉字的字形、字义、字用等方面大胆解读“焚”字。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材料三)中空白处的诗句。

【3】阅读(材料一、二),下面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毛泽东《七律·长征》“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只等闲”与《石灰吟》中的“若等闲”,有异曲同工之妙。

B.于谦用“要留清白在人间”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C.于谦采用拟人化手法,把抽象的概念表现得形象生动,把石灰人格化。

D.诗人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石灰吟》与《游子吟》相似,都是思乡思亲诗,表达诗人思念故乡与亲人的情怀。

【4】(材料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材料一、三)两首古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有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请结合(材料一、二、三)或平时的阅读收获,写出你对孟子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鉴赏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统摄全诗内容的是哪一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乡愁的思路和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理解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烈火烧若等闲(   )

A. fén   B. lín

2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粉骨碎身不怕(   )

A. 全身   B.

3给下列句子中标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解释。

要留清白在人间(   )

A. 高尚的节操   B. 青色和白色

4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古诗内容及你的积累填空。

(1)“粉骨碎身浑不怕这一句借石灰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精神。

(2)“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一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的追求,由此我想到了王冕《墨梅》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从石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表现了诗人不怕“________”,不怕“________”的意志和节操。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理解。

最后一头战象 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嘘声中,嗄羧开始上路。 我和波农丁悄悄地跟在嘎羧后面,想看个究竟。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 ,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探后,它 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 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 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 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我想起来了,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嗄羧抬上岸的。波农丁说。 原来嘎羧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震耳欲聋: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久久凝望”、“亲了又亲”,表现了战象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此刻,嘎羧在你眼里,还仅仅是一头战象吗?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什么力量使嘎羧执著地选择这样的归宿?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材料一:

地震预警系统就是在地震发生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传播速度快的原理,在地震造成破坏前,提前几秒到几十秒为用户发出地震预警警报。

材料二:

有研究表明,如果能在地震发生前3秒发出预警,伤亡人数可减少14%;提前10秒,将减少39%的伤亡;提前20秒,可减少63%的伤亡。

材料三:

据报道,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地震发生后,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通过电视、手机、室外广播等渠道,向宜宾、乐山、成都等地提前10秒甚至1分钟发出了预警信号,为群众逃生避险赢得了宝贵时间。

材料四:

地震预警系统研发者就是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所长——王暾,他被一些网友称为“跑赢了地震波的男人”。

原计划当大学教授的王暾,因看到汶川地震的情景,萌发了从美国回国研发预警系统的想法。“哪怕只提前十几秒钟,也能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逃生机会,减少人员伤亡。”2008年6月,王暾在故乡成都组建研发团队,成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开始着手研究地震预警技术。到2012年,他的研究让汶川电视台开通了国内首个电视预警功能,在地震波到来前,电视会自动跳出弹窗并开始倒计时。

如今,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与应急管理部门合作建设的大陆地震预警网覆盖面积达220万平方公里,覆盖我国地震区人口的90%,已成功预警芦山7级地震、九寨沟7级地震等52次破坏性地震。(来源于记者欧楚欣、曹媛媛的报道)

【1】如果要了解地震预警系统的原理应该重点读____,如果要了解地震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应该重点读________

A.材料一      B.材料二      C.材料三     D.材料四

【2】下面对于材料三的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材料二中的数据提供事实依据。

B.以新闻事实表现地震预警系统的重要性,具有说服力。

C.设置悬念,为下面的材料介绍做铺垫。

【3】结合材料四对王暾言行的描写,说说王暾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皑皑的白雪,轻盈的雪花,闪闪发光的湖面,那是一片纯洁的世界。②没有五彩缤纷的花朵,没有片片绿油油的颜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这是宁静的世界、这是庄严的世界。④雪屏住呼吸地一直下着。⑤万物都被厚厚的雪盖住了,它们静静地睡着,等到春天时,田野又会变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第②句的排比句补充完整,在横线上应写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文有一处标点不当,是_________句,应改为_________

【3】上文有一处用词不当,是_________句,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⑤句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这段话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少年闰土(节选)

①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

②“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③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

④闰土又对我说:

⑤“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⑥“管贼么?”

⑦“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⑧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⑨“他不咬人么?”

⑩“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1】描写闰土的段落是:___________,描写“我”的段落是:___________。(只写段落号)

【2】用小标题分别概括闰土给“我”讲的四件新鲜事: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件事中,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

【3】我知道了闰土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4】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加点的三个词语,突出了“我”怎样的内心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题。

神奇的丝瓜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竟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限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家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的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了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突出的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突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子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选自《季羡林散文》,略有改动)

1】在丝瓜的成长过程中,哪些神奇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深思?请简要概括。

2】品味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作用。

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了起来,把躯体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3】说说作者心目中的丝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4】品读文本,说说作者看待事物的方式给了你什么启迪。

 

14、课外阅读。

时间

每天睁开眼睛,就计划这一天该做些什么,到晚上躺在床上,却好像什么也没有做。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我总爱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从哪里找来这些词句,似懂非懂地照抄。箭也好,梭也好,在我的小小心灵里,今天就是昨天,今夜就是昨夜,只是同一个白昼,同一个夜晚,走马灯似的,来了又去了,去了会再来的,直到鬓边有了白发,才蓦然惊觉光阴果真似箭如梭,去了永不再来。

于是,我问自己:“过去几十年,我究竟做了些什么?这一生肯定要交白卷了?”

8月份,在美国的一个小镇,我拜访了一位84岁的老学者,在他那狭窄的书房里,我向他倾诉内心的困扰。

他说:“你应该抓紧现在和未来的日子。”

我说:“是的,我在尽力。但是,我已经浪费了几十年。”

他摇摇头:“达尔文说他贪睡,把时间浪费了,却写成了《物竞天择论》;奥本海墨说他锄地拔草,把时间浪费了,后来成为‘原子弹之父’;海明威说他打猎、钓鱼,把时间浪费了,却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居里夫人说她为家务和孩子忙,浪费了时间,然而她不但发现了镭,而且还把孩子教养成科学家。”

我大喊:“这些人都是人才!我只是个平凡人,愚蠢的平凡人!”

“你有权评定自己是愚蠢的平凡人,我的意思是提醒你——只要有确定的目标,在任何时间,做任何事,都不会妨碍思考和研究,甚至有助于思考和研究,他们自以为浪费了时间,实际上并没有浪费。”

“但是,我年纪大了。”

“我70岁那年,打算完成一个需要10年才能完成的研究计划。当时,我向一位30岁的年轻朋友谈到这计划,他笑了笑。我知道他为什么笑。在他看来,70岁的老人,时日已不多,还能做些什么?10年过去,我的工作如期完成,我仍然在实验室忙着。”他挺了挺胸,笑了。

【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两个成语,它们的意思都是指(     

A.时间快

B.日子短

C.变化多

D.发展大

【2】结合语境,写一写画横线词“白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向84岁的老学者倾诉了怎样的困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我”倾诉的困扰,老学者给“我”的答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在以后的日子里,你打算怎样珍惜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这样做不可。(用加点词造句)

________________

16、为了我们的身体,老班长冒着生命危险去钓鱼。(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扩句。(至少扩两处)

浪花高。

风吹倒了小屋。

 

18、修改病句。

(1全校师生和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

 

(2)故宫,天坛,三峡工程都是值得游览的名胜古迹。

 

(3)同学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的报告。

   

(4)早晨起来,我呼吸着灿烂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

 

 

19、仿照例句(写人物说话时,不用“说”字),把这段话补充完整。

例: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王老师宣布了“校园戏剧节”各班可以报三个节目的消息,同学们____________,我和同桌____________

20、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老师没收了竹节人。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写完了家庭作业。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写作与表达(以下两题,任选其一完成)

文题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相信你一定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向往,请你以《我的梦想》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让你美丽的梦想在笔端流淌吧!

文题二:成长需要________(可填上:宽容、理解、失败、错误、鼓励、挫折、批评……)

陈柏清笔下的“我”,马克·吐温笔下的汤姆·索亚和拉格洛芙文笔下的尼尔斯,都是伴随了一次次的经历,才一步步地蜕变,成长起来的。你呢?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并围绕所填词语选择恰当的事例,用具体事件表现你的成长;

②抓住细节描写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④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字数4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