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 )
A.一国两制 B.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C.社会主义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
2、下表反映了 1950 年和 1954 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 1950 年(%) | 1954 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包产到户”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
②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历史兴趣小组举办了一期主题为“友好民族关系”图片展,小明为下图写了这样的注解:“1951年,毛泽东与班禅、阿沛·阿旺晋美等在北京举行的宴会上亲切交谈。这一历史场景标志着西藏和平解放,祖国获得完全统一。”其中与历史不符的是:( )
A.中央政府代表 B.西藏地方政府代表
C.时间、地点 D.影响
5、“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而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6、某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次大会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
7、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下列不是其改造原因的是
A. 当时农民非常缺乏生产工具、资金
B. 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
C. 很难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D. 让本来比较富裕的农民更富裕
8、2019年4月2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70华诞之际,习近平出席在青岛举行的 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国防是保卫国家安全的钢铁长城,下列国防力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海军
②战略导弹部队
③陆军
④空军
A.③①④② B.①④②③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
9、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他助人为乐的大爱行动回答了‘怎样做人,为谁活着’这个根本问题,赋予了自己22年生命以无限的长度”。这讴歌的是
A.黄继光 B.焦裕禄 C.雷锋 D.王进喜
10、“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上述发言是在
A. 与印度代表谈判时
B. 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
C. 万隆会议上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11、陈旭麓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十五讲》中说:“戊戌变法作为一个运动,其核心内容便是‘开官智、开绅智、开民智’。”这说明戊戌变法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
B.使西方政治学说深入人心
C.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D.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12、下图反映了某一时期我国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成分的比例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第一个五年计划
14、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主要是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面临 ( )
A.美帝主义的进攻
B.台湾国民党反攻大陆的危险
C.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
D.地主阶级卷土重来的危险
15、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其意在阐明我国
A.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B.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
C.工业产品与发达国家差距大
D.缺乏先进技术人才
1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我国向来重视农村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实施的惠农政策是( )
A.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B.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C.免除农业税
D.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17、1950年,毛泽东说:“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由此可见,中国当时出兵朝鲜的根本目的是( )
A.保家卫国
B.为解放东北做准备
C.解放朝鲜
D.打倒帝国主义
18、朝鲜内战爆发后,公然派兵干涉,并派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的帝国主义是 ( )
A. 英国 B. 美国 C. 德国 D. 法国
19、我们的家乡醴陵市是著名的瓷城,下列瓷杯是醴陵某中学生收藏的瓷杯,其中定制于抗美援朝时期的是
A. B.
C. D.
20、“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是哪次会议的主题( )
A. 十九大 B. 十八大 C. 十四大 D. 十二大
2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方面: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22、“两弹一星”:
(1)成就:①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___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_________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__________爆炸成功。
②1970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
(2)意义: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______,增强了我国的______,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3、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了________,将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带入全球贸易体系,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___”建设,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24、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的国际经济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新时代强军之路格局:形成_____________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6、______年,______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______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7、根据提示写出相应历史事件。
(1)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是______。
(2)2001年,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的事件是______。
(3)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的事件是______。
28、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体制。
29、新中国外交成就辉煌。
(1)新中国成立以后,奉行________的和平外交政策。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________原则。
(3)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________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0、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制定于________年,________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1、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请回答:
(1)“一国两制”构想提出人是谁?
(2)“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什么?
(3)完成在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什么共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问题。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1)歌词中“跨过鸭绿江”的军队是什么? 司令员是什么?
(2)抗美援朝的胜利有什么重大意义?
33、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回答:
(1)列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写出两点即可)
(2)列举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写出两点即可)
(3)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4)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写出三点即可)
(5)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写出三点即可)
34、王亮同学是一位歌迷,下面是他搜集到的三首歌曲的部分歌词。
材料一: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共产党像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 ,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
──《东方红》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1)材料一中所唱到的让我们“当家作主站起来”、“富起来”、“领路人”分别是谁?
(2)材料二、三所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分别是在哪次会议上被确立为党的领导核心?这两次会议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1979年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1992年“在南海边写下诗篇”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并列举“圈”中的两例。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中老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