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句子练习。

1.先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再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写句子。

A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_____

B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_____

C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句子,在括号里填恰当的关联词语,再任选一个造句。

A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____大方,____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

B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____唱的是什么,听者____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C造句:_____________

2、原文填空。

(1)《回乡偶书》作者是___诗人___,我会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我们可以多关注人物的____________等描写,以及小说的____________描写,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3)《童年》是__(国籍)作家__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__。小说中还有__(性格特征)的外祖母,____(性格特征)的老工人格里高利,__(性格特征)的“小茨冈”等人。高尔基曾经这样评价《穷人》的作者__,“不认识_______________者,不可能认识______。”

3、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英俊的(   ) 愉快地(   ) (   )地(   )

优雅的(   ) 平静地(   ) (   )地(   )

4、写出意思相反的词。

和蔼——___ 热闹——___ 脆弱——___

5、用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替换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A.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那清澈湖水中的每一个倒影,反映了我们的经历和记忆;那潺潺的流水声回荡着我们祖辈的亲切呼唤。

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练习。

《沁园春雪》节选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给下列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折腰 _______

A.弯腰 B.牺牲 C.鞠躬,跪拜 D.赞美,歌颂。

(2)风流 _______

A.有风韵的 B.有风趣又有本领的

C.不拘泥于礼法的 D.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

【2】风流人物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现全词主旨的句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

【2】用“/”划分朗读停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解释下词语的意思。 

莺啼:___________

四百八十:__________

楼台:__________

【4】下列选项中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特点。

B.“多少楼台烟雨中”一句,概括地写出了千里江南楼台掩映,春雨朦胧的特点。

C.有诗人认为《江南春》中“千里”的“千”字实为 “十”字之误用,因为“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这是很有见地的。

D.这首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江南细雨朦胧,春意盎然的特征,写得十分传神。

【5】为了突出江南春*,诗人选取了哪些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对“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远征”即指长征。

B.“万水千山”表明红军长征途中跋山涉水,环境恶劣。

C.“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本诗的总领句,莫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D.“只等闲”表现了长征途中的轻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中蕴含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两个典型事例:______________。诗中“暖”“寒”形成鲜明的对比,“暖”字表达了战士们巧渡金沙江的喜悦,“寒”字冷峻严酷,让人体会到_____________

【4】从本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出红军长征胜利前的最后一个难关是______;诗中“________”一词预示了长征最后的胜利。

其中“三军”指_______

【5】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不仅写了闻所未闻的险山恶水,还写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战斗。

B.这首诗气魄雄伟,对仗工整,巧用拟人,写得细腻委婉,有声有色。

C.诗人以点代面,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万水”以金沙江和大渡河为代表,“千山”以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

D.诗歌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课外阅读。

雨声渐渐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地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作者是在(        )时站在窗前的。

A.白天

B.傍晚

C.夜晚

D.清晨

【2】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中的“三个笑容”,是指哪三个笑容?请你用词语写出三种类型的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这句话运用____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非常关心和体贴儿童,所以孩子们对他十分爱戴和(依赖 信赖)。

  有一回,在一个偏僻的城镇上读书的一名小学生,不小心把学校图书馆的一本《童年》弄丢了。他跑了几家书店也没有买着,非常着急。于是,便冒昧给高尔基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本书作者的帮助。高尔基接到信后 随即将(珍藏 收藏)多年的一本 童年 寄给了这位小学生 难怪孩子们常说 有了困难找高尔基 他一定能帮助你解决

高尔基对于孩子们虽然非常喜欢,但当发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时,是从不骄纵宽容的。一次他收到一群四年级学生给他的信。信中出现了许多不该出现的语法错误,他非常生气,回信中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他们:“四年级的学生啦,写得如此不通,实在可耻,很可耻!”

  当然,对孩子们取得的成绩,他总是喜在心里,乐在眉梢,给予适当的鼓励,但从不过分地(夸奖 夸耀)。尤其是对那些较早地崭露出智慧(峰 锋)芒的孩子更是如此,以避免他们滋生骄傲的情绪。有一次,高尔基会见一位仅9岁的小诗人,小诗人当面朗诵了自己的诗作,非常流畅,也很优美。高尔基听了深为惊奇,心里暗暗赞叹,但当面却没有给孩子过多的赞扬,只是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深情地说:“好好学习吧,不要太累了,要记住你还是个孩子呀!”

高尔基就是这样以他全心的爱,关心着孩子们的成长。

(1)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字词。(在选择的字词下打“√” )

(2)给画线部分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用“~~~~~~”画出文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4)通过_____件事说明高尔基全面关心孩子的成长,可见高尔基对孩子既有________的爱,又有________的爱。

 

11、文学类阅读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向他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儿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他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着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一下子周围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里挤,往上掂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的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了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一件沉重且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了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第二天,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了双保险锁。

【1】“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请你从文中找一找老张为难的原因?(     

A.老张不好意思求别人,不愿意麻烦人。

B.大姑指出了老张的意图,老张感到不好意思。

C.李小川以前犯过盗窃罪,老张求他来撬锁怕他不好意思。

【2】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内容是哪一项?(     

A.请给改邪归正的犯过错误的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指望人们会真正相信曾经犯错的青年。

C.不要苛求犯过错误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3】小说的题目叫《锁》,其含义是哪一项?(     

A.这篇小说是围绕老张家开锁展开故事情节的。

B.小说赞扬了大姑热心帮助老张开锁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

C.小川曾经犯过的错误像一把锁,不仅“锁”住了人们对小川的印象,也“锁”住了小川重新生活的勇气。

【4】小说中两次写到大姑“眨眼”,分别表现了大姑不同的用意,下面选项正确的是哪一项?(   

A.第一次“眨眼”表示大姑在思考解决开锁的办法,第二次“眨眼”表示大姑在担心小川会开保险箱。

B.第一次“眨眼”表示大姑正在出坏主意,第二次“眨眼”表示大姑希望小川为她谋取利益。

C.第一次“眨眼”表示大姑在想帮助老张,第二次“眨眼”表示大姑见识到小川高超的开锁技艺心里高兴。

【5】小说中交待了小川因偷盗劳教一年的内容与小川开锁前的神态变化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说,结尾应该直接表达,让读者读得清楚明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按要求答题。

谁都有不小心的时候,老张出门倒水,随手一带,门“砰”地一下锁住了。

他拎着脸盆,站在门边发愣。热心的邻居拥来,想尽了办法,结果还是——“没门儿”。

我家大姑站在人群里眨眼,忽然她笑起来,挤到老张跟前神秘地说着什么,眼神一个劲地往南院飞。老张愁眉渐渐舒展,却又显得很为难,大姑摆摆手叫上几个小伙子连请带拽地拉来了南院的李小川。

小川前几年因偷盗,在劳教所呆了一年多。现在他成天不言不语,闷着头在厂里干活,谁也没再听说过干那号事。平时人们很难想起他来,似乎院里根本就没这个人。

他茫然不知所措地被人们推到门前。大姑脸上浮着尴尬的笑容,拉着他连说带比画;老张笨拙地拿根烟一个劲儿地往他嘴里塞。他们极力怂恿小川打开这把锁。

小川脸上有些发红,鼻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他低着头,手抄在口袋里,紧抿着嘴唇,一只脚在地上来回蹭着……邻居们期待的好奇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周围一下子变得异常安静。

他终于像是下了决心,慢慢抬起头,脸上现出一种古怪的表情来,似乎想笑一笑,却又笑不出来。他用手背拭了一下鼻子上的汗水,向邻居要了一根旧锯条。

他缓缓举起手,仿佛提着根千斤重的东西。人们注意地望着他的一举一动,后面的人起劲地往里挤,往上踮脚……他忽然闭上眼睛,锯条顺着门缝往里插,手猛地一抖。谁都没弄清是怎么回事,老张的门打开了。

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小川拨开人群低着头往南院走去。我看见大姑又开始眨眼,目光富有深意地向人们扫了一圈,随后她急步跟上小川,满面堆笑而又似乎漫不经心地问小川会不会开保险箱。

小川站住了,一双眼忽然变得冰冷、冰冷的,那寒彻人心的目光迟钝地盯住大姑僵住的笑脸,又缓缓扫过人群,嘴角痛苦地抽搐着发出一声低沉的冷笑。

“当”的一声,钢锯条在他的指间折成两截,他用尽全力把它扔到远远的阴沟边,像是扔出了一件沉重而又污秽不堪的东西。这一瞬间,我发现他的手指闪着一星红色的光点。

我的心骤然紧缩了,我几乎是跑着回到家里。我似乎觉得,我的心也在滴血。

大姑和老张家都换上双保险锁。

【1】以上是一篇微型小说,请用简要话概括小说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这篇小说,作者要提醒人们的是(          

A.请给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起码的信任。

B.不要希求人们会真正相信失足青年。

C.请理解改邪归正的失足青年的上进愿望。

D.不要苛求失过足的青年言行完美无缺。

【3】小说两次写到大姑“眨眼”,两次眨眼,各有用意。请联系上下文说明大姑眨眼的用意。

第一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眨眼的用意:_______________

【4】锁撬开后,“一片说不清是什么意思的‘啧啧’声从人们口里发出来。”根据小说的内容,“说不清的意思”实际上可以分析出几种来,请你谈谈两种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括号处省略了描写小川此刻的心理活动的话,请在下面横线上补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以“锁”为题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邓中夏:革命先驱  永垂不朽

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党员,是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邓中夏热情参加了这一天的学生反帝爱国游行。当看到北京政府教育部的一位次长匆匆赶来劝阻,说什么学生就是好好读书,国家大事可以交政府去办时,他迎上前去,大声问道:交政府去办!政府会办什么?政府就会卖国!他还指着那位次长说:你身为教育次长,自己不爱国,还不准学生爱国,你是中国人吗?

1933年,邓中夏被捕。他在监狱对曾在湘鄂西苏区共过事的难友郑绍文说:我邓中夏化成灰,也还是共产党人!他的坚定态度,得到难友们的赞许。

国民党当局精心设计了对邓中夏的所谓攻心方案。在这些攻心战中,有前来劝降的叛徒,结果不待开口,就被邓中夏怒骂得灰溜溜地走了;还有前来劝说的国民党中央委员。有一位国民党中央委员,声称要与邓中夏谈谈理论上的问题,在两三个小时的争辩中,邓中夏把这位委员批驳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最后,他对这人说:请你转告你们的中央委员会,假如你们认为自己有理,我邓中夏有罪,那就请你们在南京公开审判我。我可以与你们订一个君子协定:你们全体中央委员都可以出席;我嘛,连辩护律师也不要。最后谁情亏理输,便要自动向对方投降。他还说:我量你们的蒋委员长第一个就不敢这样做!

邓中夏在狱中虽经严刑拷打,仍然坚定不屈。在一次审判中,军法官歇斯底里向他提问:难道你就不想出去,就不想获得自由?他幽默地笑道:我看你们在南京坐不了十年!他回到牢狱后,在墙壁上写下十个大字:但看十年后,红花遍地开。又给中央留下封信:同志们,我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

1933921日黎明,当一辆囚车开到看守所的院子里,军警嚎叫邓中夏出来时,邓中夏从容地穿好衣服,然后向牢门走去。当他来到囚车旁,一个军法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转身看了看宪兵,对他们说:对你们当兵的人,我倒有一句话说,请你们睡到三更半夜时好好想一想,杀死了为工农大众谋福利的人,为人民求翻身的共产党人,对你们自己有什么好处?把军法官气得大叫。邓中夏走上囚车,朗声大笑道:你们害怕了!总有一天,当你们的士兵觉悟过来的时候,你们的末日也就到来了。

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主要创始人,中国工人运动的开拓者和主要领导人,邓中夏的名字将永远闪耀在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史册上!

1请给短文第②段加个小标题:________

2我邓中夏化成灰,也还是共产党人!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从中可以看出邓中夏_______的精神。

3对文中但看十年后,红花遍地开的含义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再过十年,红色的鲜花将开遍大地。

B. 但是,十年过后,国民党反动派将在南京待不下去。

C. 只要再过十年,革命将取得最后的胜利,敌人的末日将会到来。

4第⑤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 画出来。

5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邓中夏是我国工人运动的开拓者和主要领导人、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_____

2)从把这位委员批驳得瞠目结舌,无言以对可以看出邓中夏理论过硬。_____

3)短文主要讲述邓中夏在工人运动中的贡献。 _____

6有前来劝降的叛徒,结果不待开口,就被邓中夏怒骂得灰溜溜地走了。邓中夏可能会怎样怒骂叛徒?展开想象,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少年闺土(节选)

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查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的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他不咬人么?”

“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他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1】解释下列字词。

素: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的第3自然段写了闰土向“我”讲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自然段中的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

【4】第4自然段画线句子中“新鲜事”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述说了这些新鲜事,这几句话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 秋天来了。(改为拟人句)

 

  (2) 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引述句)

 

  (3)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4)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修改病句

 

 

16、句子训练营。

1.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用加点词语造句)

2. 我替你担心。(扩句)

 

17、句子练习。

1.我们的人被他打死了四十九个呢!(改为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队奏起狂欢的音乐来。(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一想到去世的母亲,我就泪流满面。

改成反问句

我走到天涯海角。 我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9、把下列句子改成陈述句。

(1)文章难道不是在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强烈对比中彰显人物品质吗?

(2)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

 

(3)真正的伟人怎能强迫别人尊重自己呢?

 

 

20、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雨点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改为双重否定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写作。

题目:多彩的活动

“祖国在我心中”朗诵会、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演出、植树节、端午节看赛龙舟、看望孤寡老人……这些校外活动,你参加过哪些?

选一次活动写下来,和同学们分享你的经历。

要求:(1)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2)不要透露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