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东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1.迎接我们的人们穿着漂亮衣shanɡ ,一阵wēi 风吹来,jīn 飘带舞,就像草原上的一道漂亮的彩hónɡ

2.zhuì 满枝头的丁香花,散发出yōu yǎ 的甜香。看到那一枝花lěi ,我才huǎnɡ然大悟,明白了古人用丁香结表达愁yuàn 的原因。

2、辨字组词。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____

3、读下面一段话,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字词。

我登上海岛的最高处,jū gāo   lín   xià( ),脚下是xiōng   yǒng   péng   pài( )的大海,头顶是wǎ lán wǎ lán( )的天空,我níng   shì( )着远方,海风吹拂着我的yī jīn( ),我不禁wàng      suǒ   ( )——谢谢大自然的wú sī( )与伟大!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并回答问题。

1小精灵总是(   )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2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小精灵用(   )的声音问我。

3(   )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苏珊是个(   )的人。

 

5、看拼音,写词语。

jǔ sàng fā dá lèi sì pí juàn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pāi shè zhòu yè yīn sù dǐ yù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外积累。

冬夜读书示子聿

年代:宋 作者: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1《冬夜读书示子聿》讲了读书的心得,其中最能给人以启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的意思。

2读书全在自用心, 。初读好书,   ;重读好书,  

3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   成就了一片绿阴。由这株柳树,你想到了 (谁),还想到这样一句话:

4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   。这句话是   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说的。他的代表作品有   。这句话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7、阅读理解及分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在《七律 长征》上用“/”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音。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8、阅读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茅檐长扫净无_______ (2)两山排送青来_______

2下列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茅檐/长扫/净无苔 B.花木/成畦/手自栽

C.一水/护田/将绿绕 D.两山排闼/送青来

3湖阴先生家附近的环境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下图是灭火器的使用方法说明,认真阅读并完成练习。(注:“上风”指风刮来的那一方。)

【1】起风了,风是从南方刮来的,如果我们用灭火器灭火,我们应该站在火的______方使用灭火器。

【2】关于灭火器的使用步骤,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拔掉保险销。

②对准火苗根部喷射。

③取出灭火器。

④一手握住压把,一手握住喷管。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②①④

10、课外阅读。

涵养几分静气

①一则故事,读来耐人寻味。父亲丢了一块表,抱怨着四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后,儿子悄悄进屋,不一会儿就找到了。父亲很好奇,儿子则回答:我就安静地坐着,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表就找到了。

②这就是“心静”的力量。“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一事当前,苦恼抱怨无济于事,烦躁惊慌也于事无补,唯有稳住阵脚、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一语道破“静”的重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内心的宁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那么,“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

③涵养静心功夫,离不开严格的自律。毛泽东同志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特意到最喧闹的地方读书,目的就是锻炼意志,让自己能够胸怀静气,心绪不受外界所扰。严格的自律,逐渐养成宁静、专一的心态,让人虽得意而不忘形、处困顿而不沉沦、临诱惑而不摇摆,也因静而明志,因静而生慧。

④有人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大事当前的静心功夫,往往得益于艰难困苦的历练。苏轼《书舟中作字》记载,一次乘船途中,滩险舟危,舟中士子面无人色,唯独苏轼不受影响继续写字。这份从容是因为他多次历经生活变乱,所以能临事不惧,处变不惊。可见,不害怕在难事、烦事、急事、苦事上多磨炼,就能将内心打磨得成熟豁达,沉稳有定力,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多经历几番雨疏风骤的洗礼,耐得几回兴衰荣辱的打磨,就能在大事来临之时,气定神闲、沉着冷静,抵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⑤读书以养性,书画以养心。“静心功夫”,还可从读书中来。寂寞忧愁时读一阙《定风波》,心会变得豁达敞亮;委屈不平时读一卷《宽容的哲学》,能收获“既忍且耐”的智慧。身处低谷之时,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纵使“山重水复”也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得意之时,时常读书以自省,也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端起沉甸甸的书本,走进书中的世界,浮躁之气便能荡涤一空,久而久之,自然能寻得“此心安处”。

⑥涵养几分静气,绝非暮气沉沉,而是多一些沉潜、少一些浮躁,多一些从容不迫、少一些进退失据。“静心”的功夫,助人眼界开阔,胸襟豁达,挺过如磐风雨,包容万千气象,寻得生命真谛。

(作家宋威,有删改)

【1】理解与积累。

(1)联系文章理解“涵养几分静气”中“涵养”的意思。

涵养: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与加点词“于事无补”意思相近的词是:________________

【2】提取信息。

(1)“静心功夫”从何处得来?涵养几分静气,我们可以从____________、可以从_____________、还可以从___________中来。

(2)涵养几分静气,绝非___________,而是多_________,少一些浮躁;多_________,少一些进退失据。

【3】语言表达。

(1)第⑤自然段的中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为了表达这个中心意思,作者选择了“_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时、“_________________”时这四种情况来写的。

(2)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另写一种“涵养静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卢沟桥烽火(节选)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选自(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二册课文)】

【1】1937年7月7日哪个军队偷偷向卢沟桥摸来?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日本军队

B.中国士兵

C.日本军官

D.国民党军队

【2】选文的记叙顺序是( )

A.方位顺序

B.时间顺序

C.逻辑顺序

D.事情发展顺序

【3】下列词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气势汹汹

B.鬼哭狼嚎

C.狼狈而逃

D.严词拒绝

【4】读文中画线的语句,体会中国守军的精神,下列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仇敌忾

B.英勇善战

C.蓄谋已久

D.顽强不屈

【5】同样是写攻打卢沟桥,作者写敌人和中国守军时分别用“偷偷地”和“悄悄地”来形容,请联系课文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不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短文既关注了日寇人物群体这个“面”,也写了一个日本军官的表现这个“点”,请从文中分别摘录一个句子,再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写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哑巴渡

①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千干瘦瘦的哑巴老头,乡亲们都管这儿叫哑巴渡。

②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也不像他皱皱巴巴的脸。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稳稳当当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dān ge)行程。

③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日子在平平淡淡中逝去。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④直到有一天,哑巴老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大家才怀念起以前只用一双粗大的手说话的哑巴老人,人们想起他摆船的稳当,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哑巴不在了,人们觉得船上空落落的。

⑤一天,乡里突然来了个老将军,手里捧着哑巴老人的骨灰盒,哑巴老人得的是肝癌,死在医院里,他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

⑥就在新桥建成剪彩的那天,老将军含泪讲述了一件让人震惊的往事:在红军长征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拦截追击的敌人,还是“红小鬼”的老将军奉上级的命令配合班长炸掉石桥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我的班长!

⑦阳光下,洁白的桥身闪烁着三个大字:哑巴渡,一位老红军生前在这里炸掉一座桥,摆了一辈子渡,死后又留下了一座桥。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耽搁: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所当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哑巴老人的船___________,他摆得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哑巴老人________________

3第③自然段中“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句中的“这一切”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哑巴老人生病住院,人们怀念他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读全文,哑巴老人一生做了哪几件事?你觉得哑巴老人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列短文《天安门前看升旗(节选)》,回答问题。

天安门前看升旗(节选)

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可不可以去看看呢?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天安门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是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不但写了现实中的升旗,也写了想象中的升旗,请写出文中写想象中升旗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说说现实中的升旗与想象中的升旗,最大的不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关于第三自然段中描写天气冷的语句,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气虽然太冷了,但大家都不觉得。

B.天气虽然太冷了,但大家看升旗的热情高涨。

C.天气太冷了,大家都觉得不应该来。

D.天气显然太冷了,大家看升旗的热情受影响。

【4】下列对文中加框词的理解,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居然”一词写出了“我”对呼应者多的出乎意料。______

(2)“竟”写出了人们观看升旗的热情高、来得早,让我想不到。______

(3)“一如”写出了国旗班的战士一直都是那么的英姿勃发。 ______

(4)“躁动、直跳、竟然”写出了升旗时场面混乱,不够庄重。______

【5】本文在描写天安门广场上升旗时运用了点面描结合的手法,请分别摘出一句来说明这样描写的作用。

面上描写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上描写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写“升旗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请结合文中的人与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象一下,如果你也在当时的升旗现场,你又会走过怎样的长长的心路?请用简要的语言把你想到的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烈火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直到牺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没发出哪怕是极轻微的一声呻吟。

【1】第一句话中的“才”表示烈火燃烧的时间_____,表现了邱少云______

【2】在第二句话中,作者把邱少云比作“千斤巨石”,请根据两者的共同点来填空。

石头是无声、不怕火烧的,邱少云_________;石头是不动的,邱少云伏在那儿___;石头的质地是坚硬的,邱少云的意志是________的。这一生动贴切的比喻,高度赞扬了邱少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写句子。(8分)

一个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上。缩句:

今天晚上有大雨。我们要按时到达。(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海底的鱼发出各种声音。(改成拟人句)

(4)他非常着急。(改成比喻句)

 

16、按要求写句子。

(1)闰土回家去了。我还深深地思念着闰土。(用关联词组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改成间接引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亮升起来了。(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扑向敌人,势不可挡。

这是一个________句,我能换一种喻体,不改变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大变身

(1)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使大家热泪盈眶。(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军猛烈炮火的攻击下,敌人投降了。(改成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整个森林的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改为比喻句)

2.昨天妈妈买了荔枝、苹果、南瓜等好多水果。(修改病句)

 

20、按要求,写句子。

(1)人们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来,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

(2)妈妈微笑着对我说:“今晚我和你爸爸都要加班,你自己做饭吃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乐园。

讲故事比赛,学校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演出……这些活动你参加过哪些?选一项活动写下来,和同学分享你的经历。

要求:语句通顺,表述具体。字数在45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