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捕( ) 掏( ) 虑( ) 彻( )
哺( ) 陶( ) 虚( ) 沏( )
2、写出近义词
发布—________ 告别—________ 恭敬—________
3、回忆课文我能行。
(1)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_________。他有一个农村海边的童年伙伴:《______》——见识丰富,活泼能干;他是侄女眼中最好的伯父:《____________》——爱憎分明,深切怀念;他是有志青年的人生楷模:《______》——关怀青年,真挚爱戴;他是诗人心中永远的巨人:《_______》——逝世有感,对比歌颂。让我们永远怀念他——毕其一生,批判黑暗;伸张正义,平民作家!本学期课余时间我读过他的作品《_______________》。
(2)《詹天佑》以人物名字为题,记叙了詹天佑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伟大成就。文章重点部分是介绍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从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线路三部分展开记叙。山势不同,开凿方法不同:居庸关采用________法,八达岭采用________法。詹天佑的爱国精神贯穿全文,作者是通过人物的言行、_____描写来展现的。
(3)《月光曲》讲述的是____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创作钢琴曲的传奇故事。故事中除了贝多芬,还有一对兄妹:盲姑娘和皮鞋匠。痴迷音乐、手足情深是贝多芬激情创作的灵感。“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_________的地方升起来。_________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这是《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作者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_____表达出来。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身残志坚,广为流传,不朽作品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积累填空。
(1)__________曾说过:“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这是他的志向,也是他的立场。
(2)我想对那些乱占耕地的人说:“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想对那些乱砍滥伐的人说:“有限的资源,_____________。”我想对所有的人说:“____________,共营生命绿色。”
5、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温暖——____________ 暴露——____________ 挺进——____________
璀璨——____________ 黑暗——____________ 漆黑——____________
6、阅读理解。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横桥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万水”在诗歌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千山”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诗人把连绵不断的_____比作_____,把高大险峻的_________比作_______,体现了红军战士的__________精神。
【3】“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等闲”的意思是( )
A.轻易,随随便便。
B.平常,寻常。
C.无端,平白无故地。
【4】“三军过后尽开颜”中“颜”的意思是( )
A.颜色。
B.体面,面子。
C.脸上的表情。
7、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 ,清风 。稻花香里说丰年, 。
七八个 ,两三点 。旧时茅店社林边, 。
【1】把词句补充完整。
【2】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
别枝:__________________ 见:_______________
【4】用“___”画出词中描写农民丰收喜悦的句子,并解释其意思。
【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共____句,全诗是围绕“______”来展开叙事抒情的。
【2】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用的词是“_____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用的词是“________”,但是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________”。
【3】描写红军翻过了雪山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赞扬了红军战士不怕死的精神。
B.赞扬了红军战士非常乐观的精神。
C.赞扬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明豪迈的气概。
9、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0℃;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系统提供能源。
【1】注意加点的部分,说一说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一个话题,用这种方法写一写。
①向爸爸请求,每周五放学后和同学们一起去操场打篮球。
②申请加入省博物馆志愿者队伍。
我选择话题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现代文阅读。
虚己以听,从善如流
如果能虚心听取别人提出的正确的建议,就会发展得更好。从古至今,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唐朝初年,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suí)炀(yáng)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jiàn);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小时候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zhūn)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史学家、文学家。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战胜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和封锁,克服抗日根据地的困难而采取的重要政策。“精兵简政”最初由开明绅士李鼎铭提出。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这一政策,整顿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充实基层。各抗日根据地积极执行了这一政策,对于加强部队战斗力,减轻人民负担,克服当时的物质困难起了很大作用。
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而取得成功的事例还有很多。我们也要做一个能够虚心采纳别人意见并且正确运用的人。
【1】这篇文章是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安排材料的。
【2】请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理解文中两个加点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想要说明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概括写出作者选取的前两个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美丽的西湖
材料一
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不能一一去说。漫步苏堤(tí dī),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也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一棵棵树身虽然离得较远,却给人一种莽莽苍苍的感觉,似乎是从树梢一直绿到地下。走进看时,原来是树身上布满了青苔,绿阴阴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
如树木
如云霞
有的整片看来
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绿山水画
这种绿苔,给我的印象是坚韧不拔,不知当初苏公对它们的印象怎样。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奇,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节选自宗璞《西湖的“绿”》)
材料二
西湖十景
西湖十景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著名旅游景点西湖上的十处特色风景,最常见的说法是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材料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用“/”划去材料一括号中不正确的读音。
【2】材料一通过描写黄龙洞、翠屏山、九曲十八洞、___________、_________几处的“绿”,表现西湖的盛景,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材料一的方框里填上正确的标点。
【4】材料三《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景象,与西湖十景之一的“____________”有关。
【5】材料一与材料三都写到了荷叶,作者不约而同地写出了荷叶的碧绿,不同的是材料一中除了写荷叶的颜色之外,更突出了荷叶________的特点。材料三除了写荷叶碧绿的颜色之外,还通过诗中“_____”、“_______”两个词语写出了荷叶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6】杭州市政府准备给西湖周边的“北山路”设计路牌,请你给这个路牌注上拼音。
北 山 路 |
12、课外阅读。
《夏洛的网》故事梗概
小姑娘弗恩家的母猪又下了一窝猪崽(zǎi)儿,其中一只很弱。弗恩的爸爸拿斧子要杀死这头小猪。弗恩拼命把小猪救了下来,给它取名威尔伯。威尔伯住进了谷仓里。
后来威尔伯渐渐长大了,它结识了不少新伙伴,有小鹅、小羊、小鸭,但它还是觉得有些孤单。有一天晚上,突然有谁用细弱的声音喊它:“威尔伯,你愿意和我做朋友吗?”就这样,威尔伯认识了和它说话的朋友——灰蜘蛛夏洛,夏洛正在谷仓的门框角上织网呢。日子平静地过着,夏洛成了威尔伯的好朋友。它既聪明又能干,任何苍蝇蚊子都逃不过它织的网。
威尔伯长得越来越胖了。一天,老羊带来了坏消息:主人要在圣诞节前把威尔伯杀掉,做成美味的腌肉和火腿。威尔伯吓坏了,恐惧地尖叫着,大哭起来:“我不想死!”夏洛安慰它:“你不会死的。我来想办法救你!”于是,夏洛开始在房上织起一张大网。清晨,主人惊奇地发现门框的蜘蛛网上,竟然织着这样两个字——“好猪”。牧师说是神在暗示,这是一头出类拔萃、非同寻常的猪。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这个奇迹,以为威尔伯是了不起的动物,对威尔伯赞赏不已。
几天后,夏洛在网里织一个新词“真棒”,这又引起了轰动。人们观赏着、评论着,羡慕极了。晚上,老鼠叼着一截广告纸片回来了,这次带回来的是“闪光”,夏洛又把这个新词织了上去。新词一出来,主人又吃惊了,记者纷纷赶来,消息马上见了报。
冬天到了,来访者仍然络绎不绝,主人一家非常自豪。威尔伯被主人刷洗一新,装进木箱,带到了农展会上。在人们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威尔伯兴奋地把好消息告诉了夏洛。夏洛高兴极了,告诉威尔伯这下可安全了。
可是,夏洛渐渐老了,它费力地把老鼠带回来的“谦虚”这个词织好。它感到非常疲倦,因为它快产卵了,生命也即将耗尽了。夏洛用最后的力气对威尔伯说:“他们不会再伤害你了。因为帮助你,让我短暂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夏洛,我不让你死!”威尔伯难过地哭起来,它怎么舍得离开亲爱的朋友哇!
夏洛产下卵后不久便死去了。威尔伯带着夏洛的卵回到了谷仓的家,盼着小蜘蛛们快出生。它时常望着门框上残破的旧网,怀念着老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出类拔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络绎不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3自然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它既聪明又能干,任何苍蝇蚊子都逃不过它织的网”中的“它”是指_____________;“它时常望着门框上残破的旧网,怀念着老友”中的“它”是指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故事情节可知,威尔伯的内心情感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恐惧→_________→_________→怀念。
【4】在你的心目中,夏洛是一只怎样的蜘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青蛙和大雁》
一只大雁和一只青蛙在水平如镜的湖面同住了很久,他们相亲相爱,就像是一家人一样。后来天旱,湖水干枯没水了,大雁想飞到有水的地方,但舍不得把青蛙留下来。
“怎么办?”大雁和青蛙商量着说。
青蛙想了想说:“用一根小绳子,你衔着两头,我衔在当中,我们一起飞到有水的地方去。”大雁同意了。
他们在空中飞了起来,飞过几个蒙古包的时候,有人看见了,人们惊讶地喊道:“大雁带着青蛙飞行,真有办法!”青蛙心想,这是我想的办法。
又飞到了有很多蒙古包的上空,更多的人看见了。人们齐声赞美道:“大雁带着青蛙飞行,谁想出这么好的办法!”青蛙更得意了,它差一点喊出来:“这是我想的办法呀!”
又往飞到了更多蒙古包的上空,更多更多的人看见了。人们赞不绝口:“大雁带青蛙飞行,想出这个办法的人真聪明。”青蛙再也憋不住了,终于张开了大嘴。
青蛙从空中掉下来,活活地摔死了。有谁知道青蛙摔死的原因了吗?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水平如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赞不绝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干枯——( )聪明——( )赞美——( )同意——( )
【3】前两次,青蛙听到人们称赞为什么不张口?第三次为什么忍不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穷人》(节选)
渔夫拖着渔网进了屋。
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
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当渔夫从外面回来后,与桑娜交谈了不久,两个人都沉默了,此时他们两个人各在想什么?
桑娜: ______________
渔夫:_______________
【2】通过“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这句话你可以充分地体会到桑娜家现在的生活 ________
【3】“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这一神态变化写尽了渔夫的内心世界,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是因为:_____。但他最终还是做出了“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这样的决定,你从中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____ 的人。
15、句子训练。(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1)这种美,是一种磅礴的美:不是一峰独秀,也不是三五峰呼应,而是千峰万仞绵亘蜿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一粒种子的力量很大。(改为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扑向敌人,势不可挡。
这是一个________句,我能换一种喻体,不改变句子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跟我学: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
一般的句子构成:谁做(干)什么。但成分残缺的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修改方法:补全残缺部分。如下面的句子缺少主语,谁写了第一首诗?应将主语补充上。
1.记得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鼓励是爱,父亲的批评是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一个词语代替“说”字,改写下面的句子,且意思不变。
科学家说:“如果人类还不爱护环境,等待着我们的就是毁灭!”
答: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展示台。
变!变!变!想一想都觉得好玩!如果让你变成另一种事物:一只小鸟,一辆汽车,一部手机……会发生什么呢?想象一下,把你的经历写下来,题目自拟,4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