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关联词语。
1.( )闰土是闰月生的,五行缺土,( )他的父亲叫他闰土。
2.我( )知道闰土的名字,( )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
3.( )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 )可以到海边捡贝壳去。
4.( )闰土见人很怕羞,( )不怕我。
2、看拼音,写汉字。
bó:拼______ ______学 停______ xī:______牲 ______灭 ______收
qī:______黑 亲______ ______望 yì:回______ ______术 羽______
3、把下列汉字的音节补充完整,看看本诗押的是什么韵。
难n________ 闲xi________ 丸w________ 寒h________ 颜y________
本诗押的是________韵。
4、解释下列词语
(1)颓垣断壁:______________
(2)一文不名:______________
(3)神聊海吹:______________
(4)奄奄一息:______________。
5、我爱古诗文。
(1)将诗文补充完整。
①善哉乎鼓琴,巍巍乎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水村山郭酒旗风。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________________。
④请再写一句描写春景的诗或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课外类文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①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②?
[注释]①长缨:革命武装。②苍龙:国民党反动派。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词句表现了红军_______________的革命豪情,流露出红军________________之情。后来,人们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示_____________。
【3】用“ ”画出描写六盘山秋天景象的词句,并展开合理想象,把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都写到了山,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诗阅读。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 。
百川东到海, ?
少壮不努力, !
【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解释下列字词。
朝露:___________。 常恐:___________。 百川:___________。 徒:___________。
【3】《长歌行》出自《____________》,诗中勉励少壮要抓紧时间,及时努力,趁少壮年华有所作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还知道表达相同意思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课内阅读。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解释加点的词语。
九曲:___________ 簸:_______
【2】写出了黄河的雄浑气魄,突出了黄河一往无前气势的两句诗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下列诗句中,与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将黄河的源远流长写得出神入化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C.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3】写出画线诗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这首诗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惧艰险的豪迈气概。
B.诗人梦想自己能够像牛郎织女那样,成为神仙,过着幸福的生活。
C.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
D.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9、阅读《夏天里的成长(节选)》,完成习题。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①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地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绿蔓,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②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接茬地方的缝儿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③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补充脉络图。选文围绕中心意思,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结尾点明什么道理?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并填到相应的框中,字数不限。
【2】深入品读。仔细阅读选文第①自然段,并回答问题。
(1)第①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写了哪些事物的变化,补充表格。
动植物 | 时间 | 怎样长 |
瓜藤 | ________ | 长出几寸 |
竹子、高粱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昨天、今天、明天 | 长成鲜花,又变成小果实 |
苔藓、草和菜 | ________ | 白石头长满苔藓、黄泥土变成草坪菜畦 |
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 ________ | 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
(3)结合中心句可以体会到,瓜藤、竹子等体现的是______的长,苔藓、猫狗等体现的是______的长。作者是从_______和______两个角度来观察和描写这些事物的生长的。
【3】仿写句子。还有哪些事物在成长?仿照下面的句式写一句话。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是否也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写出自己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二泉映月”是无锡惠山的一个景点,摘录文中描写“二泉映月”景色的词语。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阿炳两次听泉,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的第5自然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人的联想和想象?抄写一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阿炳小时候听泉,什么也没听出来,因为他不用心
B.《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起初委婉连绵,后来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C.阿炳借《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了他对音乐、家乡、清泉和月光的热爱
D.《二泉映月》不仅被我国人民喜爱,也得到了国外人民的喜爱
【5】回忆课文《月光曲》,想一想《月光曲》和《二泉映月》这两首曲子有什么相似之处。(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枚硬币的秘密
冬天最冷的时候,我带女儿坐公交车到图书馆。这样既可以学知识,又能取暖。回来后,女儿却变得有些奇怪——以前是七点半出门去上学,现在却提前到七点。以前是三催四叫,现在是自己定闹钟,到点儿就爬起来,一分钟都不赖床。而且,每次出门前,她都要从储蓄罐里拿出一枚硬币攥在手心里。
坐公交车有IC卡,早饭在家吃,口袋里也有零花钱,女儿要这额外的一元钱干什么?我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女儿却神秘兮兮地说:“这是个秘密!”我欲拿家长的身份压她,想想又觉得不妥。女儿十岁了,有一点自己的小秘密也很正常,再说了,一元钱能干出什么坏事来?
星期天,女儿缠着我去图书馆。孩子求知若渴,我自然乐意奉陪。天气依然寒冷,我和女儿全副武装准备出门。当然,女儿依然没有忘记准备一元硬币。我没有“打草惊蛇”,反正我全程奉陪,倒要看看她到底用那一元钱干什么。
坐上公交车,半小时后下车,我径直往图书馆的方向走,却发现女儿快步走到路边.用一元硬币从一位卖报老人手里买了 一份报纸。然后,她笑意盈盈地跑到我身边,冲我做个鬼脸。我责怪她浪费,既然去图书馆,自然有免费的报纸,干嘛还要多花钱?女儿低下头,似乎在做思想斗争。
片刻后,她抬起头说:“妈妈,其实我已经连续买了一个冬天的报纸,都是在这位老人那儿买的。你上次带我来图书馆时,我就注意到了他。那么冷的天,他还站在寒风里,不停地跺着脚。我想,我多买一份报纸,他就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
女儿的话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回头看了一眼那位老人。他穿着破旧的军大衣,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佝偻,手里抱着一大摞报纸,正满眼期待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
原来,女儿整个冬天提前半小时起床,就是为了绕道来买报纸?我虽然同情卖报的老人,但更心疼女儿。于是帮她出主意:“你可以买一份报纸给十份的钱啊。”
女儿连连摇头,说:“不行,那样太伤人自尊了!”
我说:“那你每次拿一元硬币,不是很麻烦吗?你拿张大钞,不找零不就行了吗?”
女儿惊呼:“那和给钱有什么区别?老人心里肯定愧疚我每次拿一元硬币,其实就是不 想让他脱掉手套找零钱,这样会很冷的。”
我久久地看着女儿那张稚嫩的小脸,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我很庆幸当初没有粗暴地责问 她。她有一颗金灿灿的心,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我。
我紧紧将女儿搂在怀中,感觉微风拂面,春天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1】根据语境,解释词语的意思。
(1)打草惊蛇: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破砂锅问到底: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带女儿坐公交车到图书馆。回来后,女儿变得有些奇怪的原因是( )
A.以前是七点半出门去上学,现在却提前到七点。
B.以前是三催四叫,现在是自己定闹钟,到点儿就爬起来,一分钟都不赖床。
C.为了帮助卖报纸的老人而宁愿绕道去买报纸。
【3】女儿她到底用那一元钱干了什么?正确的选项是( )
A.女儿快步走到路边,用一元硬币从一位卖报老人手里买了一份报纸。
B.女儿用一元硬币去图书馆看书。
C.女儿用一元硬币去坐公交车。
【4】“我很庆幸当初没有粗暴地责问她。”你认为作者庆幸的原因是( )
A.我感觉微风拂曲,春天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
B.女儿有一颗金灿灿的心,温暖了别人,也温暖了我。
C.其实女儿已经连续买了一个冬天的报纸,都是在这位老人那儿买的。
【5】句子与描写方法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
A.女儿连连摇头,说:“不行,那样太伤人自尊了!”(语言描写)
B.他穿着破旧的军大衣,头发已经花白,背也有些佝偻,手里抱着一大摞报纸,正满眼期待地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外貌描写)
C.我想,我多买一份报纸,他就可以早点回家休息了。(心理描写)
【6】阅读是写作的桥梁。你从《一枚硬币的秘密》中提炼出的自己的阅读感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
①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báo bó)薄的水蓝色“纱衣”。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②但是,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是一个半径约为6400千来的星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③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近义词:大方——____干枯——____
(2)反义词:巨大——____自私——____
【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遨游:____________
(2)璀璨:____________
【4】用横线画出第②段的关键句,你从这两句中体会到该地球的特点是:________。
【5】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形象生动地说明了________。
13、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才逐渐称“箸”为筷子。明陆容在《椒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把“箸”称为“快”。“箸”便叫成“筷子”,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以后,一些读书人也渐称“箸”为“筷”了。
【材料二】
筷子的形状,最初是两头同样粗细。先秦时期乃至汉初的“箸”,都是上下一般粗细,分不出手握的筷头和夹食的筷足。已知最早的铜筷出自云南一墓中,整体圆柱形,长约20多厘米,属春秋晚期。安徽出土的一批东周青铜器中也有铜筷一双,残长20.3厘米,宽0.4厘米。及至宋代,筷子的粗细又有了变化。四川发现的一座宋代窖藏出土的一双铜筷,长24厘米,两头粗细已很容易分清了。
【1】结合材料一判断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梜”到“箸”再到“筷子”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B.箸的称呼变成筷子是因为读书人称箸为筷。
C.箸的称呼变成筷子是因为船家忌讳。
D.筷子这个名字蕴含了美好的期盼。
【2】下面对材料二的内容概括最恰当的是( )
A.筷子被发现的过程
B.筷子的历史悠久
C.筷子的形状及变化
D.制作筷子的材料
【3】材料二中的画线语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作比较
D.举例子
14、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青青庭院
①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②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探到你的心里。
③每到六月,北屋前的石榴树会开满火红的花朵,它们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A着,贪婪地B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地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旋紧盖子。怕蜜蜂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乱撞,腹部一鼓一鼓的,淡黄的翅膀风车一样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④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⑤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山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到北一路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脱皮,大大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想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⑥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有改动)
【1】对画“﹏﹏﹏”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这绿是空灵且深邃的。
B.这绿深深地印入了“我”的心里。
C.这绿摇曳多姿,空灵且深邃。
D.这绿总让“我”想起宽大的庭院。
【2】画“ ”句中A、B两处填入哪两个字能使画“ ”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为拟人?____
A.叫 吮 B.闹 采 C.闹 吮 D.叫 采
这样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写了作者捉蜜蜂的趣事。你在生活中有着怎样与作者类似的经历呢?请从文章的相关内容想开去,简单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女儿为什么一到暑假或寒假就“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是一个好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1)当时足球被称为“鞠”。(改为“把”字句)
(2)他一边使劲地踢骨头,一边不停地咒骂。(用加下划线词语写句子)
(3)飞机不得不改到另一个小城市降落。(改为肯定句)
17、按要求写句子。
(1)嘎羧要走的消息传遍全寨。(改为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坚持植树造林,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用关联词把两句话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写句子。
(1)中国女足那种拼搏奋斗、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仿照例句所用修辞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对鲁肃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我自有妙用。”(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青石对小黑石说,它讨厌过这样安静的生活。(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完下列句子。
(1)她大眼瞪着 很委屈地说 别羞 大姐姐 我也是女孩儿(给句子加上标点)
(2)他的小嘴撅起来。(改为比喻句)
(3)火辣辣的太阳晒红了高粱,蒸黄了枫叶,烤焦了盘山公路。(仿写排比句)
(4)啊,真是菊花茶,甜甜的,带着一股花的馨香。
(改为感叹句)
(5)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
(改成第三人称)
(6)把原句改成下面的句子行吗?为什么?
原话:该要的钱,一分不能少;不该要的钱,一分不许多。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角 5 分钱。
改后:这是找你的 4 角钱。每碗茶 1 角 5 分钱。
21、写作题目:我和__________有个约定
张开想象的双翼,驰骋于广阔的大千世界,你想拥有一场与谁的约定呢?一株植物,一片云朵?抑或是你顶礼膜拜的英雄,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请发挥想象,将“我和______有个约定”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写作要求:①发挥合理的想象,通过具体事例的描述完成写作。
②要求字迹端正,字数在50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