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累运用。
(1)在传统文化中,五谷孕育了人类文明,“五谷”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
(2)“锺子期死,伯牙__________,终身不复鼓琴,以为_____________”,锺子期和伯牙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之间______________;而《书戴嵩画牛》则启示我们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4)同样是写景,“黑云翻墨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苏轼把急雨之景描绘得细腻生动;“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______”,朱熹把春日之景描绘得绚烂夺目;“____________,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把黄河之貌写得曲折雄壮。
(5)民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气神,也是时代发展最需要的精气神。因为“惟有__________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______________”。
2、看拼音,写字词。
(1)神农氏选出了高liɑnɡ( )等五谷,“当代神农氏”yuán( )隆平却 ménɡ( )发了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并且结出硕果。从1976年至1989年,累计推广杂交稻7.6亿多mǔ( ),增产稻谷2亿dūn( )。
(2)詹天佑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背着经wěi ( )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他还和工人一起挑着水tǒnɡ( )去排水,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士气。
(3)他刚jiě shì( )完,立刻遭到大家的fǎn bó( )。人们纷纷用言语jiū zhèng( )他的这种错误思想。
3、写景成语专练
峰___雄___ ___红柳____ 悬___峭___
波光_________ 如___如___ 姹紫_________
4、填写名句。
(1)开轩面场圃,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日暮客愁新。
(3)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4)描写下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读这一句时要用________的语气,要表达出对____________
6、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①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②?
【注释】①长缨:革命武装。②苍龙:国民党反动派。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
【2】画横线的词句表现了红军___的革命豪情。后来,人们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示____。
【3】用“﹏﹏﹏”画出描写六盘山秋天景象的词句,并展开合理想象,把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
7、阅读理解。
老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一九三二年四月
[背景资料]《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的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愤的。”
【1】“它有泪只往心里咽”一句中,“咽”字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却“横竖不说一句话”,对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马十分温顺,完全忠于人类。
B.老马一向是逆来顺受,喜欢这种压力。
C.老马默默地承受着,是因为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任人宰割。
【3】对《老马》这首诗,臧克家曾说:“写老马就是写老马本身,读者如何理解,那是读者的事,见仁见智,也不全相同。”你认为“老马”的形象代表着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评论家对诗中“眼前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的理解向来有争议,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未来充满向往和憧憬,有人认为表现了“老马”对前途的茫然。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天净沙”“秋思”分别是这首曲子的( )
A.曲牌名 词牌名 B.词牌名 曲牌名
C.词牌名 词题 D.曲牌名 曲题
【2】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从题目来看,作者只是表达了对秋的思考,而并未表达思乡之情。
B.从篇幅来看,短短二十八字,创造性地将多种孤立的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
C.从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衬托人。
D.从情感来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现了“断肠人”浪迹天涯的羁旅愁怀。
9、阅读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些夜都没睡好。第二天一大早就往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寄………”
儿子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老王絮絮叨叨,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发颤:“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穿过窗户缝隙乘虚而入,他还来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初袭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匀一些,给北风起源处的故乡和已经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竟是这样的”这句话中的“亲情”指的是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章,你体会到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语段阅读
她们硬是用钢铁般的意志,敲开了文学圣殿的大门,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浇灌成“大树”。她们庄严地向传统的观念和陈腐的偏见宣战:世界上不存在什么“不是妇女的事业”!
(《小草和大树》)
【1】选段中“不是妇女的事业”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草”变成“大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一说:“她们的路走对了”的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
11、下面是一位同学在“邀游汉字王国”探究活动中,通过不同途径搜集到的资料。请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丰子恺先生在《书法略说》中说:“世界各国的文字,要算我们中国字为最美术的。别国的字,大都用字母拼合成,长短大小,很不均齐。只有我们中国的字,个个一样大小,天生成是美术的。”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楷书 | 简化字 |
材料二: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取代。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汉字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更为有效,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认识中国。
【1】根据材料一及图表的分析,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至少写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材料二,提取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字中有一类字叫作“会意字”,清代学者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其字义进行解析。
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晶,由三个“日”字构成,“日”为发光体,三个“日”更具光亮,因此,“晶”是光亮的意思。
【4】作为小学生,你觉得可以为传承汉字文化做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巴金
在万国殡仪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站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都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里面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来。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地点着。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的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把一只手扶在另一个穿长衫的人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地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在引路人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或远或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在这些时候我常常想:这个被我们大家敬爱着的老人,他真的就死去了?我不能够相信。但是这些悲戚的面容,这些悲痛的哭泣却明白地告诉我,这个老人绝不会再坐起来,带着温和的笑容对我们高谈阔论了。
【1】解选择题。(填序号)
(1)文章标题“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在文章中指的是( )。
A.老人去世了 B.在万国殡仪馆里发生的事
C.老人去世时的情景 D.“我”的事情
(2)文中加点的“那个老人”是指( )。
A.老舍 B.臧克家 C.鲁迅 D.毛泽东
【2】阅读短文,照样子填写表格。
来悼念的人 | 秃顶的老人 | 十三四岁的女孩 | ____ | 杂志社的工友 | ___ |
神情、动作 | 埋下头、低声哭 | ______ | 排成两列、抬头痴望、鞠躬 | __ | __ |
【3】第4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5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中,“不同”指的是______;“相同”指的是_______。
【5】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果请你给“那位老人”写几句挽词,你会怎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①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②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棚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梁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藓;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③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丰满,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俗话说:“不热不长,不热不大。”随着太阳威力的增加,温度的增加,什么都在生长,最热的时候,连铁路的铁轨也长,把连接处的缝隙几乎填满。柏油路也软绵绵的,像是高起来。
【1】选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用“ ”画出来。
【2】对选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用“三天就开花结果”,生动地写出了生物生长迅速。
B.“三天时间就开花结果”和现实有所不同,是作者的一种特殊写法。
C.句子中的“昨天、今天、明天”指的是具体的时间。
D.这句话能体现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生活的热爱。
【3】上文第二段具体写了瓜藤、竹子等在夏日里迅速成长的情形,请你另选择一种植物,用两三句话写出其在夏日里迅速成长的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同学认为第②段已经写清楚了“生物在夏天是迅速生长的”,没必要再写第③段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习近平要求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选自《习近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目前中小学教材中的优秀古诗文比例已经提升了,这很有必要。诗歌朗朗上口,又有节律,读起来能调节身体,还能调节心情,孩子们会很喜欢。”
(选自《传统文化进校园要做好三件事》)
【1】小明拿到语文书时说:“我很想学好古诗文,但它太难了,我学不进去。”请你联系上述材料,给他写几句鼓励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楚中学将聘请丁立梅老师担任校“经典咏流传”大赛评委,聘期四年。请你今天以该校名义写一份聘请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1)大水淹没了庄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水淋湿了我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老人说:“种树是我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我生命的归宿。”
(改为第三人称转述)______________。
17、“被”字句改为“把”字句。“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1.幸而存活的树苗被狂风暴雨吹倒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理过来把椅子扶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下列句子,变换表达形式,使意思不变。
(1)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岸边,柳条随风摆动。(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别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要取得好成绩,能不下功夫吗?(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赵虎说:“我要给灾区人民捐款100元。”(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任选一题,完成习作。
(一)“有你,真好”是一句让人感到温暖的话。凝视着它,那人、那事、那场景……就会慢慢浮现在眼前。拿起笔,表达你真挚的感情吧!写的时候,可以假想这个“你”就在眼前,你在用文字和他对话。
提示:
☆看到“有你,真好”这句话,你想到了谁? ☆为什么觉得有他“真好”? ☆哪件事或哪几件事让你感触比较深? ☆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
要求:
(1)请你自拟一个题目。
(2)请你把事情写具体,融入自己的情感。
(3)字数在400字左右。
(二)《花之歌》是花的自述,想象奇特,读来很有趣味。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事物,会发生什么呢?
请从下列题目中选择一个来写你的故事,也可以自拟一个有趣的题目。
地球自述 我是一条幸福的蚯蚓 飘在天上的日子
夜晚,一棵大树下的故事
要求:(1)挑选一个题目或自拟题目完成习作。
(2)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注意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一些。
(3)字数在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