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三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看拼音,写汉字。

wū  rǔ kuí   tǎn  tè bù  ān

( ) ( ) (   )

qín  jiàn   mì xiōng  yǒng  péng  pài

( )   ( )   (   )

2、比一比,组词语。

埃(媒(   )   崖( )   偿(   )

挨(谋(   )   ( )   尝(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1.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 ),飞成一篇( )。我体会到(   )

2.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 )。老人的企盼是( )

3.《最后一头战象》的提纲是(英雄垂暮)   (依依别) (庄严辞世)

4.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 )在坑底,( )着脸,鼻子( )在腿弯,一只眼睛( )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嘎羧凝望着天空,似乎在说 (   )

嘎羧对着礁石亲了又亲,这礁石,也许是( ),然后它又对着天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也许是嘎羧在(

)。就是这样一头让人可歌可泣的的大象,它虽然非人类,但是它这种     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

 

4、看拼音,写词语。

yī shang xuán yá rì kòu xǐ què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yōu yǎ jǔ sàng ɡē da lǐ lùn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5、把词语补充完整。(4%)

 )(  )大物(  )(  )匆匆  (  )(  )峭壁  思潮(  )( 

可见(  )(   自(  )自(    )(  )可亲   )至(  )来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借墨梅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思想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诗歌,完成练习。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诗人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描写了长征波澜壮阔的场面。诗人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出红军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再现长征宏大的场面,接着精心选择过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翻岷山五个典型事例,表现红军翻越万水千山的艰难。

【2】画线的诗句是围绕“_______”字来写的。读了这两句诗,我体会到了红军战士翻越岷山的喜悦心情,耳边仿佛听到了红军战士在欢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首诗歌的朗读,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气概,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放缓慢,读出红军把长征中的困难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气

B.读第三、四句时要突出五岭山脉的绵延不绝和乌蒙山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C.第五句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读第六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出对牺牲战士的缅怀之情

D.第七、八句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尽艰辛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喜悦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要重读

8、诗歌赏析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原文的横线上应填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喜踏岷山。

【3】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4】《七律·长征》通过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艰难历程的生动描述,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气概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放羊的

①雨来赶着一大群羊,挤着,撞着,波浪似的,呼啦呼啦往村外涌去。

②这时候,地皮已经发白,天空也现出黎明时的蓝色。树林、草垛、院墙,也浮现出了它们模糊的轮廓。芦花村笼罩在冬天的浓雾里。

③雨来走进羊群里,悄悄问那八路军战士:“叔叔,你走得了吗?”他没看见,那战士的额头上早已冒出豆粒大的汗珠。雨来听见他咬着牙说:“别说话!”雨来一面赶着羊,一面两眼透过雾气,察看村头一堆一堆的火,心里盘算着,应该从哪里出去。

④雨来望着羊群里的战士,担心他走不动,又忍不住走过去,小声说:“叔叔,那个长犄()角的大羊劲儿大。你趴下来的时候,可以扶着它走!”八路军战士因为伤口疼痛,声音颤抖地说:“别——————啦!”

⑤村头一堆堆的火,已经快要熄灭了。一阵风卷过,火星四处乱飞。雨来眼前一堆火的旁边,背靠背地坐着的两个鬼子都抱着枪,耷拉着脑袋,大概是睡着了。稍远一点儿火堆旁边的鬼子,也在那里抱着枪,打着盹(dǔn)儿。

⑥天空已经完全变成灰蓝色,东边天上出现了隐约可见的一抹早霞,雾气似乎也变得淡了。然而天还没有大亮。

雨来看了看天色,又望着坐在火堆旁边打盹儿的鬼子兵,他用鞭子杆打着羊,用脚踢羊屁股,叫它们快走。可是,这些该死的羊,你越是着急,它们越是摆着肥肥的尾巴,一步挪不了半尺。

⑧羊群看见鬼子和火堆,害怕了,猛然间呼啦呼啦往一边躲闪起来。尽管那个八路军战士弯下腰,用身子阻挡,尽管雨来气得拳打脚踢,羊群还是往一边卷。一只羊被雨来打疼了,竟咩地叫了一声。这可不得了,很多羊都咩咩咩地叫起来了。

⑨这一下,把打盹儿的鬼子惊醒了。他们睁眼一看,这是怎么回事儿?只见从村子里滚出一团灰白色的东西。鬼子兵跳起来,把枪口顺过去,大声地喊着:“站住,什么的干活?”

⑩雨来一面看着趴下去隐没在羊群里的八路军战士,一面回答说:“放羊的!”

雨来仍旧赶着羊群往前走,只见一个鬼子兵端着枪,满脸凶气地来到雨来跟前,瞪着眼问:“你的,哪边的去?”

雨来神情自然地把鞭子向河沿一指,回答:“那边,放羊的干活!”

这个鬼子兵上下打量一下雨来,又打量着羊群,自言自语说:“放羊的干活?”

雨来点点头:“对了,放羊的!”

鬼子兵挡住雨来,没好气地用大皮鞋踢着羊脑袋,说:“回去,我的不准!”

雨来心里说,这可是糟糕,他不叫往外走怎么办?于是,雨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于团总的羊,于团总,城里大大的太君!”

鬼子兵没有听明白,觉得自己受了欺骗,凶狠地叫道“什么的太君!”火堆旁边有个翻译官,听说于团总,就一面上下打量着雨来,一面走过来,在雨来的胸脯上打了一拳,说:“给我滚回去!”

雨来咧起嘴巴,假装哭起来,一边拿手背抹眼泪,一边嘟哝着:“我说不来,于大奶奶偏叫我出来放羊,她硬说见了皇军翻译官,一提于团总就可以!”

翻译官翻了翻眼珠,扭动着脖子,看看羊群,问雨来:“你说是于团总的羊,哪儿写着呢?”雨来仍旧用手背遮盖着眼睛,在呜呜的哭声里说:“你打听打听,芦花村除了于团总家,谁有这么多羊?”翻译官同鬼子兵说了几句日本话,鬼子兵把手一挥,翻译官说:“滚吧!”

雨来扬起鞭子,抽了一下,雪白的羊,挤着、撞着、咩咩地叫着,奔向还乡河岸去了。

【1】用简练的语言将《放羊的》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2】联系上下文,选出对“那战士的额头上早已冒出豆粒大的汗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战士不能出村子,心里着急

B.战士看见鬼子,害怕被发现

C.战士受伤严重,强忍着疼痛

D.战士担心雨来,怕雨来受伤

【3】读第⑦自然段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推测雨来此时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自然段中,两次运用了“尽管”一词,选出对其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强调情况危急,八路军战士有可能暴露

B.强调雨来担心羊群还是往一边卷

C.强调雨来遮挡不住弯下腰的战士

D.强调羊群看见火堆和鬼子害怕了

【5】文章第②自然段和第⑥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选出对其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芦花村笼罩在冬天的浓雾里,强调芦花村的自然环境不好

B.天空中出现了隐约可见的一抹早霞,强调黎明就要来临了

C.天空慢慢变亮,雾气变淡,表明掩护战士的条件会更加不利

D.天空从蓝色变成灰蓝,雾气从浓转淡,表明天气发生了变化

【6】选出对文章第自然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表明雨来心里十分着急,担心羊群再次失控

B.表明战士即将安全离开村子,雨来内心激动

C.突出雨来赶羊的技术好,鞭子挥舞得很轻松

D.突出羊群因为夜行而口渴,急于去河边喝水

【7】请结合文中对雨来的具体描写,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说说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内阅读。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一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这三个自然段按( )顺序,写了( )( )两个环节。

【2】人们瞻仰五星红旗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感情?(       

A.表达了人们对新中国无比热爱的感情。

B.表达了人们喜欢国旗的感情。

【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 )次写到“掌声”,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眺望”是指________看,表示看的词语还有________

【2】“这声音”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五壮士_________

【4】给这几段文字添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石枕

作者:喊雷

小映九岁那年,在河边的乱石滩上跌伤了腿。

幸好小映的爷爷就是有名的游方郎中,他的腿伤才及时得到了治疗。无奈伤势不轻,拨筋接骨之后,只愈了外伤,关节、肌肉依旧疼痛难忍,即使扶了双拐,也难以行走,不得不卧床度日。

一天,小映看见爷爷在床前叹息落泪,便问:爷爷,你怎么哭了?

“你的腿已经废了。”

小映听罢,哇的一声哭了,当即跪在床上说:爷爷,你是医生,你救救我吧。我不能没有走路的腿呀!

爷爷思忖良久,说:“要根治腿伤,除非你能在三年之内找到碰伤你腿的那块条石。找到之后,把条石凿磨成石枕,用以醒脑镇痛,散血化瘀舒筋活络。如此,腿伤可不治而愈。倘若在这三年内你找不回那块条石,你爷爷就无能为力了。”

小映满怀信心地说:“碰伤我腿的是一块黑色条石,我认得它。我一定能找到它!”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拄着双拐,连走带爬地去到石滩,寻找那块条石。

一年过去了,小映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两年过去了,小映还没有找到那块条石。

爷爷说:“河滩上的石头不会总留在原处,水涨水落会被冲往下滩的。你到下游去找吧。”

于是小映到下游的河滩上去找,然而总是找不到那块条石。

三年的最后一天,小映绝望地对爷爷说:“那块石头,我没有找到。”

爷爷说:“实在找不到,就不要找了。”

“为什么?”

“你的腿不是已经能走了么?还要那块条石干吗?”

“可我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大的一块条石,怎么会被水冲得不见了呢?“

“三年前我就把它扔到河心深处,你在河滩怎么能找到?”

1“石枕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五段中小映哇地大哭,当即跪在床上爷爷救救他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此,小映无论风雨寒暑,每天一大早就着双拐,走带地去到石滩,找哪块条石。”读句子,圈出句子中写小映动作的词语,从中我体会到小映的精神品质,他为什么能有这种精神品质:           

5文章最后才点明小映找不到条石的原因,这和我们学过的课文《桥》有些相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不动笔墨不读书

  禹强读小学的时候,最怕写文章,费了好大劲,写出来的作文,老师总是说内容(空洞 空旷),词汇贫乏,她心里非常难受

  她的爷爷徐特立知道以后,对她说:禹强,要想写好文章,就要多读多写。多读,就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这样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增长见识,又可以学习别人写文章的经验。多写,就是要练习自己的笔头,肯于刻苦实践。

  于是,禹强就下工夫多读。(   )是报纸、杂志、小说,也(   )是短篇、中篇、长篇,   )能找到的,( )拿来读。可是,提起笔来写作文,进步却不大。徐老看到孙女这种学习方法,摇着头对她说:你读书的方法不对,读书应该慢慢地读,一边读,一边动脑筋想一想:这本书讲了哪些道理,是怎样讲清楚这些道理的;书上有哪些好的语言、好的描写,也要想一想。严格地说:有些好的段落,光读光想还不够,你们小孩子要能够背诵才行。另外,还要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可以做摘抄,记提要,也要写心得,记体会,这就是我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从那以后,禹强看书的时候,身边总带着一支笔和一个笔记本,一边想一边记。而且,又勤练习写作,不久,她的作文成绩(居然、果然)提高了。

(1)读短文, )里恰当的词语下面打“√”

(2)在(   )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3)为下面各词语中的选择合适的解释

光读光想不够    阳光 

光临    光宗耀祖 

春光明媚    光洁如新( 

吃光用光        膀子   

太阳、火、电等放射出来耀人眼睛,使人感到明亮,能看见物体的那种东西

荣誉 使显赫 景物 光滑

完了,一点不剩  露着 单,只

(4)用“~~在文中划出关于“不动笔墨不读书”方法的

(5)根据徐特立老爷爷的话,我们可以知道,要写好文章必须到两: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必须要动笔墨

(6)请结合你自己的读写方法,写写你对徐特立老爷爷的话的理解。

 

 

14、课内阅读。

桥(节选)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 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小伙子 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 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 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结合所填动词,我产生的疑问是________

【2】“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从这句话中的“蹿”“舔”,我们能感受到____________,这种感受还可以从选文中的“___________”一句体会出。

【3】我们从选文中的“揪”和“推”两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 )

A.力气非常大

B.不徇私情、父爱如山

C.脾气暴躁,态度恶劣

【4】老汉在危难面前具有_________的品质。

【5】“老汉似乎要喊什么”,如果他还来得及喊,他会喊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的句、段大多非常简短,作者这样写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语句概括

B.渲染紧张的气氛

C.加强故事的悲壮色彩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根据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

(1)字句:________________

(2)字句: ________________

2.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1)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正确的是____

A.夜晚光线太暗,鲁迅走路不小心,头碰在了墙上

B.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

3.缩写句子。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________________

4.改成直述句。

他便对父亲说,可以叫他的儿子闰土来管祭器的。

________________

16、句式转换。

1. 妈妈对我说:“我今天有事不在家,你放学后到阿姨家去。”(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悟。(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师一把抓去了我费了许多功夫做出来的竹节人。

(1)改为“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为“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走之前,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外书可以读,但要有选择地读。(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了,春节一眨眼就到了。(仿写句子,用上夸张的写法)

他三天没吃饭了,特别饿。

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问妈妈:“什么时候我才能吃上饺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梦想是树,为你撑起绿荫;梦想是光,照融寒冬白雪;梦想是________________。(补充成一个排比句)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1)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2)改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

(3)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

19、把下面句子改成用把字的句子。

①一座堤坝被汹涌的洪水冲垮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雨水淋湿了小菲的衣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扩句。(至少扩两处)

我走出家门。

老妇人坐在木椅上,双眼望着我。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祖国在变,学校在变,甚至连你自己每天也都在变化,请你以为话题写一篇习作,让大家在你的发现中感受变化的无穷魅力吧!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