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有的人》一文中,作者是________。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_________ ”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_________”,让我们深刻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 ”的区别!
2、给下面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因为自信( )在呀呀学语时( )我靠着纤嫩的双腿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因为自信( )我一次次将第一名的奖状高高举起( )因为自信( )我勇敢拼搏在运动场上展现风采。
上面的句子运用了_____修辞方法,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空。
1.《童年》是__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的小说,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小说中还有______________(性格特征)的外祖母,____________(性格特征)的老工人格里高利,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征)的“好事儿”等人。
2.《爱的教育》是__________________(国家)的__________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_(体裁)小说,原名《________》。小说写出了人物对祖国和人民、父母和兄弟、__________________深厚而真挚的__________________。
4、比一比,组词语。
揭______爆______俏______篮______涯______
竭______曝______削______滥______崖______
5、写出下面习俗的寓意。
过年吃鱼:______________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_____________
6、课内阅读。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你能从诗句中提炼出三个成语来概括石灰制造的过程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借石灰来表明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课内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包含着( )(多选)。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2】“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的意思是( )
A.春天。
B.美的时光。
C.年轻的朋友。
D.春天的歌。
【3】“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远的距离,而诗人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让我们体会到______。
【4】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喜极而泣,他的深深爱国情让我们为之动容。我还积累的爱国有______。
8、完成古诗阅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用“________”画出表现诗人“喜欲狂”的诗句,再说说他“喜欲狂”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他被人们称为“________”。这首诗主要描绘了________的情景,表达了诗人________的思想感情。
【3】认真抄写本诗中你最喜爱的两句,并写出它们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感悟。
《夏天里的成长》节选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你在豆棚瓜架上看瓜藤,一天可以长出几寸;你到竹子林、高粱地里听声音,在叭叭的声响里,一夜可以多出半节。昨天是苞蓄,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一块白石头,几天不见,就长满了苔薛;一片黄泥土,几天不见,就变成了草坪菜畦。邻家的小猫小狗小鸡小鸭,个把月不过来,再见面,它已经有了妈妈的一半大。
一过夏天,小学生有的成了中学生,中学生有的成了大学生。升级、跳班,快点儿,慢点儿,总是要长。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农作物到了该长的时候不长,或是长得太慢,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短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的句子用了______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也能仿写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也是一样,要赶时间,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什么是“赶时候”“赶热天”?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为了寻找一条合适的线路,他常常请教当地的农民。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铁路要经过很多高山,不得不开凿隧道,其中数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工程最艰巨。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詹天佑决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山顶的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着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有居庸关的三倍长。他跟老工人一起商量,决定采用中部凿井法。先从山顶往下打一口竖井,再分别向两头开凿,外面两端也同时施工,把工期缩短了一半。
【1】选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
【2】在开凿居庸关隧道时采用(_________)的办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在开凿八达岭隧道时又采用(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1自然段詹天佑工作身先士卒的性格特点是通过什么描写写出来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 ”在文中画出最能体现詹天佑民族尊严感的句子。
【5】请写出选文第1自然段中语言描写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答题。
远亲不如近邻
叶国成
住进小区十六年,每天忙忙碌碌进进出出,从来没有真真正正地和邻居说上一句话,即使偶尔在楼道里碰见也只是擦肩而过。
我住的这个单元,一共十六户人家,多半都是本地人。因为我是外地人,再加上独来独往,很多人都不认识,知之甚少不便交往。出门上班,下班回家,两耳不闻窗外事,过着两点一线的日子。除了偶尔遇见对门的人点点头外,基本上与世隔绝。我想,就这样挺好的,互不打扰,各人过各人的日子。
接下来的两件事让我对邻居有了新的认识,摒弃了那种老死不相往来的观念。
那是一个周六的早上,天刚亮妻子就出门去上班,因为要坐公交,所以每次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出门。妻子刚出门没一会儿,门就被人敲响了。双休日,天又冷,正是睡懒觉的好时候,这一大早的谁在敲门?我百思不得其解,实在是想不出来谁会在这个时候来访。我窝在被窝里假装没听见,依旧在刷微信。我想,只要是没人开门,敲门的人就会自动离开的。但我想错了,人不但没走,反而更急促起来。“咚、咚、咚”的敲门声,不绝于耳,节奏越来越快,声音越来越大,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
这是谁呢?我倒要看看。披衣起床,怒气冲冲三步并作两步地步入客厅去开门。当我看见一位三十多岁的女同志站在门口的时候,不耐烦地问,一大早的,有事吗?女同志拿起手中的钥匙说:“刚才路过你家门口,看见你家钥匙还在插孔里,我想一定是早上上班走得匆忙而忘记抽了。最近小区治安不好,我想双休日一定有人在家,所以就敲门给你说一声。”我看见,她手中拿着的正是我爱人的钥匙。这个冒失鬼马大哈,出门了怎么也不抽钥匙。接过她递过来的钥匙,我一个劲地点头说谢谢。刚才的怒气被满脸歉意所代替。除了感谢,我还能说些什么?这是我第一次和邻居近距离接触。
还有一次,让我终生难忘。那日,我印刷一些纸品回家。本来说好了请搬运公司的人来搬运的,可是搬运公司却因事迟迟未来。纸品卸载在楼梯口外面,天阴沉沉要下雨的样子。我给搬运公司的人打电话催促,一遍又一遍,他们总是说在路上,可是,等了半个小时却不见人影。天空开始下雨了,密密麻麻。这可怎么办?要知道,纸品一见水就没用了。正在我愁眉不展的时候,陆陆续续地回来一些邻居。在得知情况后,他们便自告奋勇地帮忙搬。四五个人,每人每次扛两捆,从一楼到五楼,又从五楼到一楼。如此反复,上上下下地跑了好几趟,终于抢在大雨来临前帮我将纸品全部搬进家门。
我一个劲地说谢谢,想请他们在家里坐坐,抽根烟、喝口茶,表示一下谢意。他们却云淡风轻地说,都是邻居相互帮助应该的,不必客气。忙忙碌碌大半天,邻居们连口水也没喝就走了。
看着他们出门的背影,我着实感动了,深刻体会到了浓浓的邻里情。要不是他们,我当天可要遭殃了。关键时刻,是这些素不相识的邻居帮了我。看来老话说的没错,远亲不如近邻是有道理的。
我告诉自己,以后不能故步自封,要经常出去走动走动,邻里之间也一定要互帮互助。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摒弃: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誓不罢休: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记叙了“我”和邻居间发生的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下面两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1)这是谁呢?我倒要看看。
(2)我倒要看看这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劲地”在文中反复出现,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文章内容或生活经历说说你对文中这句话的理解。
看来老话说的没错,远亲不如近邻是有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穷人》(节选)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渔夫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神态和_______的动作,都表明了这“是个问题”。
【2】当渔夫从外面回来后,与桑娜交谈了不久,两个人都沉默了,此时他们两个人各在想什么?
桑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渔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熬”字让我们体会到渔夫一家生活的______,但他最终还是做出了_______的决定,从中可以看出渔夫是一个________的人。
13、阅读理解。
我看见了向日葵
龚志华
梵·高的《向日葵》放在我的桌面上。于是整个房间在灯光下显得熠熠生辉。也许,世界上真正光彩夺目的东西不多。我指的是人的心灵和思想。蹚过历史的长河,站立于过去和现在的交会处,我看见了“向日葵”。一束奇异的“向日葵”,正迎着21世纪的清风,在时空中颤动。
我不明白,真的不明白,当初清瘦而行为怪异的梵·高,怎么会画下这么一束“丑陋”的“向日葵”。[①它们毫无秩序地从一个简单的泥制陶罐里伸了出来。][②它们的样子,犹如一群流浪了很久的贫穷者,历经大半辈子,终于找到一处能勉强容身的地方。]看得出来,“向日葵”们渴望的是肥沃的土壤,渴望的是风调雨顺和充足的阳光。这只是一幅被认为是色彩强烈、笔触颤动的画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向日葵在金色背景的衬托下,给我以不可回避的视觉冲击与奇特的心理感受。
梵·高当年在创作这幅画时,一定是怀着十分痛苦的心情下笔的。才气冲天却贫穷的梵·高由于没有钱买必要的颜料,就以简约的手法,以黄与白,另加一点点淡红和淡蓝,画下了这一幅画。向日葵是一种忠诚地追随阳光的植物,它美丽而圣洁。在梵·高眼里,向日葵应该表示着他内心的思想,因为他一直都在希望得到温暖。这种温暖是理解,也是支持。如果梵·高把自己当作向日葵,那么,他必定希望自己能像向日葵一样结出饱满的果实。换句话说,梵·高希望自己的艺术才华能被当时的荷兰社会重视,在艺术道路上有所成就。可是,现实一次次令梵·高失望,令他痛苦和压抑。
当我看见梵·高的《向日葵》时,我简直要被整幅画所充满的凄凉与压抑所震撼。我敢肯定,凡是看过《向日葵》这幅画的人,必定会由衷地感触到它的沉郁和苍凉。
【1】梵·高是______(国家)著名的后印象派画家,文中提到的是他的代表作《_______》。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丰满________ 富有________ 干瘪________
【3】读一读选文中标注序号的句子,判断并填空。
上面标序号的两句话中,写实的是第______句,联想的是第______句。作者产生这样的联想的原因是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中,“结出饱满的果实”指的是____________
【5】短文第3自然段中形容向日葵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梵·高创作《向日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句子回答)
【6】你一定观赏过许多著名的画作吧,请你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幅画或者其他的一种艺术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精彩赏析阁。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1】仔细读这两个语段,摘抄你认为可以积累的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别写出每个语段的主要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____”画出这段话中描写实物的部分,用“﹏﹏”画出想象的部分。
【4】在第1自然段中两处用了“清幽”,第一次的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是说__________,从中可以体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第2自然段中分别写了兄妹俩“听、看、想”的情景,从中表现了贝多芬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请写下来。(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写句子。
1.地球是有生命存在的唯一天体。(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样宏伟的建筑,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陈述句改写成反问句。
(1)狼牙山五壮士身上那种英勇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的田野就像金色的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们要精心地保护地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无风的湖面,没有一丝波纹。
改成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
18、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你知道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夏天是悠闲的。夏天是有趣的。(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
(2)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
(3)表示“说”的意思的词语有很多,请把下列句子中的“说”换一个说法。
小明一家去桂林游玩,看见美丽的桂林山水,情不自禁地说“真美呀!”
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人们满肚子的话想说又说不出来,泪水如雨,洒了一地。(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句子)
__________
(2)妈妈微笑着对我说:“今晚我和你爸爸都要加班,你自己做饭吃吧。”(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
21、习作。
《一把黄油布伞》有笑,有泪,更有浓浓的爱。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沐浴着亲人的爱。请选一件事写下来,注意表达真情实感,题目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