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三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查字典填空。

(1)五个字按笔画数由少到多排列,第三个是(  )。

(2)五个字按音序排列,第二个是(  )。

(3)整体认读音节是(  )。

(4)“( )结构,拼音是(  )。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满分5 manfen5.com

 

 

3、写出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沙沙的脚步声,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________

月亮躲在云层里,偷看我练琴。________

 

4、学校组织学生围绕“寻找秋天”开展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参与,观秋色、画秋景、吟诗句……内容多,形式新。请你用一个四字词语形容活动的内容

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___________,照着她睁得_____________。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

(2)《七律·长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____________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其中颈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4)移舟泊烟渚,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①长缨:革命武装。②苍龙:国民党反动派。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

【2】画横线的词句表现了红军___的革命豪情。后来,人们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示____

【3】用“﹏﹏﹏”画出描写六盘山秋天景象的词句,并展开合理想象,把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

7、课内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前两句中的“未遮山”“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雨下得很急。

【2】诗中的“翻墨”“水如天”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3】“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两个形象的比喻,既写出了天气骤然变化时的________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心情。

【4】简述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乍雨还晴、风云变幻的西湖景象的。

________________

【5】小敏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的每一句都看成一幅画,并为它们各拟写了一个标题,请你选一选。

①大雨倾盆图     ②乌云密布图     ③水天一色图     ④风起云涌图

(1)黑云翻墨未遮山( )             (2)白雨跳珠乱入船( )

(3)卷地风来忽吹散( )             (4)望湖楼下水如天( )

8、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古诗练习。

示儿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示儿》。

2解释字词。

①王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现代文阅读。

看戏

①时间是晚上八点。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露天的劳动剧场也是静静的。

②但剧场里并不是没有人。相反地,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还有近郊来的农民。从前面一排向后面一望,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烟雾不散,海在屏住呼吸。

③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法走到脚灯前面来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个迷蒙的海上顿时出现了一座蜃楼。那里面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但主导这一切的却是一片忠心耿耿、为国为民的热情。这种热情集中地、具体地在穆桂英身上表现了出来。

④当女主角穆桂英以轻盈而矫健的步子走出场的时候,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动荡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女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切近,柔和而又铿锵。戏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回音听不见,但是它却淹没了刚才涌起的那一股热烈的掌声。

观众像着了魔一样,忽然变得鸦雀无声。 他们看得入了神。他们的感情和舞台上女主角的感情交融在了一起。女主角的歌舞渐渐进入高潮。观众的情感也渐渐进入高潮。我们的女主角在这时候就像一朵盛开的鲜花,观众想要把这朵鲜花捧在手里,不让它消逝。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从座位上起来,像潮水一样,涌到我们这位艺术家的面前。(A)舞台已经失去了界限,整个剧场成了一个庞大的舞台。

⑥我们这位艺术家是谁呢?他就是梅兰芳。

【1】短文描写了很多场面,不包括( )

A.观众等待看戏的场面

B.梅兰芳表演的场面

C.梅兰芳谢幕时观众欢呼的场面

D.观众们观戏的场面

【2】有人说短文第①段中的加横线的词语“静静的”与下文观众的表现相矛盾,需要修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短文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第②——⑤自然段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来描写场面,请完成下列问题。

(1)第____自然段主要是“面”的描写,第____自然段运用了“点”的描写。

(2)请摘抄1处描写“点”的句子,并说说这个句子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五段的情景,发挥想象。在(A)处用“点”的描写写写观众。

__________________

【4】“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段话没有从(       )方面表现女主角的表演才华。

A.唱腔

B.动作

C.表情

D.环境

【5】画“ ”的句子在短文中有什么作用?又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

10、句子训练营。先指出每个句子用的说明方法,然后体会句子这样写的好处,再选择其中两种说明方法各写一句话。

(1) 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6 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这句话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写出了  

2)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这是作者对地球的 ,突出了地球的   ,体现了作者对地球的

  之情。句中将地球比作   ”“ ,说明了

  ,阐明了 的密切联系。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国有国徽,校有校徽,厂有厂徽。奇怪吗?我家竟有家徽。我家的家徽是一条鱼,一条画在门板上的鱼。那条鱼的图案画得很笨拙,线条零乱而粗糙,只能让人意会到是条鱼而已。但它却有不寻常的来历。

②祖父在世时,膝下有父亲他们弟兄四个,个个都是牛高马大的男子汉。民国初年,战乱频繁,家里仗着几个男人下死力气干活才勉强维持温饱。

③一天夜半,父亲起来小解,发现一个人影蹿进了厨房,他便喊叫起来,同时马上守住厨房门口。不一会儿,父亲弟兄几个都起来了,他们点着灯,拿着大木棒子和斧头,仔细地搜索着厨房的每一个角落。厨房的旮旮旯旯都搜遍了,却没发现人。父亲弟兄几个说父亲定是半夜眼花,父亲赌咒发誓说肯定有人。大家还在争辩时祖父来了,祖父让儿子们都去睡觉。等他们走了之后,祖父走到水缸边,敲敲盖子,说:“你不用躲了,出来吧。”只见水缸里水淋淋地站起一个人。(A)这人一手擎着水缸木盖,浑身颤抖,面无人色,另一只手里,还攥着一布袋大米。

④祖父望着窃贼,叹口气说:“算了,你走吧,要是让我的儿子们看见了,你今天非残废不可。”

⑤贼傻望着祖父,他不敢相信祖父就这样轻易地让他走,但祖父分明是平静地挥了挥手,贼便从水缸里爬出来。祖父又把那水淋淋的米袋子交给他说:“带上它吧,它可帮你家度几天日子。”(B)贼要说什么却没有说,眼眶却红了,低着头,提着米袋子往外走,走到门口。“慢着,”祖父又叫住他,塞给他一串铜钱,“你拿这钱去做点小生意,再也不要干这伤天害理的勾当了。”

⑥贼“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给祖父磕了几个响头便走了。

⑦不知过了多久,一天清晨,祖父一开门,便在门环上发现了一条两斤多的鲜鱼。祖父先是感到奇怪,但他马上就猜到是那贼送来的,那人大约是做了贩鱼的生意。

⑧自此以后,我家门环上经常出现鲜鱼,家里便经常可以改善生活。大约吃了几十条鱼后,祖父感到不安,说人家是小本经营,别吃垮了人家。于是连着几天半夜守候着,一直熬了三个夜,终于让祖父遇见了那送鱼人,谁知不是那个贼,却是一个年轻渔人。这渔人是那贼的儿子,贼在临终前嘱咐他要坚持送鱼到我家来。祖父和父亲他们听得连连点头。为了不违亡人遗愿,祖父拿过一把刀子,让年轻人在我家门上刻一条鱼,并说从此不许他再送鱼,就用这条刻下的鱼替代好了。

⑨于是,我家按照祖父的意思,一直都保留着这鱼的图案。它,自然而然地成了我家的家徽。

(选自《余华作品集》,文章有删改)

【1】给短文拟个合适的题目: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依次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每空限两个字)

捉贼——_________——送鱼——_________

【3】阅读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可能不同,采用的阅读方法也不相同。根据下面的阅读任务,写出应该重点读短文中的哪些段落。

任务一:了解一家人捉贼、放贼的经过,要重点读短文第________到第_______段。

任务二:了解“我”家的家徽为什么是“一条鱼”,要重点读短文第_______________段。

【4】文中画“   ”的两个句子都对贼进行了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我们可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从A句可看出他当时________,从B句可看出他的________

【5】谈谈“家徽”在文中折射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课内阅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节选)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漫:________________

唱:_______________

满:________________

驰:_____________

2选文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时间是_____,地点是______,人物有_________,所写的事情是_____。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这句话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的心情。

4描写埃斯内尔动作的词语是___________,描写神态的词语是______,这些描写说明________

5读着文中描述的送别的感人场面,你会联想起哪些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内阅读。

①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②我就要凝视他们……

③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④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⑤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我”所见的故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表现作者执着的信仰的句子。

【3】概括这几段话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认真读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习题。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梁启超,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少年中国说》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少年强则国强”中的“强”在本句中意思是“强大”,读音是____,第二笔是____。(A.横   B.竖)

【2】下面选项跟本文表达的意境相似的是(       )。

A.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C.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D.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用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沉沉夜雾中冒出一个阴森森的往前翘起的船头。(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写句子

“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是一个双重否定句,请把它改为陈述句,并写出改后和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句子。

1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缩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奔的列是祖国奋勇前的象征。(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先队员要用雷精神鞭策自己。(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一人需要的是这种精神。(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伯父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

20、在困难面前,我们必须迎难而上。

改写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联系诗句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绝知:  

(2)学问:  

(3)无遗力:  

(4)少壮:  

(5)工夫:  

(6)躬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