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补全词语,并完成练习。 

①别出__________    ②弄巧成_____    ③虎视__________    ④忘_____所以

⑤威风__________    ⑥心_____意足    ⑦怒气__________    ⑧大_____流星

(1)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2)词语③⑤⑦的结构比较特殊,我还能写两个这样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   

(3)“聪聪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中,画横线的部分可用词语________来替代。芳芳走路步子迈得大,走得快,可用词语________来形容她走路的样子。

2、仿写词语。

凉冰冰(ABB)____________________

瓦蓝瓦蓝 (ABAB)___________________

3、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1)《穷人》一文是________________的作品,赞扬了桑娜、渔夫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好品质。

(2)残疾青年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谎称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总会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

的老人,那清晨里________的听众,因为她给了我__________________

(4)苏珊用____________倾听小汤米的声音,成为他的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单元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关键在于讲清原因)

 

4、课文回顾。

1.《丁香结》一文写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丁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都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回忆。

2.《草原》一文描写了主客聚会的欢快场景,想象一下,当你置身在这样的场景中,你会__________

3.乡村,美在自然风光,美在丰收的喜悦,本单元我们学习的古诗词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写农村丰收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游客们乘船在湖上游玩,忽然,天空中乌云密布,雨点纷纷洒落下来,正如苏轼诗中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______

②看到老班长在吃鱼骨头,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针扎着喉管。______

③童年是一幅画,童年是一首诗,童年是一支歌。______

④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______

⑤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课内阅读。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共____句,全诗是围绕“______”来展开叙事抒情的。

【2】诗中写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用的词是“________”;写乌蒙山高大雄伟,很有气势,用的词是“________”,但是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只不过是“________”。

【3】描写红军翻过了雪山后的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赞扬了红军战士不怕死的精神。

B.赞扬了红军战士非常乐观的精神。

C.赞扬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明豪迈的气概。

7、古诗词阅读。

咏竹

[清]纪琼

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

有时明月来,弄影高窗里。

【1】《咏竹》中的“风”和“雨”表面上指自然界的风雨,实际喻指 ______________,同样,“笑有声”表面上指竹子被风吹雨打时发出的声音,实际喻指 ______________

【2】竹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挚友。在不同的人面前,竹有不同的风骨。请根据竹的本性,选填竹代表的精神或品格。

A.乐于奉献

B.刚正不阿

C.虚心

D.坚韧

①因竹笔直向上,可形容人 _____

②因竹四季青翠,做雪凌霜,可形容人 _____

③因竹中空,可形容人 _____

④因竹全身是宝,可形容人 _____

【3】这首诗赞美了竹怎样的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借物来赞颂人的美好品格的古诗?选择一首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乐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_____________,“夜行黄沙道中”是______________。这首词描写的地点是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

【2】词的上片写了夏夜特有的声音,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这些声音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3】“稻花香里说丰年”是谁在说?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感悟。

冬天的温度

①冷空气突袭,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行走在城市街头,满眼都是臃肿的路人,似乎突然之间,街道也变得臃肿起来。裹着厚厚的羽绒衣,行人依然紧缩双手,步履匆匆,不乐意长时间待在户外。

中午,我接儿子放学,回到小区,见保安身穿大氅,像一尊挺立的石雕守卫在门岗前。儿子问:“他们不冷吗?”我说:“没有人不感觉到冷。”“他们为什么不躲进屋里?”“这是他们的工作。”我回答。儿子沉默了。依往日习惯,儿子会有谢谢之类的话,今天却没有。

③走出门岗不远,一阵冷风袭来,为避开风的凛冽,我扭回头,恰巧看到风掀起了保安的衣角,保安的大氅下,套着的竟然是薄薄的一层毛衣。

④回到家中,儿子把他的玩具一个个藏进被褥,我问儿子捣什么鬼,儿子说玩具也怕冷,给它们保保暖。一会,儿子说:“爸爸,给保安送些衣服好吗?”我的心颤了一下,故意问:“那么多保安,我们送得完吗?”儿子又说:“小区也有很多人啊,每人送一件,他们穿很长时间呢。”

⑤我答应了儿子,从衣橱里找出去年的保暖内衣和羊毛衫,陪着儿子走出家门。来到楼下,我让儿子去送,我站在楼角远远看着。儿子双手捧着衣物,走到保安身边,用双手举起衣物。保安愣了,他弄不明白儿子做什么,但是很快,保安接过衣服,夹在胳膊下,空出一只手,庄重而严肃地给儿子敬了个标准军礼。

⑥儿子回到我的身边,像完成了一件艰巨任务似的欢呼起来。下午送儿子去学校时,从保安的眼神里,我读出一种感动。

⑦下午放学,儿子从学校里带回一只50厘米长宽的纸箱,上面写着:天冷了,他们却站在寒风中!!!回到小区,把它高高贴在门口,用手压了又压,保证不会被寒风吹掉才回去。

⑧第二天,我们路过小区门岗,十几名保安列出整齐的队列,由保安队长带领着,齐刷刷地向我和儿子敬礼。保安队长说,一个晚上,他们就收到小区居民送来的几百件衣物,三年也用不完啊,感谢,感谢,实在感谢!他紧紧握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⑨去学校的路上,寒风依然,我问儿子还冷不,儿子说,天冷,我不冷。

1根据提示,按故事发展顺序,在横线上填相应的事件。

儿子发现保安衣服单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安列队向“我”和儿子敬礼。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尾段中的“天冷,我不冷”这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待他很好。当问及如何报答时,重耳说:“如我当上国君,要是两国交兵,我就退兵九十里以谢恩。”后来,重耳成了晋国国君,称晋文公。不久,楚晋两国发生了战争,重耳履行了自己的承诺。

【1】重耳同谁许下了承诺(

A.楚成王

B.楚庄王

C.楚穆王

【2】文中重耳的承诺指(

A.当上国君。

B.不与楚国交战。

C.若与楚国交战,退兵九十里。

【3】故事中的重耳的性格特点是(

A.聪明机智

B.信守承诺

C.勇敢机智

1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1.文中的小心可以换成   等词语,从这个词语我体会到了

2.  画出保留鱼钩的原因。

3.“灿烂的金色的光芒指的是

4.谈谈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12、阅读。

哑巴渡

①我的家掩藏在一片毛竹林中,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渡口,摆渡的人是一个干瘦的哑巴老人,乡亲们都管他叫哑巴渡。

②没有谁知道哑巴老人有多老,在这儿摆渡有多少年。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嵌着深沉的眼睛,一条跛腿,一双粗大、布满了老茧的手不知摆过了多少岁月。

③但哑巴老人的船总是干净而清爽,船舷擦得亮亮的,闪着桐油的光泽,一点儿也不像他皱巴巴的脸。哑巴老人的船摆得又快又稳,在这里过河的人,不用担心会耽搁行程。无论是白天还黑夜,只要在岸上一吆喝,他就会从船舱里出来,再稳稳当当地把过河人送到对岸去,春夏秋冬,从不间断。

④哑巴老人是孤独的。听人说,他曾经有个女儿,叫丫丫,是从河边拣来的。他用米汤把丫丫养大,丫丫却不幸死于疾病。从此,哑巴老人就变得更孤独了。没有人会注意到他,他太平凡而微不足道了,人们似乎把他遗忘了。

⑤河水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着,哑巴老人在这里默默地把船摆过来,渡过去,人们已经习惯了河水、渡船和哑巴老人的存在,好像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⑥直到有一天,哑巴老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接替他的后生摆的船又慢又不稳,大家才怀念起以前,只用一双粗大的手说话的哑巴老人,人们想起了他摆船的稳当,想起了他一毛钱的渡河钱,想起了他冬天半夜里穿衣解缆就为了送一个行人过河。哑巴老人不在了,人们觉得船上空落落的。

⑦好几个月过去了,正当人们快要把哑巴老人淡忘了的时候,乡里突然来了个当官的。乡长说,他是一位老将军。他手里捧着个盒子——哑巴老人的骨灰盒。哑巴老人把一生摆渡的钱全捐了出来,想在这条河上建一座新桥。

⑧新桥建成,阳光下,洁白的桥身闪烁着三个大字:哑巴渡。老将军在风中扬起哑巴老人的骨灰,哑巴老人的忠魂缓缓地落入了河水中,落入这条他摆渡四十多年,记载他一生默默奉献的母亲河。

⑨新桥建成剪彩的时候,老将军含泪讲述了一件让人们震惊的往事:在红军长征的一次战斗中,为了拦截追击的敌人,还是“红小鬼”的老将军奉上级的命令配合班长炸掉石桥。班长冒死炸桥,身负重伤成了跛子。他知道自己不能再上战场了,请求留下来。后来,他找了条渡船,默默地开始了哑巴摆渡的日子,直到走向生命的终点。

⑩老将军眼里闪着泪花说:“摆渡的哑巴老人就是我的班长!……”

河水忘记了流动,鸟儿忘记了飞翔。乡亲们和渡河哑了,天和地哑了

【1】读到“饱经风霜的脸”,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文中画“ ”的句子,这个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描写渡船和新渡桥的句子,再联系全文,想一想这些描写对刻画哑巴老人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自然段中,哑巴老人收养丫丫这一情节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小说在最后才点明哑巴老人是红军战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阅读

送一轮明月给他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

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眼见到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要离开的时候在门口遇见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小偷,一直站在门口等待,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

小偷遇见禅师,正感到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老远的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夜凉了,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 说着,就把衣服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着头走了。

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

禅师不能送明月给那个小偷,使他感到遗憾,因为在黑暗的山林,明月是照亮世界最美丽的东西。在禅师的眼中,小偷是被欲望蒙蔽的人,就如同被乌云遮住的明月,一个人不能自见光明是多么遗憾的事。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以后,回到茅屋赤身打坐。

第二天,他在阳光温暖的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里睁开眼睛,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非常高兴,喃喃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惊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所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中,禅师所说的一轮明月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从哪里可以看出禅师“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面对小偷,禅师却感谢他的探望,并且把外衣送给他。你觉得禅师这样做好吗?说说你的理由和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现代文阅读。

(一)夏之韵

梁衡

①充满整个夏天的是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漫舞的蜂蝶不多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②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其中大约有一定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一一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简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它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③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辛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的劳作与丰收的热望。

④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二)苦夏

冯骥才

①这一日,终于撂下扇子。来自天上干燥清爽的风,忽吹得我衣诀飞举,并从袖口和裤管钻进来,把周身滑溜溜地抚动。我惊讶地看着阳光下依旧夺目的风景,不明白数日前那个酷烈非常的夏天突然到哪里了。

②四季是来自于宇宙的最大的节拍。在每一个节拍里,大地的景观便全然变化与更新。四季还赋予地球以诗,故而悟性极强的中国人,在绝句中确立的法则是:起,承,转,合。这四个字恰恰就是四季的本质。起始如春,承续似夏,转变若秋,合拢为冬。合在一起,不正是地球生命完整的一轮?为此,天地间一切生命全部依法从着这一节拍,无论岁岁枯荣与生死的花草百虫,还是长命百岁的漫漫人生。然而在这生命的四季里,最壮美和最热烈的不是这长长的夏么?

女人们孩提时的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们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里。这是由于我们儿时的伴侣总是各种各样的昆虫、蜻蜓、天牛、蚂蚱、螳螂、蝴蝶、蝉、蚂蚁、蚯蚓;此外还有青蛙和鱼儿,它们都是夏日生活的主角;每种昆虫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快乐,甚至我家人和朋友们记忆最深刻的细节,也都与昆虫有关。比如妹妹一见到壁虎就发出一种特别恐怖的尖叫,比如邻家那个斜眼的男孩子专门残害蜻蜓。比如同班一个最好看的女生头上花形的发卡,总招来蝴蝶落在上边;再比如,父亲睡在铺了凉席的地板上,夜里翻身居然压死了一只蝎子。这不可思议的事使我感到父亲无比强大。后来,父亲挨斗,挨整,写检查;我劝慰和宽解他,怕他自杀,替他写检查——那是我最初写作的内容之一。这时候父亲那种强大感便不复存在。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包括夏天的意味全部发生了变化。

④在快乐的童年里,根本不会感到蒸笼般夏天的难耐与难熬,惟有在此后艰难的人生里,才体会到苦夏的滋味。快乐把时光缩短,苦难把岁月拉长,一如这长长的仿佛没有尽头的苦夏。但我至今不喜欢谈自己往日的苦楚与磨砺。相反,我却从中领悟到“苦”字的分量。苦,原是生活中的蜜。人生的一切收获都压在这沉甸甸的苦字的下边。然而一半的苦字下边又是一无所有。你用尽平生的力气,最终所获与初始时的愿望竟然去之千里。你该怎么想?

⑤于是我懂得了这苦夏——它不是无尽头的暑热的折磨,而是我们顶着毒日头默默又坚忍的苦斗的本身。人生的力量全是对手给的,那就是要把对手的压力吸入自己的骨头里。强者之力最主要的是承受力。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也许为此,我的写作一大半是在夏季。很多作家包括普希金不都是在爽朗而惬意的秋天里开花结果?我却每每进入炎热的夏季,反而写作力加倍地旺盛。我想,这一定是那些沉重的人生的苦夏,般造出我这个反常的性格习惯。我太熟悉那种写作久了,汗湿的胳膊粘在书桌玻璃上的美妙无比的感觉。

⑥在维瓦尔第的《四季》中,我常常只听“夏”的一章。它使我激动,胜过春之蓬发、秋之灿烂、冬之静穆。友人说“夏”的一章,极尽华丽之美。我说我从中感受到的,却是夏的苦涩与艰辛,甚至还有一点儿悲壮。友人说,我在这音乐情境里已经放进太多自己的故事。我点点头,并告诉他我的音乐体验。音乐的最高境界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年年夏日,我都会这样体验一次夏的意义,从而激情迸发,心境昂然。一手撑着滚烫的酷暑,一手写下许多文字来。

⑦今年我还发现,这伏夏不是被秋风吹去的,更不是给我们的扇子轰走的一一夏天是被它自己融化掉的。因为,夏天的最后一刻,总是它酷热的极致。我明白了,它是耗尽自己的一切,才显示出夏的无边的威力。生命的快乐是能量淋漓尽致地发挥。但谁能像它这样,用一种自焚的形式,创造出这火一样辉煌的顶点?

⑧于是,我充满了夏之崇拜!我要一连跨过眼前辽阔的秋,悠长的冬和遥远的春,再一次与你相遇,我精神的无上境界——苦夏!

【1】《夏之韵》是围绕哪个中心意思来写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夏之韵》第④自然段中,作者在赞美夏季的同时又将夏与春、秋两季相提并论。这一写法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苦夏》第③自然段围绕划线句子的中心意思,作者回忆了童年哪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两篇文章的作者都对夏情有独钟,但喜爱的理由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他们喜欢的理由。

《夏之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苦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两篇文章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苦夏》当秋意来临时,作者感到惊异茫然,因此借夏去秋来之时机,对整个夏天做了回顾性思考。

B.两篇文章都运用了视觉、触角、嗅觉等感官来描写,都运用了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

C.两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共通之处,都是用不同的几个方面或者事例来表达中心意思。

D.两篇文章虽然侧重点不同,但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乾隆皇帝的题字插在题诗与画之间,破坏了画面的完整。改为“被字句”和“把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想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3我们应该尊敬普通人。改为“反问句”

 

4人们生活在地球上。扩句,至少两处

 

5五位壮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缩句

 

6瑞恩说:“我将继续努力,我希望非洲每个人都能喝上干净的水。”改为“转述句”

 

7黄河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缩写句子

 

8战士们击落了四架飞机和三辆坦克.修改病句

 

 

16、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

17、他上课玩玩具,这是事实。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双重否定句:__________________

18、句子万花筒。

(1)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集了。(修改病句)

___________

(2)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运用相同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

(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

19、改转述句。

1.父亲指着母亲说:这是我的妻子。(改为第三人称转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总理对我说:我今晚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蒙娜丽莎美丽动人。

(1)疑问句________

(2)反问句________

(3)双重否定句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仔细观察,理解图意,确定恰当的主题,展开联想,联系生活体验和所见所闻,写一篇450字左右的记叙文(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和议论)。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自己端正清楚。注意开头结尾、前后连贯。(题目自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