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写出下面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__________

2.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__________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__________

2、读拼音,写汉字。

我真想像哈利•波特一样,穿个漂亮的斗péng _____,骑上个飞天扫帚,huì _____集一帮好友,一起遨游在山jiàn _____和xuán _____崖间。

3、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它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

(1)秋天,红透了的小枣挂满枝头,在绿叶的映衬下就像  

(2)忽然,一阵鸟声传来

(3)好大的雾啊!骑车走在这样的雾里简直就像

(4)小院里溢满了馥郁的清香,花香引来了  

(5)一阵秋风吹过,片片落叶像蝴蝶在空中  

(6)槐乡的槐花似   初降,一片白茫茫;像一个个 

又像新疆姑娘披散在肩上的

 

4、填空

(1)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____,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_____”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____”。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____”。

(2)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__。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__

5、看拼音写词语。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乐园。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诗中画   句子概括了长征途中两大著名战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   一词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 ”“ ” “   ”“   ” “ 等词语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

7、读下面的古诗《过故人庄》,并完成填空。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解释下列字词。

过:_____________   鸡黍:_____________

轩:_____________   话桑麻:_____________

2诗中一、二句从应邀写起,故人说明_________。三、四句是描写_________的名句,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五、六句写山村_________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像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 颔联描写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远景,绿树环合,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大,优雅恬静;下句是近景,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景象。

C. 颈联叙述人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了户内,更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D. 尾联以重阳节还来相聚写出友情之深,故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言有尽而意无穷。

4诗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说说颔联中”“两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先补全诗句,再作答。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

,两山排闼送青来。

1填空。

2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写景从_____写到_____,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5这首诗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描写自然景物?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诗歌赏析。

乡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0、课外提优

科尔沁草原的毁灭

你知道内蒙古原有的一片科尔沁草原,现在到哪里去了吗?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辽宁西部,有一片叫科尔沁沙地的沙漠。这里原来是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年降雨量在300500毫米之间,是一个很好的天然牧场,牛、马、羊、骆驼数以千万计。在它西北边的山地上还有茂密葱郁的森林,是地沃易耕植,水草便畜牧的好地方。

19世纪后期,清朝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决定开垦科尔沁草原,鼓励人们到这里垦殖,打下粮食公私对半分成。从此,科尔沁草原很快变成了良田。

年均300500毫米的降水量适于牧草生长,但对庄稼生长的需水量来说则远远不够。这里是松散的沙质土,清政府新垦的土地只能种23年,后来就被扔在一边不管了,俗话称为撂荒。撂荒地并不能使已经开垦的土地自然还原成草原。而且由于垦地耕作破坏了草原的植被,松散了的土层,裸露的沙质土遇上风吹,很容易随风而起。流沙首先出现在居民点和耕地周围,开始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小块扩为大块,大块与大块相连,以后逐渐连接成片。成片的沙荒地连接起来,丰美的草原就变成了荒芜的沙漠,不仅不能生产粮食,连牧草也不长了。

这就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草原上的多年生牧草由于密度大,根系发达,因此比新垦农田上的庄稼有更好的保持水土的作用。有人做过试验:在1年内降雨340毫米的相同条件下,每667平方米的农田里有280千克的泥土被流水冲跑,而草原上每667平方米流失的泥土,仅有6千克多一点。所以,草原并不是都能开垦成耕地的。科尔沁草原的演变,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1) 读拼音,写字词。

  适      科尔草原

2用自己的话说说科尔沁草原是如何变成沙漠的?

 

3) 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用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

 

4) 第5自然段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道理的?这个道理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叙述)

 

 

5)科尔沁草原毁灭的罪魁祸首是谁?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11、阅读。

歪儿

①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的玩法简单: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瘦弱,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种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是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拉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甲】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乙】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丙】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丁】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这句话出自原文,应放在(        

A.【甲】

B.【乙】

C.【丙】

D.【丁】

【2】根据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累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怏怏无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中“可笑的场面”具体指怎样的场面?用“_____”在文中画出来。

【4】下列对短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虽以“歪儿”为题,不仅仅写了歪儿的变化,也写了“我们”这些小伙伴的成长。

B.歪儿因为游戏玩不好而哭,他妈妈还骂他,可见她特别严厉,对儿子要求极高。

C.歪儿是个特别善良,不记仇的孩子,“我们”从头到尾都很喜欢和他一起玩。

D.文中说踢罐电报是个苦差事,可见这些孩子并不喜欢这个游戏,只是出于无奈而玩。

【5】文章第①自然段加点词“飞”用得好,请从写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好在哪里?

那个暑假,总是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出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第③自然段中说“眼睛总像睁不开”,第⑦自然段中又说“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这样写前后矛盾吗?歪儿的眼睛又是如何被“点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大江保卫战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身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1】由“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我能想到明朝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_______________

【2】这个抗洪的场面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词语来描写,这些子弟兵可以用________这个词语来刻画。(选用文中恰当的四字词语来填写)

【3】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民子弟兵总是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B.“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C.“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这里的“长龙”指的是爆发洪峰的长江。

D.“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这个排比句连用三个“飞向”,表现了战士们迫不及待地去营救群众的心情。

【4】本文的写作手法是点面结合,在括号中标出“点”或“面”。

(1)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________

(2)四百多名官兵大堤抢险的英雄本色。_________

(3)四连连长黄晓文的铁汉本色。_________

13、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的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解释下面词语。

昂首挺胸:____________。眺望:______________

2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请用小标题概括这部分内容__________

3加点的两个词语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声音”指的是什么?从“这声音”里面你能够感受到五壮士的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三个和尚(shàng

  传说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líng lì)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miào)里。开始,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pú sà)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的柳枝活了。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zhí,谁也不愿意吃亏(kuī,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底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没水而开始枯萎(wěi)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dǔn)的时候,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小庙起火了。危机之中,三个和尚争先恐后地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净瓶里的柳枝又恢(huī)复了生机。

1三个和尚明白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净瓶里的柳枝又恢复了生机,是因为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用上修辞方法,把句子写形象。

八千多个日子转眼就过去了。

 

16、句子转换。

1.母亲眼圈红红的说: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老班长对我们说:“我没有完成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不少科学家提出了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 那些大大小小的猴子,在我们头上的树枝间跳来跳去。(缩句)

2. 平生还走过这么野的路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0、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

成长是什么?成长就是一个等着你去探索的五味瓶,瓶里装满了酸、甜、苦、辣、咸。你在成长的过程中尝到了哪些味道呢?以“成长中的……”为题,写一写你的成长经历吧!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进行习作;注意围绕一个意思来写;语句通顺,表达出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