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本文作者是 ,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著作有散文集《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斯在海边》等。有多篇文章入选各版本教材,五年级我们就曾学过他写的文章

 

2、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__________

(2)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   (__________

(3)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__________

(4)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__________

3、补充名句。

1__________________,死而后已。

2、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4、芭蕉不展丁香结,__________________

5、待到重阳日,___________________

6、野旷天低树,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碧草话斜阳。

8、卷地风来忽吹散,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词语

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南宋理学家朱熹对怎样读书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说:“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告诉我们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3.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中含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默而识之,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按要求完成诗句练习。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用“/”标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2】诗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把乌云比作__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_;“跳珠”这个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雨来纷急的样子,又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_________心情。

7、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本诗的作者是宋代的苏轼,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___________”。

2本诗前两句中“跳珠”“乱入船”两个词语写出了雨______的特征。“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是两个形象的比喻,把乌云比作_______,把雨比作________。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是______

A.悲伤 B.平静 C.喜悦 D.焦急

3(1)本诗后两句中“______”一词写出了雨去得快的特征。

(2)写出有关雨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列诗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选自刘禹锡的《浪淘沙》)

【材料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选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材料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选自杜牧的《江南春》)

【材料四】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补充【材料一、三、四】中空白处的诗句。

【2】中国北国的美,是恢宏庄重的,是大气磅礴的,是直击人心的;中国南方的美,是沁人心脾的,是温婉恬静的,是动人心弦的。请选择4则材料中2则,赏析诗人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南北风光的不同特色,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

【3】1936年,红军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请结合课本第二单元所学,评价一下领袖毛泽东。

__________________

【4】四则材料都用了一种共同的表达方式,即__________,请选择其中一则,具体说说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并说说小学六年来你在学习古诗词中积累的2条经验。

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童年》片段,回答问题。

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这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

“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得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1】判断对错,对的填涂“√”,错的填涂“×”。

(1)文段节选自《童年》,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3岁到10岁的童年生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没落。( )

(2)《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小说,以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

(3)《童年》真实记载了主人公儿时在外祖父家中的所见所闻,对他优秀性格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的人是母亲。( )

【2】文段中的“她”是“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从文段中摘录一处对“她”的外貌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说!”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综合训练。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朋友,你要我告诉你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我现在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在万国殡仪馆里,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我站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又把头伸进帷幔里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看吧,这是最后一次了。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鞠躬了。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去。有的在第三次鞠躬以后,还留恋地频频点头。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的。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救救孩子!我的耳边还仿佛想着那个老人的声音。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他红着脸在灵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的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一只手持着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到了灵前,那个引路人站住了。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一步,端端正正地站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地望了望前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他又伸出手,扶着引路人的肩默默地退去了。

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几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了出来。

我的眼睛也是不会受骗的。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信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1找出短文中“AABB”式的词语,并仿写两个。(重复的只写一个)

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

A. 总分   B. 分总   C. 总分总。

3短文重点描写了哪些人?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中的那个老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短文一再强调的耳朵不会误听,的眼睛不会受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5读画横线的句子,句中的不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老人的逝世让这一切的人悲痛,正是这一颗心牵引着这些人来到这里

B. 老人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每一个人。这一切人是在老人的精神感召下来到这里,为老人送行的

C. 老人逝世后,有人组织这一切的人来这里吊唁,来表达人们的悲痛之情

7短文中对杂志社工友的描写虽然只有寥寥几笔,但非常生动。请你也抓住自己或同学的动作、神奇等,写一写你或她(他)第一次登台时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你做过问卷调查吗?下面是小明做的一项小调查,用数据说明了一些问题。请你认真看一看,帮小明做个简要的调查分析吧。

某市小学六年级100名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表

【1】从上述调查表中可以看出,该市小学六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你认为应该给该市教育部门提出怎样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失去的金币

刘春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班法国军人退伍还乡。他们大多数日子都过得不错只有一人——被毒气致残的法兰西瓦·勒布,因不能正常工作而贫困潦倒,但这位自尊心极强的汉子从不肯接受村里人的接济。

每年这班退伍军人都要举行一次宴会。这次他们在格兰登家相聚。格兰登赚了不少钱,大腹便便,自以为走。席间他拿出一枚古金币,就它的年代、珍奇及价值大谈特谈。客人们在餐桌边争相鉴赏。美酒醉人,笑语喧哗,金币很快就被遗忘了。待格兰登想起来时,金币不见了。

一时满客厅里都是盘问声和抵赖声。最后,村里的律师建议搜身检查。客人们全都同意了,只有勒布不从。同伴们全都惊讶地盯着他。

“那么说,你是拒绝喽?”格兰登问。

勒布面红耳赤。“是的。”他说,“这样做我不能接受。”

“您意识到拒绝意味着什么吗?”金币的主人问道。

“我没偷金币,我不会同意搜身的。”勒布回答。

客人们逐一把自己的口袋翻过来,金币仍然无影无踪。众人的目光再次投射到可怜的勒布身上。

“你一定不会再拒绝了吧?”律师问道。勒布闭口不答。格兰登怒气冲冲地走出客厅。众人都不再跟勒布说话,朋友们怜悯地望着他。众目睽睽之下,勒布带着自凭有罪的神情离开宴会,快快地回家了。

自此以后,勒布成了个名誉不好的人,人人都对他侧目而视,他变得越来越穷。不久妻子也在在贫困和屈辱交加中去世了。

数年之后,格兰登家里做了些搬动,一个工人发现了那枚金币,它夹在当年用作宴客厅的地板板条中,盖满灰尘。

格兰登尽管自以为是,却是个正直的人。既然事实证明勒布无辜受冤,他便马上去向他赔罪。他匆匆赶到勒布家,把发现金币的经过告诉勒布,为自己的轻疑赔礼道歉。

“但是,”他最后问道,“你明明知道金币不在自己身上,为什么不同意搜身呢?”

衣衫褴褛、未老先衰的勒布呆呆地望着格兰登,“因为我口袋里有不好见人的东西。”他伤心欲绝地回答,“我一家大小连续几个星期都饿着肚子——我的衣袋里装满了从桌子上拿来的食物,准备带回家去给老婆和饥肠辘辘的孩子吃。”选自《小读者》 (爱读写)2018年第7

1法兰西瓦·勒布穷困潦倒的原因不包括哪一项(  )

A.自尊心强 B.身体残疾 C.不肯接受批评 D.好吃懒做

2法兰西瓦·勒布为什么不同意搜身(  )

A.因为他偷了金币 B.因为他没偷金币

C.因为他偷了食物 D.因为他讨厌格兰登

3“众目睽睽之下,勒布带着自凭有罪的神情离开宴会,快快地回家了。”这句话是对人物的什么描写(  )

A.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B.语言描写和心里描写

C.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 D.神态描写和心里描写

4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金币主人格兰登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愤怒”的心情应放在哪个位置(  )

①得意  ②怀疑  ③内疚

A.①之前 B.①和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之后

5“自此以后,勒布成了个名誉不好的人,人人都对他侧目而视。”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勒布抱着怎样的心理(  )

A.鄙视的心理 B.同情的心理 C.害怕的心理 D.愤怒的心理

6“金币事件”之后,勒布更加不幸,这说明了什么(  )

A.金钱的重要性 B.诚信的重要性 C.理解的重要性 D.勤劳的重要性

7你认为勒布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最后才揭示出故事的真相,你认为这种写法好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列几组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某省份教育厅公布的该省学生体质状况最新监测结果。

监测项目

升降趋势

监测项目

升降趋势

身高

肺活量

体重

视力

胸围

男子1000米

材料二: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某军区新兵训练,55%的新兵怕跑步,跑不动,跑不远,一累就虚脱。新兵一连进行站军姿训练,不到20分钟,全连117名中,竟有9人晕倒。

材料三:据《河南日报》报道,为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中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成长为共和国的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建设者,“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于近日全面启动,“河南省千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也随之启动。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他们其实反映了一个什么共同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

【2】“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主要做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每天花一个小时去跑步运动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做几道题呢!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为阳光体育运动写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图是某住宅9楼938号平面示意图,阳台均备有逃生绳。假如室内客房起火,在没有灭火设备的情况下,客房里的陈先生有几种方法逃生?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具体逃生线路。

_____________

【6】下面是不同年龄段网民网络搜索书籍的种类的图表,请认真观察后回答问题。

10—19岁

20—29岁

30—39岁

教辅考试类

教辅考试类、休闲娱乐类心理励志类、金融经济类、文学类

健康养生类、休闲娱乐类、心理励志类、金融经济类、文学类社科类、科技类、艺术类、少儿类

以上为各年龄段的网民网络搜索占30%以上的书籍种类

图表统计的是____________年龄段的网民网络搜索占30%以上的书籍种类。从图表中可以获得如下信息:随着______的增长,网民搜索书籍的种类____________,范围___________

网民搜索书籍出现了由注重_________到注重_________的变化。

14、阅读。

鲁迅先生的生活情趣

鲁迅先生十分珍惜时间,却从不把参加体育活动和搞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看作是浪费生命;恰恰相反,他把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看作是增长知识、变换方式积极休息的手段。

种花 鲁迅一生喜爱花草,即使没有栽种的地方,也爱在书桌上摆一盆绿色的生命。少年时,鲁迅就读了许多有关花木的书籍,像《花镜》《兰惠同心录》《广群芳谱》等。中年的鲁迅最爱丁香花和木槿花。1923年,鲁迅居住在北京西三条胡同一个四舍院,就种了好几株白色和紫色的丁香花。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1924年秋天,鲁迅在西安讲学时,下榻处窗外有一丛盛开的白木槿花,他对花凝视良久,想构思一部《杨贵妃》的剧本。晚年,鲁迅定居在上海大陆新村9号时,还特地在前院种上了夹竹桃、石榴、紫荆、桃花等花木。

看戏 鲁迅先生从小爱看绍兴的戏文。有一次,他还在民间演的目连戏中自告奋勇地扮演了一个角色。1924年夏赴西安讲课时,专程去看古老剧种秦腔的演出。鲁迅晚年定居上海后,在繁忙的写作之余,他最大的娱乐就是观剧、看电影。鲁迅常同许广平一起,携带海婴去剧院看有趣、有教育意义的新戏。他不仅看,且多有评论。

篆刻 鲁迅先生喜好篆刻,虽刻印不多却具备了较深的艺术功底。他少年时代,因叔父周芹候研究篆刻,耳濡目染他学会了刻印的本领。1899年,鲁迅在南京读书时,就曾刻过“戎马书生”“文章误我”“夏剑生”等印章。在鲁迅的著作中,《蜕龛印存(代)》是鲁迅论述篆刻的唯一的珍贵资料。它也是我国印学宝库中难得的理论之作。

猜谜 小时候,祖母常教他猜谜语。事隔30年后,他还在《长命灯》里,把儿时的猜谜乐事生动有趣地描绘了一番。鲁迅还常幽默地用“谜语”来写信、题书名和做笔名。鲁迅用过的一百几十个笔名里,用“谜语”起的也不少,如“华团”是隐“当时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圍)”之意。

养鱼 有一次,内山完造先生赠送了10尾金鱼,鲁迅先生特地买来一只素白的金鱼缸,和夫人许广平一同兴致盎然地铺沙、灌水,植种掩映的碧绿水草,小心翼翼地把金鱼放进去。鲁迅先生很熟悉金鱼的生活习性,顾虑到缸面的水苗太密,会影响鱼呼吸氧气,他常暂搁手中“金不换”笔,仔细地把这些东西除去。

习武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学过柔道,国后在绍兴府中学堂执教。一次夜行,经过一处荒凉的坟地,忽见一惨白形同鬼魅的东西在前挡道,鲁迅赶前去飞起一脚,直踢得那家伙踉跄倒地,抱头鼠窜,原来是一个装神弄鬼的盗墓贼。

绘画 鲁迅先生童年时就喜欢绘画,30年代曾为自己和别人的书刊设计过封面,也为自己的文章画过插图。“君无常”画像就是他于1927年6月25日亲笔作的一幅,至今保存在他的《朝花夕拾·后记》里。

【1】鲁迅先生对“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兴趣”的态度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自告奋勇: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耳濡目染: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围绕____________这一中心意思介绍了鲁迅先生种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习武、绘画这七个方面的兴趣和爱好。

【4】“夏秋之夜,每当夜深人静,他独自徘徊在花下,闻着略带苦涩的香气,以求解除疲劳。”“徘徊”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句子加工厂。(按要求改写句子)

1.妈妈对小东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改为第三者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来的话必须算数。(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子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海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海龟用来孵化小龟的巢穴。(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改写句子。

1)正是炎夏,天气酷热,地上的草木都被晒得枯焦了。(改成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的操场很小,怎能踢球呢?(改成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鸟儿放开嗓子鸣叫起来,好听极了。(改成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头上的那一摞碗突然摇晃起来。(改写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师笑着对我说:我教你毛笔字的写法。(改成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战士们冒着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快步前进。(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一诗中,描绘出一幅“走马传烛图”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2)《石灰吟》诗中表达了诗人以身报国、清白正直的志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竹石》诗中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你的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好好学习,虚度光明,你想用《长歌行》中的诗句劝他:____________

(5)鲁滨逊再一次看到野人留下的生火的痕迹和满地的人骨。(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紧急关头,董存瑞只得用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把下面的长句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以文学鉴赏为基础,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深化和提高文学鉴赏的研究形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句型转换

1.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把”字句:_______________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

2.勇闯句子关。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缩句: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巍峨的长城犹如一条盘旋在柴山峻岭之间的巨龙。(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作为华夏儿女,应该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成转述句: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人们都夸耀拥有高尚医德和医术的医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主楼建筑结构比较简单。主楼十分宽敞,别致美观。(用合适的关联词连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夜空的繁星,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补充成比喻句)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先连线,再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5分)

(1)鲁迅先生在《致颜黎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名言: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

 

这句话说明:

(2)你正在埋头做作业,张小华找你去他家上网玩游戏,你不去,他就赖在你家跟你瞎聊,害得你白白浪费了半天时间。你引用鲁迅的话这样劝诫他:

  。

(3)请写出一句你在课外积累的鲁迅先生的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