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猜字谜。
独留花下人,有情却无心——__________ 独眼龙——__________
自有一日出头天——__________ 边打边谈——__________
镜中人——__________ 丰收年——__________
2、根据语境填写恰当的内容。
(1)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诗中表现丰收在望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了《过故人庄》中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______________,青山郭外斜。
(2)爱国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理性,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行为。爱国是每个人对祖国母亲最真的情感:李纲的爱国是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祖宗疆土,________________,不可以尺寸与人”;鲁迅先生的爱国是发扬民族精神“________________,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3、把词语补充完整,并根据意思选词语。
( )七( )八 张( )结( ) ( )天( )地
( )首( )胸 千( )一( ) ( )高( )下
(1)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
(2)我还会写其他带数字的成语:( )( )
(3)我还能填:( )天( )地 ( )天( )地
4、课内外积累填空。
(1)诗中有景:春日之美,“____,____”春风吹拂、百花盛开的绚丽之美;夏日之美,“_____,_____”的急雨之美;秋日之美,美在与友人尽享秋色,“待到重阳日,______”;夜色之美,辛弃疾笔下半夜“明月”“清风”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_____,_____”;乡村之美,美在自然风光,美在丰收的喜悦,孟浩然去拜访老朋友,见到了“_____,_______”的田园风光。
(2)诗中有情:两岸飞花,满堤榆树,一片轻帆,顺风百里,“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诗人陈与义远行途中轻松畅快,心旷神怡的心情;李白在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之下送别友人,诗句“_______,_______”正是他于朋友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真实写照;在变与不变的对比中,“______,_____”流露出贺知章对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文天祥为国家安宁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尽在诗句“______,_____”中。
(3)音乐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古有伯牙“方鼓琴_______,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_。少选之间而______,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我们往往用成语“_______”来表达。____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时,月光正照在她那____的脸上,照着她_______。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____________。面对这美妙绝伦的乐曲,我们可以借用杜甫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来极度地赞美它。
5、词语游艺厅。读句子,完成词语练习。
(1)“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津津乐道”的意思是_____ ___
___ ____。像这样形容言谈的成语还有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等。
(2)“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如果让你来形容这位老人,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描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阅读
回乡偶书
贺知章
______________,
乡音无改鬓毛衰。
______________,
笑问客从何处来。
【1】把古诗补充完整。
【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________(a.回到家乡 b.路过家乡)时写的。
【3】本诗通过诗人的变“_________________”和不变“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_________________”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
7、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
等闲识得东风面, 。
【1】把诗句补充完整。
【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___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____(咏史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从表面上看,诗歌的第一句“胜日”指____________,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___________;“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__________。
【4】提到朱嘉,我会联想到他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其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
8、阅读古诗词,回答问题。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作者词中写的粮食作物是( )
A.高粱
B.小麦
C.水稻
D.青稞
【2】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调动的是哪些感官?为什么这样写?这两句词在文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课内片段,回答问题。
①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②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③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围墙里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1】画线句子是对人物的________描写,表现了郝副营长_____________的精神。
【2】选文中加点字“微弱的火光”与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书上插图中的灯光有什么联系?
_________
【3】选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场面,其中,_____句是点面描写中的“点”,_____句是点面描写中的“面”。这样点面结合的作用是_____。
10、阅读蹦极
外婆的巫术(节选)
外婆是很厉害的,能通晓过去,预测将来,因为这些例子太多了,就使人相信她有巫术。
最先发觉外婆有巫术的是我。
一天,我正利用床架练平衡木,床架顶上的那半席之地窄窄的,生来就像是给人练技巧。小燕说,要是能在两指宽的地方疾走如飞,下一步就可以练走钢丝做空中飞人。那时,外婆正坐在一边,用布盘一种复杂的琵琶纽,她瞥了我一眼,说:“一会你会摔破嘴巴的。”
不出三分钟,我就从那“平衡木”上栽下来,嘴巴在床角那儿摔出了血;嘴唇肿得像猪嘴,成为世上唯一的一个夏天出门也戴口罩的人。
第二天,嘴刚消肿,我就忙着当债主。小鸽上门来借钱,让我把零花钱拿出来交给他,我没同意。小鸽就说保证还,还付双倍的利息,借一块钱第二天可以还我两块。我当然动心了。他走后,我正盘算着那高额利息可以奢侈一番。不料,外婆说:“他是存心不还你钱。”
后来那小鸽果然当了赖账的,让我破了点小财。可我却在那事之后,开始留意外婆,比方看她预测将来时有没有念一句咒语。
最神的是,外婆从从容容地在家中坐着,却能知晓我白天去过沙坑,还知道我是用吃早点的钱买了个新发夹,总之,她像是一眼把我从头看透到脚。
我很想学到外婆的那一手,哪怕学会一句咒语,当着小燕她们一念,等到显灵了,准保她们魂灵出窍。所以从那天起,我尽量不同外婆顶嘴,还很殷勤地把别人送我的白手巾转送给她。秋天时,外婆要回自己家了,她说也想送我一样东西。我脱口而出,说:“那就教我一句咒语吧!”
外婆听懂我话后非常生气,可是我最失望的还是那句话:“我不是巫婆,是凭经验的。”要知道,当时我多盼望家里有巫婆呵!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奢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殷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通过哪几件事情认定外婆有巫术?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外婆真的有巫术吗?外婆的巫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课文片段,完成下列问题。
“妈妈!”我嚷着奔进厨房。
“蕾蕾回来得正好,快把头发擦擦,准备听英语讲座!”
“可是……还差半小时啊。”我嘟囔着,心想,你怎么就不向窗外看一眼呢?
“那就休息一下。”妈妈说完,只听吱的一声响,原来她正往热油锅里放蒜呢。
“我今天特别特别不累。妈妈,我给你买酱油去吧,啊?”我央求着。
“你看,酱油我下班带回来了。”妈妈冲我笑了笑,好像猜着了我的心思。
“可是……不是还要炖肉吗?炖肉得放好多好多酱油呢。”我一边说,一边用眼瞟着窗外,生怕雨停了。
“我什么时候说过要炖肉?”妈妈焖上米饭,转过身来看了我两眼。
“你没说,爸爸可说过。”这话一出口,我就脸红了。因为我没见爸爸,也没人告诉我要炖什么肉。
“真的吗?”妈妈问。
我不再说话,也不敢再去看妈妈,急忙背过身子盯住碗架,上边的瓶瓶罐罐确实满满当当,看来不会有出去买东西的希望了。再看看屋里的闹钟,六点二十,我只好打开电视,不声不响地听英语讲座。
【1】“我”嚷着奔进厨房,其实“妈妈”后边省略了一个句子是( )
A.外边刮风啦!
B.外边下雨啦!
C.外边天黑啦!
【2】片段中出现三个表示看的词语,分别是:看、________、________。后边的这两个词可以替换为“看”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重点抓住了“我”和妈妈的( )来写。
A.语言
B.动作
C.神态
【4】“我”是真的想给妈妈买酱油吗?“我”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为什么脸红了?( )
A.因为“我”很着急。
B.因为“我”对妈妈撒谎了,我没见爸爸。
C.因为天气炎热,让我感到不舒适。
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下,我们要重视孩子的成长规律,让教育真正回归本源。
全国实施“双减”政策之后,孩子们的“福利”来了:课业负担减轻了,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了,与家长的沟通的时间也多了……
材料二: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
【1】阅读材料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双减”是指要减轻学生的过重作业负担和家长管理孩子的负担。( )
(2)实施“双减”政策之后,孩子们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时间和空间。( )
【2】阅读材料二,双减政策后,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最主要的焦虑是( )
A.家长怕孩子上不了高中。
B.家长怕自己能力不行,很难辅导好孩子。
C.家长怕孩子不补课就会落伍。
D.家长怕给不了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
【3】阅读材料二,你认为家长们的教育焦虑缓解了吗?请发表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学校大队部决定向同学们以及各位家长发起一份倡议。请你把这份倡议书补充完整。
(1)请给这份倡议书拟一个鲜明的标题,写在横线①上。
(2)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个与倡议原因相关的现象,写在横线②上。
(3)借助下面提供的资料和你的生活经验,写两条可行性建议,写在横线③④上。
①“___________________”倡议书
同学们,家长朋友们:
“双减”政策是我国一项重要的教育方针,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心。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②____________、睡眠不足等现象。为了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切实减轻孩子负担,实现家校共育,特向同学们以及我们的家长发起倡议,请大家努力做到:
(1)积极宣传“双减”政策,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③___________________
(3)④___________________
一份倡议,一个承诺,一种责任。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XX学校少先队大队部
2022年12月16日
资料:2021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刘坚教授团队发布了“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涉及了学生手机依赖、课外补习、睡眠不足等多个教育“新痛点”。“报告”指出,提升学生幸福感,做好五项基本保障至关重要。若能为学生提供五项基本保障——保障睡眠、规律早餐、每天锻炼、坚持阅读、丰富亲子活动,则91.5%的小学生和84.1%的中学生会感到“幸福”。每缺乏一项保障,中小学幸福感比例将下降10%左右。
13、课内阅读。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1】短文选自_____________,作者是俄国作家____________。
【2】“熬”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再查音节(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应先查(______)部,再查(______)画,“熬”在这里是忍受的意思,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原文的意思,给下列词语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严肃(______) 一动不动(______)
【4】用“ ”画出描写渔夫神态的词语。
【5】“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又会说些什么,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下渔夫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材料,完成习题。
动物的诈死
英国动物学家汤普笙教授,曾写过一篇记述动物诈死的文章,其中写道:某地有一只猴子,平常用链条缚在一根杆子上,所以常常蹲在杆顶,成了习惯。邻近那些乌鸦看见猴子常蹲在杆顶,便乘其不备,疾飞而下,把猴子的食物抢劫一空,弄得猴子常常闹饥荒。有一天早晨,这猴子好像得了什么疾病似的,低眉俯首,没精打采,慢腾腾地爬下杆来,两手捧胸,好似万分痛苦,后来在地上打了几个滚之后,竟伸腿舒臂,双目紧闭,直挺挺地躺在了地上。那些乌鸦以为它已死去,便一哄而下,打算把这只猴子的所有遗产都抢个精光。猴子也真像死了一样,半点反应都没有。有一只倒霉的乌鸦,一路叫,一路跳,跳到猴子的身旁。哪知这时猴子突然跃起,以闪电般的速度,一把将它牢牢抓住。这时,猴子喜怒交加,露齿狞笑,一阵狂扯,竟把这只乌鸦剥得赤裸裸的,又把死鸦从高空中狠命往下一抛。从此以后,乌鸦们再也不敢来抢猴子的食物了。
关于狐狸诈死的故事,尤为有趣。有一只狐狸,从一个小孔钻进一家鸡舍,把里面的鸡全吃光了。但进舍有孔,出舍却无门。这个狐狸吃鸡太多,肚腹胀大,不能再从原路出去了。第二天一早,鸡舍主人发现鸡舍里躺着一只死狐,就将它拖出,打算埋到野地里。哪知这个“死狐”一到野地,立刻就跳起来,狂奔而逃了。
印度某地还发生过牛诈死的事。有一头公牛经常去偷吃一位医生的牧草。这头公牛在当地被尊为“圣牛”,所以土著人一般都不敢碰它。后来土人奉了医生之命,用棍棒去敲赶,不料此牛不堪一击,被打了一下竟然就地倒毙了。土人大惊,以为事态严重,赶紧告诉了医生。这位医生跑去诊断以后,发现此牛原来是装死,医生拿了一块烧红的煤,放在牛臀上,这头牛开始还强行熬了一阵,可后来到底熬不住,从地上爬起来逃走了。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遇到动物诈死的事。有时麻雀被人捉到以后,放在手掌里,好似死了一般,可是只要你稍不注意,它就会疾飞而去。其他像乌龟、墨鱼等,也都有一套装死的本领。 (选自《动物趣谈》2011年3月)
【1】印度某地发生过哪种动物诈死的事?( )
A.乌鸦
B.麻雀
C.墨鱼
D.公牛
【2】文中的猴子在谁面前诈死?( )
A.狐狸
B.乌鸦
C.麻雀
D.乌龟
【3】下列是猴子诈死过程的示意图。“伸腿舒臂,双目紧闭”应该在什么位置( )
①低眉俯首,没精打采——②两手捧胸,万分痛苦—— ③喜怒交加,露齿狞笑——④狂扯乌鸦,狠命抛下
A.在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4】引起土著人大惊的严重事态指的是什么?( )
A.公牛偷吃牧草
B.公牛爬起逃走
C.公牛就地倒毙
D.牛臂上放块烧红的煤
【5】哪本杂志最可能转载这篇文章?( )
A.《奇妙动物》
B.《儿童文学》
C.《童话世界》
D.《科幻世界》
【6】有人说动物诈死是欺骗的行为,也有人说这是一种高明的本领,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中事例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最后一段提到麻雀、乌龟、墨鱼等动物,作者为什么不具体介绍它们诈死的事?请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尔威船长是真正的英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一个小蜜蜂展开柔嫩的翅膀,在阳光里快乐地飞舞。(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詹天佑修筑铁路。(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河大合唱》真让中华儿女骄傲,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改写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痛的相持阶段。(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提示,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续写几句话。春节快到了,人们比平时更加忙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
1.谁能趴在敌人的鼻子底下睡大觉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
2.一团烈火把他整个包围了。(改成“被”字句)
____________
20、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
21、习作。
你在生活中是怎样“收藏阳光”?有没有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写一写你的经历吧。
要求:1.语句通顺,内容完整。2.字数不少于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