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照样子,写词语。
1.ABB式:静悄悄、明晃晃、__________、__________。
2.AABB式:窸窸窣窣、安安静静、__________、__________。
2、快乐读书吧。
本学期,你一定读了_____的作品《童年》。书中除了外祖母,_____的“小茨冈”,_______的老工人格里高利,________的知识分子“好事儿”,以及阿廖沙遇到的其他许许多多好人,都让他感受到了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让他面对苦难依然保持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补充词语,并按要求仿写。
斩( )( )铁 ( )山( )海 千( )一发
惊( )动( ) 昂( )挺( ) 自言( ) ( )
(1)第一个字是“千”字的词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仿写画横线的词语(含有反义词):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3)含有人体器官的词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仿写画曲线的词语(ABAC式)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
(1)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野旷天低树”中的“天低”和“野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_____)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写的是雨来之前的景象,而“望湖楼下水如天”写的是雨后的景象。(_____)
③“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的“七八”和“两三”属具体数字。(_____)
(2)草原上天空明朗,牛羊成群,小丘柔美。面对这种境界,老舍先生的感受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着雨中妩媚的丁香花,我不禁吟咏起“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词来。
(4)《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包含作者联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花之歌》一课中大量运用________和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花__________的精神。
5、看拼音,写词语。
jié rán nónɡ chóu qīn xí kǒnɡ bù pái huái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jì tuō chè dǐ mánɡ rén bō li lǐnɡ yù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6、阅读与理解。
(甲)
[唐]韩 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①榆荚无才思②,惟解漫天作雪飞。
(乙)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 愈
天街③小雨润如酥④,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⑤烟柳满皇( )。
(注释)①杨花:指柳絮。②才思:才华和能力。③天街:京城街道。④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⑤绝胜:远远胜过。
【1】从“不久归”可以看出,可以作为甲诗的标题的一项是( )
A.晚春 B.新春 C.早春 D.立春
【2】按照押韵规律,乙诗括号里的字应为“ ”,读作“ ”。( )
A.宫gōng B.都dū C.城chéng D.京jīng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诗同是描写春景。甲诗中,“草木”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能“解”,而且还有“才思”想象之奇,实为诗中罕见;乙诗将早春的淡远草色与晚春满城烟柳的景色进行对比,突出了早春景色的可爱。
B.甲诗中,杨花、榆荚虽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是为春天增添一景,虽然不算美,但尽了努力,这种精神是值得赞扬的。
C.“草色遥看近却无”是乙诗中最精彩的一句。草色若隐若现,似有似无,萌动着无限的生机,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
D.乙诗最后一句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他憧憬着那满城杨柳郁郁葱葱的暮春景色。
【4】请用自己的话语写出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诗词,完成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1】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主要描写红军长征途中攻打娄山关战斗的情景。词可分为________两阕。上阕主要写战斗的残酷激烈,从词中的“________”可以看出。下阕主要写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和胜利后娄山关的壮美景色,词中“________”写了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2】写出词中的拟人句:________。
【3】用横线画出词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把_______比喻成________。
【4】你读过的毛泽东的诗词还有:________。
8、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把诗句、题目和作者用线连起来。
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 《过故人庄》 陶渊明
_______________,还来就菊花。 《饮酒》 孟浩然
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 《入若耶溪》 王维
蝉噪林逾静,_______________。 《山居秋暝》 王籍
9、阅读展示。
塑料瓶装水真的“干净”吗
①出门在外,口渴的时候我们都习惯买一瓶水喝,瓶装水给我们的印象是干净方便,尤其是高档瓶水都会标榜自己“出身清白”“从未受到过人类污染”。例如“王岛云雨”产自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那里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干净的空气”,雨水自然清洁无比;“公元前1万年”产自号称“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源”——加拿大卑诗省沿岸的冰川,水质更是纯正无比。然而,科学家指出,塑料瓶装水也有可能“不干净”。
②英国化学研究人员威廉·肖迪克表示,装饮用水的塑料瓶的生产过程就是污染隐患,因为在制造瓶子的过程中,会使用含有锑元素的化合物作催化剂,随着塑料瓶的成型,锑元素也进入了塑料中。塑料瓶可能会持续向瓶中的水溶解重金属元素锑,这种元素长期积聚在体内可能危害健康。威廉·肖迪克对15种热销的瓶装水进行化学检验,结果发现天然地下水中的锑含量是万亿分之一,而刚出厂的瓶装水的锑含量平均为万亿分之一百六十。时间越长,塑料瓶中的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这个过程就像泡茶一样。出厂3个月后,瓶装水中的锑元素的含量竟然增加了一倍。然而,现在市场上大多数瓶装水包装上注明的保质期大多是24个月。另外,温度越高,锑元素在水中的溶解量越大,而人们对瓶装水需求量较大的季节是温度高的夏天。威廉·肖迪克表示,虽然摄入极少量的锑元素不会导致人生病,但是大量摄入则会诱发呕吐,甚至可能致命。
③英国“水与环境管理协会”的执行主席尼克·里夫斯还表示,瓶装水对环境的污染也不容忽视。全世界每年用于制造塑料瓶的塑料为270万吨,这些塑料的原料大多是从石油中提取的,仅在美国,制造这些塑料就要消耗150万桶石油,这些石油可以供10万辆汽车使用一年。86%的塑料水瓶最后都变成了垃圾,需要400年至1000年才能降解。这些塑料垃圾在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和含有重金属的灰烬。
【1】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妙处: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①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第③自然段画横线句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自然段画水线句子中“大多”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现在同学们饮用塑料瓶装水的现象非常普遍,请你用本文所学到的知识,劝说同学们不要长期饮用塑料瓶装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心的高原
一天,我去朋友家玩,认识了一个来自西藏的小姑娘,名叫格央。格央皮肤很白,似乎完全没有紫外线照射的影子,高高的额头,长长的辫子。格央会讲汉语,但很少说话,神情安静而腼腆,然而又有一种极晶莹透明的东西在眉宇间闪耀。
我一下子被她吸引住了,不停地向她问这问那。她只是简短地回答,常常微笑地沉默。后来,我的话题也山穷水尽,可我又不甘心就此罢休,便开始夸她的服饰。在我不厌其烦的赞美声中,格央脸红地坐了许久,然后一声不响地钻进了里间。过了一会儿,她换了一身衣服走了出来。
“这一身也很美。”我以为格央是穿给我看的,便情不自禁地说道。
“我就带了这两身衣服来,”格央说着把刚换下来的衣服递给我。“所以我只能送你一套。”我呆住了。“我,并不是这个意思……”许久,我嗫嚅地说。
“可是,你不是很喜欢吗?”
“是的。”
“你不想要吗?”
“想要,可是……”我艰难地解释着,小心翼翼地找借口,以免伤害她,“可是我的身材穿不下。”
“只有能穿上的衣服你才会要吗?”
在那雪一样的目光里,我无话可说。
我把那套衣服接下来。
“谢谢。”格央率先说。
“为什么?”我问,无论如何,该致谢的应该是我。
“你真心收下我的礼物,我就会安心收下你的赞美。”她说。
我又一次陷入了失语之境。我知道,和纤尘不染的格央相比,我的赞美太庸俗也太浅薄。至今,我仍珍藏着这套不能穿的藏服。每当我看到这套衣服,就会想起那阳光灿烂的高原,格央就来自那个地方。也许正因为她来自那个地方,才会有那样一颗不受一丝污染的心。
那是高原的心,也是心的高原。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怯懦(______) 庸俗(______) 浅薄(______) 珍藏(______)
【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不厌其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不自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 ”在文中画出描写格央外貌的句子。
【4】“我”最初夸格央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一种极晶莹透明的东西在眉宇间闪耀。”这种“晶莹透明的东西”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你真心收下我的礼物,我就会安心收下你的赞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认为格央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节选)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入响。起初是全场( ), 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 。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1】从下面各组中各选-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1)肃静 寂静 安静 (2)宣告 宣布 宣读 (3)热情 热烈 热心
【2】“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 上升。”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B.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
【3】这四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场面。
【4】选文第1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毛主席的宣告震动了全中国,表达了全场三十万人及全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________的心情。
【5】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句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当家做主了。
B.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不再受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了。
C.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不需要弯腰走路了。
D.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翻身做主人了。
12、拓展阅读
你见过黑色的闪电吗?
1974年6月23日17时45分,著名的天文学家契尔诺夫在一场大雷雨袭击札巴洛日城时,亲眼看到一次飞速滚动的黑色闪电。开始是强烈的球状闪电,在灰色云层的背景下看得很清楚。无独有偶,包格旦诺夫上校于大白天在莫斯科城也看到一个平稳的、冒着气的黑色闪电,直径大约30厘米,像是雾状凝结物。它的身后呈淡红色的阴影,周围呈现深棕色的光轮,像烧红了的大火球,飞快地滚动,不久就爆炸了。
科学家们观察研究后发现,黑色闪电与人们常见的天空中的条状闪电有很大的不同,它常附在树上、桅杆上、房顶上和金属表面上,呈现出瘤体状或泥团状。当人们用物体敲打它或摘除它时,它便会燃烧或爆炸。‖黑色闪电的“本来面目”很难被认清,人们往往把它看成是一只鸟儿或其他物体。当人或飞机接近它时,它就会变成球状体并发生爆炸,因此是最危险的闪电。‖黑色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研究的结论是:它是由分子气溶胶聚集物产生出来的。是由于太阳、宇宙光、云电场、条状闪电等因素长时间作用于空气产生的。当聚集物基本上聚成球状时,就会变成能爆炸的黑色闪电。
(1)“直径大约 30 厘米”一句中的“大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2)第三段分为三个层次(已在原文中用“‖”标出),请写出层意。
(3)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4)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向他人介绍预防雷电危害的常识。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家有一条瓷鱼,有趣极了。
这条瓷鱼是一条鼓眼金鱼,长约5厘米,宽约2厘米,中间滚圆饱满的地方是鱼身,占整个身体的三分之一,上面刻有鳞片,像一件衣裳,保护着鱼的身体。
瓷鱼的头很大,上面那对红眼睛,突鼓鼓的,像一对小灯笼。它睁大眼睛,似乎在看着你,又似乎在寻找着它的同伴。头的正面,是鱼的嘴,那嘴是圆形的,嘴唇突起,好像一张一闭,,在不断哈气呢!
瓷鱼有一条细长的尾巴,分三个叉,像三条绸带在水中摆动,又像空中漂浮的几缕白云。
这条瓷鱼不同的摆法有不同的样子( )把它平放着它像睡觉( )拿起来斜着看( )它似乎准备游向远方( )把它竖起来( )又像张开圆圆的嘴( )等着你给它东西吃( )把它侧卧着( )它似乎在不断地呼吸( )哈气( )提着它的尾巴( )它像在苦苦哀求你放开它……
这是一条多么有趣的瓷鱼呀!
1.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短文在写瓷鱼外形时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3.给第5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4.文章中最后一句在全文中起到了( )的作用。
5. 这是一篇( )体裁的文章,主要采用了( )、( )的写作方法。
6.用“﹏﹏﹏”在原文中画出与开头第一自然段相照应的句子。
14、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在一片河坡上,早先有过一个很像样的小村庄。
村庄里住着几十户人家,家家都有一两把锋利的斧头。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坡上去,砍下几棵树来。久而久之,山坡上就出现了裸露着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在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间间的房子、五花八门的工具、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烟囱冒出的炊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不管怎样,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河坡上的人家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都还不错。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八月,小村庄遭遇了罕见的奇多的降雨。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了第六天黎明,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不知被咆哮的洪水卷向了何处。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词句的意思。
大雨没喘气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木随着屋顶烟囱冒出的炊烟消失在天空中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缩写下面的句子。
树木变成了一间间的房子、五花八门的工具、各式各样的家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三处提到了“锋利的斧头”,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岸边,柳条随风摆动。(改成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
16、图书管理员把我放在一个奇怪的机器面前。(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句子训练营。
(1)他笑嘻嘻地说:“我就不相信,这些小精灵会不爱我们祖国的海岛,会不愿在这里安居乐业。”(给句子换成肯定句,意思不变。)
(2)我被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把这句话改写为“把”字句)
(3)我随手把作业本郑重地交给老师。(把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
18、小青石对小黑石说,它讨厌过这样安静的生活。(改为直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
19、扩句。(至少扩两处)
①我走出家门。
②老妇人坐在木椅上,双眼望着我。
20、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题目:最动人的______________
提示: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在横线上补充合适的词语,示例:画面、语言、瞬间、风景……
2.文章要有条理,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