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四年级语文

一、填空题(共5题,共 25分)

1、读拼音,根据语境写词语。

不觉已到六年级,一路走来难免diē diē zhuàng zhuàng( ),可能有过jīng huāng( ),可能有过jǔ sàng( ),但要相信所有苦难都是岁月kāng kǎi( )的馈赠,它将是我们人生中的重要jīng lì( )

2、________________;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3、自学课文,完成填空、答题。

1.课文一共六个段落,每一段可以用小标题来概括: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⑥______

2.“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这句话中“恍然大悟”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我”真的恍然大悟了吗?其实并没有!“我”理解的“碰壁”是指__________。而鲁迅先生所说的“碰壁”意思是___________。“四周黑洞洞”的意思_________。“我”当时还小,还无法理解伯父所说的深刻含义。

3.“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在“我”的眼里,伯父脸上“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充满了_________的美,是在鲁迅先生_______ 时出现的。这句话中连用了两次“清清楚楚”,是为了强调__________

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

4、扩充词语。

________的雄鹰          ________的摇篮         ________的画卷

________的笑脸          ________的诗篇         ________的祝愿

5、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   )(   )骇浪   (   )(   )无瑕   魂牵(   )(   )

热血(   )(   )   气势(   )(   )   刻骨(   )(   )

1.暴风雨来了,原本平静的海面上顿时掀起了(   )。

2.纵然时光流逝,也冲刷不掉这段(   )的记忆。

二、古诗阅读(共3题,共 15分)

6、阅读下列诗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选自刘禹锡的《浪淘沙》)

【材料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选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材料三】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选自杜牧的《江南春》)

【材料四】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补充【材料一、三、四】中空白处的诗句。

【2】中国北国的美,是恢宏庄重的,是大气磅礴的,是直击人心的;中国南方的美,是沁人心脾的,是温婉恬静的,是动人心弦的。请选择4则材料中2则,赏析诗人怎样抓住景物特点写出了南北风光的不同特色,表达出不同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

【3】1936年,红军准备东渡黄河对日军作战。期间,曾下过一场大雪,长城内外白雪皑皑,隆起的秦晋高原,冰封雪盖。天气严寒,连平日奔腾咆哮的黄河都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失去了往日的波涛。毛泽东见此情景,颇有感触,填写了这首词。请结合课本第二单元所学,评价一下领袖毛泽东。

__________________

【4】四则材料都用了一种共同的表达方式,即__________,请选择其中一则,具体说说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并说说小学六年来你在学习古诗词中积累的2条经验。

______________

7、补全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________________,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补全诗句。

【2】读诗题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在________(地点)上的诗。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庭院的景致,其中,“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洁净,“________”突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____”突出了主人的生活品位。

【4】诗的后两句中,“排闼”的意思是________,这一拟人化的动作,写出了山水的灵动可爱。这两句诗的内容两两相对,是对偶句:“一水”对“两山”,“护田”对“________”,“________”对“________”。像这样运用对偶的手法的诗句还有:________________

8、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 三军过后尽开颜。

【1】写出划横线处应填的诗句。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万水千山”在诗中是指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 ) 

(2)“等闲”就是平平常常不怕困难的意思。                                 ( )

(3)“五岭逶迤腾细浪”一句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间翻腾着细小的浪花。( ) 

(4)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语气要低沉一些。                        ( )

【3】诗中写到了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是围绕哪一句诗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6题,共 30分)

9、阅读理解

风雨中的菊花

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一丝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要下雨。就像一个人想打喷嚏,可是又打不出来,憋得很难受。

多尔先生情绪很低落,他最烦在这样的天气出差。由于生计的关系,他要转车到休斯敦。

开车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他随便在站前广场上漫步,借以打发时间。

“太太,行行好。”声音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循着声音望去,他看见前面不远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小男孩伸出鹰爪般的小黑手,尾随着一位贵妇人。那个妇女牵着一条毛色纯正、闪闪发亮的小狗急匆匆地赶路,生怕小黑手弄脏了她的衣服。

“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考虑到甩不掉这个小乞丐,妇女转回身,怒喝一声:“滚!这么点小孩就会做生意!"小乞丐站住脚,满脸的失望。

真是缺一行不成世界。多尔先生想。听说专门有一种人靠乞讨为生,甚至还有发大财的呢。还有一些大人专门指使一帮孩子乞讨,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说不定这些大人就站在附近观察呢,说不定这些人就是孩子的父母。如果孩子完不成定额,回去就要挨处罚。不管怎么说,孩子也怪可怜的。这个年龄本来应该上学,在课堂里学习,可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太狠心了,无论如何应该送他上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多尔先生正思忖着,小乞丐走到他跟前,摊着小脏手:“先生,可怜可怜吧,我三天没有吃东西了。给一美元也行。”不管这个乞丐是生活所迫,还是欺骗,多尔先生心中一阵难过,他掏出一美元的硬币,递到他手里。

“谢谢您,祝您好运!”小男孩金黄色的头发都连成了一个板块,全身上下只有牙齿和眼球是白的,估计他自己都忘记上次洗澡的时间了。

树上的鸣蝉在聒噪,空气又闷又热,像庞大的蒸笼。多尔先生不愿意过早去候车室,就信步走进一家鲜花店。他有几次在这里买过礼物送给朋友。卖花姑娘认出了他,忙打招呼。

“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训练有素,礼貌而又有分寸。她不说“买什么”,以免强加于人。

这时,从外面又走进一人,多尔先生瞥见那人正是刚才的小乞丐。小乞丐很是认真地逐个端详柜台里的鲜花。“你要看点什么?”小姐这么问,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小乞丐会买。

“一束万寿菊。”小乞丐竟然开口了。

“要我们送给什么人吗?”

“不用,你可以写上‘献给我最亲爱的人’,下面再写上‘祝妈妈生日快乐!’”

“一共是二十美元,”小姐一边写,一边说。

小乞丐从破衣服口袋里哗啦啦地掏出一大把硬币,倒在柜台上,每一枚硬币都磨得亮晶晶的,那里面可能就有多尔先生刚才给他的。他数出二十美元,然后虔诚地接过下面有纸牌的花,转身离去。

这个小男孩还蛮有情趣的,这是多尔先生没有想到的。

火车终于驶出站台,多尔先生望着窗外,外面下雨了,路上没有了行人,只剩下各式车辆。突然,他在风雨中发现了那个小男孩,只见他手捧鲜花,一步一步地缓缓地前行,他忘记了身外的一切,瘦小的身体更显单薄。多尔看到他的前方是一块公墓,他手中的菊花迎着风雨怒放着。

火车撞击铁轨越来越快,多尔先生的胸膛中感到一次又一次的强烈冲击。他的眼前模糊了。

【1】本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

【2】画着横线的句子,是对小男孩的____描写,运用了_____修辞手法,体会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填写多尔先生对小男孩情感态度的变化。

鄙夷——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到一处环境描写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

【5】小乞丐用来买花的“每一枚硬币都磨的亮晶晶的”表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如何理解课题“风雨中的菊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经好几天了,于是在齐国临淄(zī)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像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biàn,拍手鼓掌),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余音绕梁: _______________

【2】从哪里可以看出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_______________

【3】旅店主人为什么只好又把韩娥请回来?       

_______________

【4】结合掌握的文言知识,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老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

_______________

(2)喜跃抃舞,弗能自禁。

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或形容歌声美妙的四字词语?至少写四个。

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的,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本来的意思

(2)用“——”画出带有不但…………的句子,再用这个词写一句话

(3)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12、阅读与思考。

姥姥的剪纸(节选)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张普普通通的彩纸在姥姥的手里翻来折去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人物动物植物器物无所不能。我从小就听人啧啧赞叹: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1在选段的“□”里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2画横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_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启示

这是发生在童年的一件小事。我的爸爸或许已经把它忘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有着莫大的(             )。

那年我九岁。一日,我坐在靠门边的桌前写大字。门铃响了,爸爸开门,是邻居。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

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猛地把门一推,然而,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叫声。

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一团,好像连头发也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怪异地缠来扭去。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究竟的脸,父亲即刻(        )地扬起了手。想刮我的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的脸上来,便颓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受到一阵风而已。

邻居以(        )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用力关门……啊!原来我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

我偷偷瞅了一眼父亲,他铁青着脸搓着手指,没有看我。

十指连心,父亲此刻(       )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个九岁的儿童,我所关心的,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手打我。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我无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狠狠打他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他!

父亲的几句话,给了我毕生受用的无穷的启示。谢谢您,爸爸!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影响     暴怒     责怪     剧烈

B.印象     暴怒     责备     猛烈

C.影响     暴怒     责怪     热烈

D.印象     暴怒     责备     强烈

【2】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

【3】“我”偷偷瞅了一眼父亲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

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

【5】读了《启示》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万米高空的英雄本色

①2018年5月14日6时26分,川航3U8633航班满载(zǎi zài)着119名乘客,由重庆飞往拉萨。40余分钟后,飞机进入气候多变、空气稀薄、有着“空中禁(jìn jīn)区”之称的青藏高原上空。

②“嘣”,一声闷响,驾驶舱右座前风挡玻璃突然出现裂纹,机长刘传健心里“咯噔”一下,赶紧伸手去检查,“内层玻璃裂了!”“准备下降高度,备降成都。”刘传健向管制台报告,同时示意副驾驶发出遇险信号。“砰”,一声巨响,这块玻璃突然破裂被吸出窗外。飞机开始剧烈抖动。严重失压下的客舱,氧气面罩全部脱落。此时的驾驶舱内,自动驾驶功能失灵,仪表台受损严重,与地面塔台失去联系!刘传健看到副驾驶员徐瑞辰半个身子被吸出驾驶舱,他试图把徐瑞辰拉回来,但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气流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抽打刘传健的脸。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瞬间(牢固 凝固)了整个驾驶舱,强大的气流让他根本无法戴上氧气面罩。他的耳朵里没有了声音,感觉不到缺氧和寒冷。他突然想起了在空军当飞行员时的初教机教员刘牧(现空军一级飞行员)多年植根心田的叮嘱:“状态就是生命!”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控制住飞机状态!飞出山!飞回成都!”

③7时许,地面航站指挥控制中心在发现“7700机械代码故障警告”和“报告!3U8633航班偏航”后,协同各方,为这条特殊航迹做应急处置机制,并立即启动。

④减速,下降高度……机长刘传健费力地操纵着飞机,这时的他很纠结。他想尽快下降又担心速度大飞机承受的冲击力太大,机组和乘客安全无法保证。他(镇静 安静)了一下,回忆起当年在部队经历的模拟“座舱盖爆破”应急处置训练:将仪表蒙住,靠地标、罗盘领航飞行……此时,身着短袖衬衣的刘传健紧握操纵杆,在缺氧、酷寒、座舱释压的极端条件下,操纵飞机艰难下降……几分钟后,飞机逐渐平稳,刘传健在第二机长梁鹏的配合下戴好氧气面罩,凭借多年的飞行经验,参考有限的飞行数据信息,手动返航备降。“看到跑道啦!”他心里顿时就有了底。

⑤7时42分,机长刘传健凭着沉着和“超能力”,再加上机组人员和地面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他驾机成功备降成都双流机场,确保了机上119名乘客和9名机组成员的生命安全。

⑥这场历时34分钟的手动备降过程,成为中国民航史上一次“史诗级壮举”。刘传健是千千万万优秀飞行员中普通的一员,这次壮举是他在危急关头的本色发挥!授予他“中国民航英雄机长”,他当之无愧!

【1】用“√”选择括号里合适的读音和词语。

【2】联系上下文,解释“无能为力”的意思。

无能为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第②和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第②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短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状态就是生命”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从多角度分析机长刘传健成功备降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少年闰土》是用主要人物作题目,《草船借箭》是用_____作题目,《桥》是用___________作题目。如果用主要人物给这篇短文拟题,可以写成《______________》。

四、句型转换(共6题,共 30分)

15、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恬静的塘面便响起一片喧闹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娇嫩而洁净的荷花颤动着。(改为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蓝天上挂着一弯新月。(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面泛着波纹。(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1)想想前线的战士们,我们还有什么缺点舍不得丢掉。(改成陈述句)

 

(2)几只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改成拟人句)

 

 

17、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各组中的两句话写成一句话。

(1)我们坚持植树造林。   我们使这个地方变成了绿色公园。

 

(2)晴天雨天。 老人每天来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8、人生路上,有时一个微笑,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世间的美好。人生路上,__________。人生路上,__________。(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与例句构成排比句)

19、改写句子。

例: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说,不,他是来弹一首曲子给那位姑娘听的。

贝多芬问盲姑娘:“你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跟我学:修改成分残缺的病句。

一般的句子构成:谁做()什么。但成分残缺的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修改方法:补全残缺部分。如下面的句子缺少主语,谁写了第一首诗?应将主语补充上。

1.记得八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的鼓励是爱,父亲的批评是爱。(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书面表达(共1题,共 5分)

21、习作园。

乐是什么?也许是一饱眼福后的一份满足,是独立自理生活后的一份成就感,是绞尽脑汁后做完一道数学题的喜悦,是走上领奖台上掌声响起时的一份骄傲……我们生活充满了欢乐,请以“乐”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文从字顺,内容具体,长达真情实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少于5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